纽约的拍摄合作之后,杨楚怡和苏清河的生活再次回归各自的轨道,仿佛那两次短暂的交集只是平行线偶然的靠近,随即又按照既定方向延伸向远方。杨楚怡投入了新一轮全球巡演的紧张排练中,而苏清河则继续埋首于他那个充满算法与数据的复杂世界。
然而,有些东西,随着两人的再次见面似乎他们一切正悄然发生了改变。
一次,杨楚怡在巴黎筹备一场重要的慈善晚宴,她将作为压轴嘉宾进行表演。这场晚宴旨在为全球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筹集资金,规格极高,受邀者皆是各界名流。在审核嘉宾名单时,她意外地看到了苏清河的名字——他因其在利用AI技术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受邀。
晚宴当晚,衣香鬓影,觥筹交错。杨楚怡一袭星空般璀璨的高定礼服,惊艳全场。她的表演是一首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原创歌曲,空灵的嗓音与充满力量的舞台表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表演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
在随后的自由交流环节,杨楚怡端着香槟,与几位慈善家交谈。目光不经意间,她看到了独自站在落地窗边的苏清河。他依旧穿着合体的西装,但没有打领带,少了几分学术场合的严肃,多了几分闲适。他静静地看着窗外的巴黎夜景,侧影在灯光下显得有些孤寂,与周围热闹的氛围格格不入。
鬼使神差地,杨楚怡走了过去。
“苏教授,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你。”她主动开口,声音比平时柔和几分。
苏清河转过身,看到是她,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化为平静:“杨小姐,你的表演很精彩,很有感染力。”他的赞美依旧直接而简洁,不带浮夸。
“谢谢。”杨楚怡微笑,“是为了孩子们,希望能尽一份力。倒是你,苏教授,没想到你对慈善也如此关注。”
“科技应该用于改善人类生活,尤其是教育公平,是很有意义的领域。”苏清河的语气认真起来,“我的团队正在开发一个AI教学平台,希望能惠及更多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
谈起专业领域,他的眼睛里有光。杨楚怡发现,自己竟然能跟上他的思路,甚至提出一些关于艺术教育如何与AI结合的大胆设想。这并非她擅长的领域,但或许是出于演员的共情能力,或许是这些年阅历的增长,她的见解虽不深入,却角度新颖。
苏清河似乎也有些意外,他认真地听着,偶尔点头,甚至就某个细节与她探讨起来。他们站在窗边,远离喧嚣,进行了一场关于科技、艺术与公益的,超出预料的愉快对话。不再是纽约拍摄时冰冷的指令与执行,而是平等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
晚宴结束时,天空飘起了细雨。杨楚怡的助理拿着伞过来接她。苏清河看了看外面的雨,又看了看她单薄的礼服,迟疑了一下,开口道:“需要……送你一程吗?我的车就在附近。”
这个提议让杨楚怡和她的助理都愣了一下。以苏清河一贯保持距离的风格,这简直是破天荒。
杨楚怡看着他被雨水打湿些许的肩头,和他眼中那抹不太自然的关切,心中某根弦被轻轻拨动了一下。她笑了笑,婉拒了:“不用了,谢谢苏教授,我的车也到了。再见。”
“再见。”苏清河点了点头,没有坚持,转身步入雨中。
坐进温暖的车里,杨楚怡看着窗外苏清河独自撑伞离去的背影,心情有些复杂。她发现,自己似乎并不讨厌这种微妙的靠近,甚至……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悸动。他不再是记忆中那个非黑即白、无法理解她世界的固执少年,而是一个有着深沉社会责任感和专业魅力的成熟男人。而她自己,也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附他人认可、只会追逐星光的小女孩。
几天后,杨楚怡竟然收到了一份从苏清河实验室寄来的包裹。里面不是昂贵的礼物,而是一份装帧精美的、关于AI与艺术教育融合前景的白皮书,扉页上有苏清河利落的签名。随附的一张便签上只有一句话:「晚宴谈话颇有启发,附上团队近期研究成果,仅供参考。」
这份礼物,如此“苏清河式”的——务实、严谨,却透着一种笨拙的、试图建立连接的诚意。杨楚怡握着那份沉甸甸的白皮书,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回复了一条信息:「谢谢苏教授,资料收到,非常宝贵。期待看到AI为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信息发出去后,她看着手机屏幕,心中有种奇异的感觉。仿佛两条分离已久的航线,在浩瀚的星海与数据海中,再次探测到了彼此微弱的信号。这一次,不再是青春年少的冲动与误解,而是成年男女之间,基于对彼此事业的理解和人格的欣赏,所产生的一种更沉稳、更谨慎的吸引。
爱情的火焰是否会被重新点燃,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某些坚冰正在悄然融化,某些心弦,已经开始了无人知晓的微颤。星辉与代码,两个看似遥远的世界,似乎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奇妙的交汇点。而这一次,他们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他们之间的故事还在延续着………
喜欢风起京华,携手一生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风起京华,携手一生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