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薄雾,为城市披上一层金色的轻纱。木曲儿站在窗前,手中紧握着那枚刻有姚浏名字的印章,仿佛它能给她无穷的力量。一夜过去,姚浏的存在依然微弱如风中残烛,但不再继续变弱——这微小的稳定给了她希望的曙光。
苏雨早早地就开始工作,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同时开着多个窗口: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联系人列表。她的眼睛因缺乏睡眠而泛红,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我已经联系了报社的主编,”她对木曲儿说,声音因兴奋而微微颤抖,“他们同意做一个系列报道,题目就叫《寻找爱的见证人》。”
木曲儿转过身,眼中涌起感激的泪水:“真的吗?他们愿意报道这种...超自然的事情?”
苏雨微微一笑:“我换了个角度。这不是关于鬼魂或超自然,而是关于爱如何留下痕迹,一个人如何通过善行永远活在他人记忆中。这是人类永恒的故事,只不过...我们的版本更加特别。”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木曲儿打开门,看见姚浏的父母站在门外,手中捧着几个盒子。陈静的眼圈红肿但神情坚定,姚建邦则提着一个看起来相当专业的设备箱。
“我们带来了姚浏的东西,”陈静的声音轻柔但有力,“还有一些他曾经帮助过的人的联系方式。”
姚教授放下设备箱:“我还带来了一些测量仪器。既然科学已经证实了姚浏存在的某种形式,那么我们也应该科学地记录‘信念之物’对他的影响。”
木曲儿感激地接过盒子,引导他们进屋。当盒子被打开时,房间的温度明显升高了几度,墙上的挂钟突然不合时宜地敲响了九下——尽管现在才八点四十五分。
“他在回应,”木曲儿微笑着说,眼中闪着泪光,“他能感觉到这些属于他的东西。”
姚教授打开设备箱,拿出几个小巧的仪器,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房间各处。“这些是电磁场检测仪、温度记录器和离子计数器。严教授借给我的,我们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变化。”
一切准备就绪后,苏雨发布了第一篇报道。文章精心撰写,没有强调超自然现象,而是聚焦于姚浏生前的善举和他留下的影响。文末附上一个专门的电话号码和邮箱,请求那些曾被姚浏帮助过的人与他们联系。
起初,响应缓慢。几通试探性的电话,几封谨慎的邮件。然后,就像冰雪初融后的溪流,渐渐汇聚成河。
第一份实物回应来自一位年迈的教师。下午三点,门铃再次响起,一位银发老人站在门外,手中捧着一个相框,里面是姚浏为社区老人画的肖像合集。
“姚浏每周都会来社区中心,”老人回忆道,眼中闪着怀念的光芒,“他不仅为我们画画,还耐心听我们讲述年轻时的故事。他说每个面孔后面都有一个时代,值得被记住。”老人轻轻抚摸相框,“这些画对我们来说无比珍贵。听说他现在需要帮助,我们当然要回报。”
当木曲儿接过相框时,所有的检测仪器同时发出轻微的嘀嗒声。温度计显示室温升高了0.5度,电磁场检测仪记录到一次微小但明确的波动。
“谢谢您,”木曲儿哽咽着说,“这对他意味着一切。”
老人离开后不久,又一个惊喜降临。当地一家电视台打来电话,希望采访这个“寻找爱的见证人”行动。苏雨谨慎地同意了,但坚持采访重点必须放在姚浏生前的善举上,而非超自然方面。
当天傍晚,电视台的采访车就到了楼下。记者是位中年女性,眼神犀利但透着善意。采访过程中,木曲儿讲述了姚浏生前的种种善行,苏雨解释了发起这个行动的初衷,姚教授则展示了科学仪器记录下的异常数据。
最动人的时刻出现在采访接近尾声时。木曲儿拿出姚浏最珍视的那枚印章,轻轻放在桌上。突然,所有的仪器同时发出信号,温度明显上升,电磁场强度增加。记者惊讶地看着这一切,摄像机忠实记录下了每个细节。
当晚,采访在本地新闻中播出。效果立竿见影——电话和邮件如潮水般涌来。被姚浏帮助过的人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回应呼唤:有位单亲母亲记得姚浏免费为她设计了小书店的装修图纸;有位残疾艺术家珍藏着一套姚浏送的专业画笔;还有一群大学生保存着姚浏指导他们完成社区设计项目的照片和感谢信。
第二天,行动升级。一家大型网络媒体转载了报道,并发起“全城寻爱”活动。社交媒体上,人们开始分享自己被姚浏帮助的故事,标签#爱的信念之物#迅速走红。
木曲儿和苏雨应接不暇,姚浏的父母也加入进来,帮忙整理源源不断送来的物品和祝福卡片。小小的公寓很快摆满了各种“信念之物”:照片、画作、感谢信、甚至还有姚浏曾经设计的建筑模型。
随着每一份信念之物的到来,仪器记录下的异常现象就越发明显。温度波动范围增大,电磁场异常持续时间变长,甚至偶尔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回应——像是远风中传来的低语。
第三天,一个特别的包裹送到了。寄件人是一位山区小学的校长,里面装着一张大幅照片:孩子们站在姚浏设计的图书馆前,举着“谢谢姚浏哥哥”的标语。随信写道:
“姚浏先生为我们设计的图书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知识的灯塔。每天,孩子们坐在明亮温暖的阅览室里,阅读着改变命运的书籍。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无私帮助。我们会永远记得他。”
当木曲儿展示这张照片时,房间里发生了迄今为止最强烈的异常现象:温度骤然升高了3度,所有仪器的指针剧烈摆动,一盏灯无故明灭三次。最令人震惊的是,照片上的姚浏影像似乎微微闪了一下,仿佛在回应这份来自远方的祝福。
“他在变强,”木曲儿激动地哭着说,“我能感觉到,他正在变得比以前更强。”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这个行动。随着媒体报道的升温,质疑和嘲笑也随之而来。网络上有人讽刺这是“精心策划的营销噱头”,有人质疑木曲儿的精神状态,甚至有人声称这一切都是为即将出版的书或电影造势。
最艰难的时刻出现在第四天下午。一家知名媒体发表了一篇质疑文章,标题赫然是《爱的奇迹还是集体幻觉?》。文章虽然承认姚浏生前的善举值得称赞,但对“灵魂需要信念之物”的说法提出了尖锐质疑,称之为“对悲伤情绪的 exploitation”。
这篇文章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正在升温的行动上。来电和来信明显减少,社交媒体上的热情也开始降温。更令人担忧的是,仪器记录显示环境异常现象的频率和强度随之下降。
木曲儿坐在堆积如山的信念之物中间,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和绝望。“为什么人们就是不愿意相信?”她问苏雨,声音因连日的劳累而沙哑。
苏雨握住她的手:“因为相信需要勇气,质疑却很容易。但你看,”她指向仪器,“数据不会说谎。当更多人相信并送来祝福时,这些异常就增强;当质疑声起时,它们就减弱。这本身就证明了信念的力量。”
就在这时,门铃又响了。木曲儿无精打采地去开门,却惊讶地发现门外站着严振华教授,他身后还跟着几位看起来像学者的人。
“严教授?”木曲儿惊讶地打招呼。
严教授微微一笑:“我和几位同事听说了你们的行动,想来看看这些‘信念之物’以及它们带来的...异常现象。”
科学家们的到来看似严肃,实则充满好奇。他们仔细检查每一件信念之物,记录仪器的数据,甚至带来了更精密的设备。严教授特别对那张山区小学的照片感兴趣,长时间地观察和研究它。
“有趣,”他喃喃自语,“当多人共同聚焦于同一情感时,似乎能产生可测量的物理效应。”
傍晚时分,又一份特殊的信念之物送到了。这次来的是一位年轻母亲和她的小儿子——正是姚浏曾经救起的那个落水儿童。
“我叫小明,”男孩羞涩地说,手中紧紧抓着一件折叠整齐的蓝色外套,“这是姚浏哥哥那天留下的外套。妈妈一直帮我保存着,说这是救命恩人的东西。”
当木曲儿接过那件外套时,奇迹发生了。房间里的温度骤然升高,所有仪器同时发出强烈的信号。电磁场强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离子计数器疯狂闪烁。最令人震惊的是,那件外套似乎微微发出柔和的蓝光,持续了几秒钟之久。
严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惊呆了,急忙记录下这一异常现象。小男孩睁大眼睛:“妈妈,那是姚浏哥哥在说谢谢吗?”
年轻母亲含泪点头:“是的,宝贝,他在感谢你记得他。”
这一刻,所有质疑都显得苍白无力。严教授转向摄像机(苏雨机智地记录下了整个过程),郑重宣布:
“作为科学家,我仍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本质。但作为见证者,我必须承认:这里正在发生某种超越常规物理定律的事情。信念、爱与感恩,这些看似抽象的情感,似乎确实能够产生可测量的物理效应。”
这段视频被迅速上传网络,再次引爆社交媒体。这一次,支持的声音压过了质疑。更多人开始寻找自己与姚浏的交集,更多信念之物被送到小公寓。
夜幕降临时,木曲儿独自坐在满屋的信念之物中间。仪器显示环境异常已经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姚浏的存在感比几个月来任何时候都要强大。
她轻轻抚摸那件救生外套,低声说:“你感觉到了吗?这么多人的爱和感恩。你永远活在他们心中,现在他们也正在用这份记忆帮助你。”
空气中的温度微微升高,一阵无形的气流轻柔地拂过她的脸颊,像是爱人的抚摸。远处,似乎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谢谢”。
木曲儿闭上眼睛,让泪水自由流淌。这不是悲伤的泪,而是希望的泪。她看到了爱的力量如何凝聚一座城市,如何跨越生死的界限,如何创造科学无法解释的奇迹。
窗外,城市的灯光依次亮起,每一盏灯背后都可能有一个被姚浏帮助过的人,一个正在为他祈祷的人。这场全城寻爱的行动,已经超越了最初的目的,成为对善行与感恩的颂歌。
木曲儿知道,道路依然漫长,恶灵仍然在暗处虎视眈眈。但今夜,在这一刻,爱取得了胜利。而只要有爱,就有希望。
喜欢爱你就在今生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爱你就在今生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