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米修斯”名单的浮现,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在有限的范围内激起了剧烈的涟漪。针对名单上仍在世人员的保护与背景调查即刻启动,气氛陡然紧张。
然而,与这份紧张形成诡异对比的,是接连两日的风平浪静。周清风似乎再次蛰伏,没有对名单上的任何一人采取行动,也没有新的“微笑”尸体出现。这种暴风雨前的宁静,反而让陆延昭心中的不安感愈发强烈。
“他在观察,”陆延昭在内部会议上断言,手指敲打着名单上那几个名字,“观察我们的反应,评估我们的侦查方向和资源调配。他在享受这种掌控感。”
沈墨池补充道,目光沉静地扫过与会众人:“也可能,名单本身,就是他想要我们找到的东西。他在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传递信息,或者……筛选他的下一个‘合作者’与‘观众’。”
凶手从暗处的猎杀者,变成了一个主动设置议题的“导演”。这种角色的微妙转变,意味着案件的性质正在升维。
第三天下午,一个意想不到的通讯请求,直接接入了市局对外公布的案件线索征集热线。接线员按照流程接听,对面却传来一个经过明显电子合成处理、听不出年龄性别的中性声音,语速平稳,毫无波澜:
“转告陆延昭队长,和那位沈法医,”合成音冰冷地叙述,“‘形神之争,始于白夜。旧火重燃,需祭新柴。’”
话音落下,通讯即刻中断。技术追踪显示信号源经过多次加密跳转,最终消失在境外服务器的汪洋之中,无法溯源。
“形神之争,始于白夜。旧火重燃,需祭新柴。”
这十六个字被迅速呈送到陆延昭和沈墨池面前。
“白夜……”沈墨池轻声重复,镜片后的目光骤然锐利,“这不是一个常见的词组。在特定的语境下,它可能指代……”
“那个工程。”陆延昭接口,眼神冰冷如刀,“周清风曾参与,并可能窃取技术的——‘白夜工程’。”
“形神之争”,呼应着照片背后的“云痴于形,风妄于神”,点明了周氏兄弟乃至整个案件的核心矛盾。
“旧火重燃”,无疑指向“普罗米修斯”的旧日理念。
而“需祭新柴”……则是最赤裸的威胁与预告。新的牺牲者,已经在他的名单之上。
周清风,第一次主动、直接地向他们发来了讯息。他不再满足于通过犯罪现场和遗留物进行间接对话,他开始与追捕者进行“交流”。
这通电话,立刻改变了侦查的优先级。
“重点排查‘普罗米修斯’名单上,所有与‘白夜工程’可能存在关联的人员!”陆延昭下令。
“白夜工程”作为当年高度机密的政府主导科研项目,其具体内容和参与者名单都属于保密范畴。但在更高层面的协调与特批下,有限的、脱敏后的信息被共享至专案组。
交叉比对很快有了结果。
在还原的“普罗米修斯”九人名单中,有两人,在圈子活跃期间,其公开的科研履历上,曾短暂出现过与“白夜工程”外围研究课题相关的参与记录。
其中之一,是那位性格孤僻、隐居多年的理论物理学者,吴建州。
而另一人,则是如今身为跨国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的,陈启明。
吴建州深居简出,行踪固定,易于监控但难以接近。陈启明则身为商界名流,社交活跃,行程不定,保护与监控的难度极高。
“祭新柴”的目标,极有可能就在这两人之中!
“他在逼我们做出选择。”沈墨池看着白板上并排的吴建州与陈启明的资料,语气凝重,“或者说,他在测试我们的‘理解能力’和‘行动效率’。看我们能否准确解读他的提示,并能否在他动手之前,护住他选定的‘柴薪’。”
这是一种极其狂妄的挑衅,也是一种将警方力量纳入其剧本的、病态的操控。
陆延昭立刻部署力量,对吴建州和陈启明两人实施最高级别的保护性监控。尤其是行踪更为公开、环境更为复杂的陈启明,更是派出了精锐的外勤小组进行贴身防护。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面对一个能研制出无形毒剂、预判警方行动、并进行精准远程投毒的对手,再严密的保护也存在着被突破的风险。
“我们不能只被动防御。”陆延昭对沈墨池说道,眼中燃烧着冷静的火焰,“他想要对话,那就对话。他想要观众,我们就成为他最‘专注’的观众。但要让他知道,观众……也有可能走上舞台。”
他决定,不再将“普罗米修斯”和“白夜工程”的信息完全封锁在内部。在请示上级并获得批准后,他授意技术部门,在确保不引起公众恐慌的前提下,通过特定渠道,释放出警方正在深入调查一桩与“过往科研伦理”相关的陈年旧案的风声。
这是一步险棋。意在打草惊蛇,迫使可能存在的、与周清风理念共鸣的“暗处之人”有所动作,或者,让周清风本人产生更多的“交流”欲望。
阴影已从幕后走到台前,主动发出了对话的邀请。
而猎手与猎物的界限,在这一刻,变得模糊不清。
一场围绕着“新柴”的保卫战与心理博弈,骤然升级。下一章,那根被选中的“柴薪”,是否会燃起熊熊火焰?而主动现身的“影子”,又将展现出怎样更加惊人的手段?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白夜蚀痕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