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的春天,像是刻意要抚平严冬留下的创痕,来得格外温润。三月的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暖融融的光斑,连空气中漂浮的微尘都显得静谧安详。和煦的春风不仅吹绿了厂区角落里倔强冒头的杂草,也悄悄驱散了“林记”众人心头的最后一丝寒气。
距离那场几乎将“林记”摧毁的骗局,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伤口仍在,但痛楚已逐渐被一种劫后余生的坚韧所取代。信用社那笔五万块的救命贷款,如同精准的输液,稳住了“林记”濒临崩溃的资金脉搏。紧接着,那家本地大型机械厂预付货款订制的开年礼品单,则像一剂强心针,让停转大半的生产线重新发出了令人心安的轰鸣。
车间里,景象与年前的死寂判若两地。李师傅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嗓门依旧洪亮,正手把手地教两个新招的年轻学徒如何给酥皮点心捏出均匀的褶子。“手腕要活,力道要匀!你看,这样……对喽!”他示范着,尽管偶尔还是会因学徒的笨拙而吹胡子瞪眼,但眼神里已没了之前的灰败,重新燃起了匠人特有的专注光芒。旁边,几个选择留下的老伙计各司其职,和面、调馅、看管着那几台重新点亮的烤炉,熟悉的流程在略显空旷的车间里有序地进行着。空气中再次弥漫开面粉的麦香、猪油的醇香和烤炉散发出的温暖气息,这是“林记”赖以生存的根本。
沈静博士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车间。她的“标准化实验室”虽然因之前的动荡而搁置,但她并未放弃。此刻,她正拿着笔记本和温度计,记录着不同批次原料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的微小变化,试图为日后更稳定的品控积累基础数据。她与李师傅的交流依然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她尊重他的经验,他则渐渐不再排斥她那些“稀奇古怪”的测量。
省报刊登的那篇报道,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良心豆”与“骗子局”》这个带着鲜明对比的标题,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文章没有过多渲染被骗的惨状,而是将笔墨聚焦于“林记”对原料的苛刻挑选(借由东山乡赵满囤送豆子的细节生动体现)和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勾勒出一个踏实本分却遭无妄之灾的民营企业形象。报道刊发后的这些天,报社的热线电话和“林记”厂里那部老式摇把电话,竟然接到了不少市民的鼓励和咨询订单,甚至还有以前的老顾客特意骑着自行车,从城市另一端找上门来,就为了买上几盒枣花酥或蛋黄酥,留下几句“要支持良心企业”、“相信你们一定能挺过去”的暖心话。
这天下午,林晓燕正在办公室里,对着算盘和账本,仔细核对上一周的出货单和原料采购清单。数字虽然远不及展销会前后的辉煌,但那稳步回升的曲线,像初春解冻的溪流,虽然细弱,却持续不断,足以让她紧绷了几个月的神经稍稍放松。阳光照在她略显清瘦但已恢复血色的脸上,投下一片宁静的光影。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晓燕抬起头。
进来的是顾知行,他穿着一件半旧的卡其色风衣,手里拿着几本装订好的资料,脸上带着他惯有的温和笑意:“没打扰你吧,晓燕?”
“顾教授,您怎么来了?快请坐。”晓燕连忙起身招呼,心里涌起一阵暖意。这段时间,顾知行帮了太多忙,从联系贷款到提供建议,他的存在,像一位沉稳的舵手,在她最迷茫的时候提供了方向和力量。
“正好在附近开会,散得早,就顺路把之前答应帮你整理的资料送过来。”顾知行将资料放在擦拭干净的办公桌上,最上面一本的封面上用钢笔工整地写着《小型食品企业成本控制与流程优化浅析》,“这里面收集了一些国内外类似规模企业的案例和方法,我结合咱们这边的实际情况,做了些标注和批注。可能不完全适用,但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启发,看看能不能在内部挖潜、降低成本上找到点思路。”
晓燕接过资料,入手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和毫无保留的支持。“顾教授,真是太感谢您了,每次都这么麻烦您。”她的话语里带着由衷的感激。
“别客气,能帮上点忙就好。”顾知行摆摆手,目光落在晓燕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看你气色比年前那阵子好多了,厂里情况稳定些了?”
“嗯,”晓燕点点头,露出一丝踏实而真心的笑容,“多亏了大家帮忙,总算缓过一口气了。订单在慢慢回来,生产也基本稳住了。就是……”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些无奈,“人手还是紧张,特别是熟练工,被‘麦香坊’挖走那几个,一时半会儿很难补上。”
“慢慢来,别急。”顾知行安慰道,声音沉稳,“伤筋动骨尚且需要一百天,企业恢复元气也一样。现在稳扎稳打,把内部管理理顺,把产品质量这个根基打得更牢,比盲目追求扩张更重要。有时候,慢就是快。”
他的话总是能切中要害,让晓燕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两人又聊了聊近期市场上的一些变化和顾知行听到的一些政策风声。
正说着,车间主任刘大姐(她病好后,内心愧疚,更是拼了命地工作)有些激动地拿着一份传真纸走了进来,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了些:“晓燕姐!你看看这个!刚收到的!”
晓燕接过那张带着滚轮印记的传真纸,目光扫过上面的文字。这是一张从邻省一个她从未听说过的、名为“清源”的县级市发来的采购询价单。发函方是当地一家新开的“百汇副食品商店”。对方在函中提到,是在省报上看到了关于“林记”的报道,对他们坚持传统手艺、苛求原料品质的做法非常赞赏,想订购一批点心试销,随函附上了初步的需求种类和数量,并询问详细价格和发货事宜。
订单量不大,种类也只是几种最经典的款式。但重要的是,这是“林记”第一次接到省外、而且是主动找上门的订单!并且,其源头,竟然是那篇在她最低谷时出现的报道!
“太好了!”晓燕难掩心中的喜悦,将传真递给顾知行看,声音都明亮了几分,“顾教授您看,是省报那篇报道带来的效果!清源市……我都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顾知行接过传真仔细看了看,镜片后的眼睛也流露出赞许的笑意,他轻轻将传真放回桌上:“这就是口碑和品牌的力量。好的名声,经过媒体的放大,本身就是无形的资产,能跨越地域,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这是个非常好的开端。”
这件事给晓燕带来了新的触动和思考。她意识到,在这个信息开始加速传递的时代,除了埋头苦干抓好生产,适度的、正面的宣传同样重要,它能在关键时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信任和商业机会。她心里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尝试与本地电台那个颇受欢迎的生活栏目联系一下?或者,像苏望卿教授之前建议的那样,把“林记”几十年的风雨故事和点心制作背后的一些匠心细节,写成几篇小文章,投给更多的生活类报刊?
送走顾知行后,晓燕拿着那份薄薄却意义非凡的传真,脚步轻快地走到了车间。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正在休息间隙、端着搪瓷缸喝水的李师傅和在一旁核对记录的沈静。
李师傅用他那双布满老茧和面粉渍的手接过传真,眯着眼,凑近了看了半天,嘴里习惯性地哼了一声:“清源市?那么老远,路上颠簸好几天,这点心运到了还能有个好模样?别砸了咱‘林记’的招牌!”但他那刻意板着的脸上,嘴角却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眼角的皱纹也舒展开来,暴露了他内心难以掩饰的骄傲。这订单,是对他这门手艺的价值认可。
沈静则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表情一如既往的冷静,她迅速抓住了关键点:“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林董事长。说明我们品牌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正在突破本地市场。不过,李师傅的担忧很有道理,长途运输确实对我们现有的包装材料和保质期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专门的测试和优化。”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