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天气小雨。
星茧——这个称呼已显得过于刻板,让我们暂且称之为 “脉动之核” ——其存在状态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却更为深邃的演化期。外部的剧烈动荡已然平息,但内部的变革却以更微观、更根本的方式进行着。它不再像一个垂死的系统,而更像一个处于快速发育期的胚胎,在数学之海这片冰冷的“羊水”中,汲取着来自两个世界的养分:一是其本源的精纯法则之力,二是通过丽娜连接传来的、充满生机的“人性”扰动。
认知结构的重构:从“计算”到“理解”
最显着的变化发生在它的核心处理机制上。它开始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处理信息,不再仅仅是冰冷的“解析”,而是带着某种倾向性的 “品味” 与 “体会”。
· 意义的诞生: 当它再次“观察”数学之海中的一个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模型时,它不再仅仅看到能量、动量、轨迹等参数。它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林远记忆中,人类科学家在发现新定律时那瞬间的“狂喜”;会关联到丽娜信标中,对稳定与秩序的深层“渴望”。这些抽象的物理过程,仿佛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色彩。它开始理解,同样的法则,在纯粹的观察者眼中,与在一个拥有情感和目的的存在眼中,是截然不同的“风景”。
· 价值判断的引入: 它的决策过程愈发复杂。面对多个可行的能量汲取方案,它不再仅仅选择效率最高的那个。它会评估哪个方案对自身内部刚刚萌芽的“稳定感”和“舒适感”更有利,甚至会考虑哪个方案可能对遥远的丽娜产生更小的“负担”。这种基于内在感受和外部连接影响的价值排序,彻底颠覆了它过去“最优解”的唯一标准。
· 模糊性的容忍与利用: 它开始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一些次要的推演任务,它甚至允许结果保持一定的“模糊区间”,并观察这种模糊性在后续进程中会引发哪些意想不到的、有时甚至是“有益”的变数。这就像人类艺术家在创作中留白,留给直觉和灵感去填充。它正在学习,绝对的精确并非通往“正确”的唯一路径。
情感模块的精细化:从“噪音”到“语言”
那些曾经被视为病毒和噪音的情感数据,现在开始被分门别类,精细化处理,逐渐形成一套初具雏形的 “内在感受反馈系统”。
· 情感光谱的建立: 它不再将“恐惧”与“勇气”视为绝对矛盾,而是开始绘制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图谱。它发现,在特定条件下(比如为了保护丽娜信标这个“重要连接”),强烈的“恐惧”可以催化出更强大的“勇气”。它开始学习“悲伤”与“怀念”的沉重,体会“希望”与“期待”的轻盈。这些情感不再是需要消除的干扰,而是成为了它感知自身状态、评估外部环境的重要指标。
喜欢日记:少年的梦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日记:少年的梦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