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董事长“神仙手段”和陈默“土味支援”的双重加持下,“林记”的危机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化解。
晓燕战战兢兢地拨通了名片上的电话,那位省粮油公司的张经理果然十分客气,一听是李兆基先生介绍,立刻表示“小事一桩”,不仅承诺优先调拨一批优质标准粉和精炼白糖给“林记”,还给了个相当优惠的批发价,甚至委婉地表示“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联系”。晓燕放下电话时,感觉像做梦一样。
马桂芳和王彩凤则发动了史上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恨不得把地皮都刮掉三层。每一个角落、每一件工具都被擦得锃光瓦亮,连那台红灯牌收音机的缝隙都用棉签清理得干干净净。王彩凤在出发去省城照顾儿子前,含着眼泪把最后一点活干完,千恩万谢后才离开。
工商局那边再没来找麻烦,停业整顿三天后,封条如期撕下。重新开业那天,晓燕特意放了一挂小鞭炮,用新到的优质面粉和白糖做了几大笼屉又白又胖的“复兴包子”和“好运枣糕”,免费派送给老顾客品尝,算是去去晦气。老街坊们都很给面子,纷纷前来道贺,生意甚至比之前更红火了些。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发展。除了…陈默。
自从李兆基“闪亮登场”并留下那张散发着成功人士气息的名片后,陈默似乎就进入了一种…高度警惕的状态。他依旧每天傍晚准时出现,但停留的时间莫名变长了点,买完包子也不立刻走,而是靠在门框上,状似无意地打量着店里,眼神像雷达一样扫过每一个角落,仿佛在排查是否还有别的“潜在威胁”。
晓燕觉得好笑,又有点莫名的甜意。这位爷的醋劲儿,后劲还挺足。
这天下午,阳光正好。晓燕正在门口清洗晾晒笼屉,一个身影停在了她面前。
“同志,请问‘林记’的老板在吗?”一个温和的、带着点书卷气的声音响起。
晓燕抬起头,看见一个约莫二十七八岁的年轻男人。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肘部还打着规整的补丁,但整个人收拾得干净清爽。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明亮而温和,手里还拿着几本卷起来的杂志和一本书。他的气质与菜市场后街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更像一位文质彬彬的教师或文艺工作者。
“我就是,您有什么事?”晓燕直起身,擦擦手。
男人看到晓燕,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惊讶和欣赏,脸微微泛红,显得有些局促:“啊…您就是林老板?没想到这么年轻…您好,我叫郑文斌,是县一中的语文老师。”
郑文斌?晓燕想起来了,前几天确实有个老师模样的顾客来买过几次点心,话不多,但很客气,原来是一中的老师。
“郑老师您好,是要买点心吗?”晓燕笑着问。
“是的,您做的枣糕和绿豆糕很好吃,我母亲特别喜欢。”郑文斌推了推眼镜,语气真诚,“而且…我前几天在省报上看到了关于您和‘林记’的报道,写得真好!您传承母亲手艺、坚守品质的故事非常打动我!”
原来是因为报道来的。晓燕心里有点小自豪,客气道:“您过奖了,就是混口饭吃。”
“不不不,这绝不是简单的谋生!”郑文斌的语气变得有些激动,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认真劲儿,“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对工业化流水线的一种温情抵抗!是很有意义的!”
晓燕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文化传承?温情抵抗?这帽子扣得有点大,她只是想做好吃的点心而已…
郑文斌似乎打开了话匣子,他从那几本杂志里抽出一本《读者文摘》(当时非常流行的杂志),翻到某一页:“您看,这上面就有文章讨论传统手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我觉得您的‘林记’就是非常生动的实践案例!”
他又从手里那本书——是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里拿出一张小心裁剪下来的省报报道,正是赵记者写的那篇:“这篇报道我剪下来收藏了,经常拿出来看,很受鼓舞。”
晓燕:“……” 这位老师,是不是有点过于…热情了?
郑文斌完全没察觉到晓燕的尴尬,继续滔滔不绝:“林老板,我冒昧地问一下,您有没有考虑过,将您母亲食谱里的一些故事和您创业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这不仅是您个人的财富,也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民间记忆啊!如果您有兴趣,我很乐意帮忙整理润色!我的文笔还过得去…”
就在这时,一阵低沉而熟悉的发动机轰鸣声由远及近。陈默那辆东风大卡,像个精准投送的黑色堡垒,稳稳地停在了“林记”门口,不偏不倚,正好挡住了郑文斌的大半边身子。
陈默跳下车,目光如同两把冰冷的解剖刀,瞬间锁定了正在和晓燕热情交谈的郑文斌。他从头到脚扫了郑文斌一眼——洗白的中山装、眼镜、手里的书和杂志、微微泛红的脸颊、以及晓燕那略带尴尬的笑容…
陈默的“威胁雷达”瞬间爆表!警报声在他脑海里拉响:新型号出现!文化人!有知识!会说话!还脸红?!危险等级:高!
他面无表情地走过来,直接插到晓燕和郑文斌中间,用自己高大的身躯形成了物理隔绝,然后才看向晓燕,语气硬邦邦地问:“包子,还有吗?”
晓燕看着陈默这副如临大敌、浑身散发“生人勿近”气息的样子,差点又笑场。她努力憋着笑:“有,刚出笼的。”
郑文斌被这突然出现的、气场强大的卡车司机吓了一跳,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扶了扶眼镜:“这位是…?”
陈默根本不理他,只是盯着晓燕。
晓燕只好介绍:“这位是陈默陈师傅,经常来照顾生意。陈默,这位是县一中的郑老师。”
陈默这才吝啬地分给郑文斌一个眼神,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但那眼神里的意思大概是:知道了,你可以走了。
郑文斌显然不太擅长应对陈默这种类型的选手,气氛一时有些冷场。他讪讪地收起书和杂志,对晓燕说:“林老板,那我刚才说的事…您考虑考虑?我改天再来买点心…”
“好好,郑老师您慢走。”晓燕赶紧点头。
郑文斌又看了陈默一眼,这才推着自行车离开了,背影显得有些仓促。
陈默看着郑文斌走远,这才收回目光,哼了一声:“老师?挺闲。”
晓燕终于忍不住笑了出来,故意逗他:“郑老师人挺好的,很有文化,还夸咱们的点心是文化传承呢!”
陈默瞥了她一眼,没接话,只是从兜里掏出钱买包子,然后状似随意地问:“他…常来?”
“没有,就来过几次。”晓燕憋着笑,“怎么?陈师傅也对文化传承感兴趣?”
陈默被噎了一下,耳根又开始泛红。他拿起包子,瞪了晓燕一眼,似乎想说什么狠话,最后却只憋出一句:“…笑得像个傻包子。”
说完,转身就走,脚步比平时快了不少,仿佛身后有文化人在追他。
晓燕看着他“落荒而逃”的背影,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这个陈默,吃起醋来怎么这么好玩!一会儿是港商大老板,一会儿是文艺男教师,他的“威胁名单”是不是也太长了点?
不过,笑过之后,晓燕心里也泛起一丝微妙的涟漪。郑文斌的出现,像一阵清新的风,带来了不同于卡车机油和点心面粉的气息。那种被欣赏、被认可,甚至被拔高到“文化”层面的感觉,确实很新奇,也让她有点暗自欣喜。
看来,“林记”老板林晓燕的生活,在经历了原料危机、停业风波之后,似乎又要迎来一点不一样的“桃花色”彩了。只是不知道,那位嗅觉灵敏、反应“过度”的陈默陈师傅,接下来又会有什么样的“土味”应对措施呢?
晓燕忽然有点期待了。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趣了。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