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的改革方案在顾问委员会的缓冲下继续推进,但最初的阵痛还是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周一清晨,财务部里乱成一团。新上的财务系统让老会计们手足无措,凭证录入错误频发,整个部门的效率下降了近一半。
“这什么破系统!”老会计王师傅气得直拍桌子,“我手工记账三十年从来没出过错,现在倒好,一张凭证录三遍都通不过!”
与此同时,采购部也怨声载道。新要求的供应商比价流程让简单的采购变得复杂无比,李大明对着电脑屏幕发愁:“买个扫把都要三家比价,这不是折腾人吗?”
最严重的混乱发生在仓储部。新引入的条形码管理系统频频出错,不是扫描枪读不出码,就是系统库存与实际对不上。一天之内,发货错误就发生了三次。
“看看!这就是你们要的改革!”宋卫国在周会上大发雷霆,“以前一天能发五百单,现在连三百单都发不出去!客户投诉电话都快打爆了!”
杨帆面色凝重:“新系统上线初期确实会有不适应,这是正常的阵痛期...”
“阵痛?这是要命!”宋卫国把一叠客户投诉单摔在桌上,“再这样下去,客户都要跑光了!”
楚瑶支持杨帆:“任何改革都有代价,关键是看长远效益。”
“长远?眼下这关过不去,还有什么长远?”宋卫国反问。
林薇沉默地看着手中的报表。数据显示,改革推行一个月来,运营成本不降反升,效率明显下降,员工怨气冲天。
“给我两周时间。”杨帆突然开口,“如果两周后情况没有改善,我自愿辞职。”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楚瑶急道:“杨总监,这不合适...”
“不,就这样决定。”林薇终于开口,“但我们不是要你辞职,而是要你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支持,尽管提。”
会后,杨帆立即组建了应急小组,亲自驻点问题最严重的部门指导工作。他手把手教老员工使用新系统,简化操作流程,同时抽调年轻员工一对一帮扶。
然而,情况在第二周更加恶化。
一天早上,服装部发现新上的生产管理系统出现严重漏洞,导致一批急需的订单用料计算错误,价值二十多万的布料被错误裁剪,造成巨大损失。
“这就是你所谓的科学管理?”宋卫国在事故现场痛心疾首,“二十多万啊!要是以前,根本不会出这种错!”
杨帆面色苍白,但仍坚持:“这是系统调试期的问题,我们会立即修复...”
“修复?损失谁来承担?”李大明趁机发难,“照我说,就该停掉这些花里胡哨的系统,回归老办法!”
当晚,林薇接到三个重要客户的投诉电话,表示如果发货准确率不能保证,将考虑终止合作。
压力之下,连楚瑶都开始动摇:“薇薇,是不是我们真的太急了?”
林薇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灯火通明的仓库。工人们还在加班处理因系统错误导致的混乱,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疲惫。
“再坚持一下。”她轻声说,“改革就像分娩,阵痛越剧烈,新生命越健康。”
她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在维持新系统运行的同时,启动人工备份流程。双轨运行虽然增加工作量,但能确保过渡期不断链。
这个决定遭到杨帆的反对:“这样会增加百分之三十的工作量,而且可能让员工产生依赖心理,不愿学习新系统。”
“先活下去,再谈发展。”林薇态度坚决,“我们不能在改革中把客户丢掉了。”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明智的。双轨运行虽然辛苦,但至少保证了基本运营。员工们在实践中逐渐熟悉新系统,错误率开始下降。
转机出现在第三周。
一天下午,销售部接到一个紧急大单:某单位需要五百份中秋礼盒,三天内交货。按照旧流程,光确认库存、协调生产就要一天时间。但在新系统下,小王只用了十分钟就完成了库存查询、生产排期和物流安排。
“杨总监,系统显示食品厂明天下午能完成生产,仓储部当晚可以打包,物流部已经调派了专车...”小王兴奋地汇报,“这个单子我们接下来了!”
这笔意外之订单让所有人看到了新系统的潜力。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新采购流程下,李大明通过供应商比价,为这批订单节约了百分之八的成本。
“看来...这新办法确实有点用。”李大明私下对宋卫国承认。
首月结束时,财务数据仍然难看:运营成本上升百分之五,销售额下降百分之二,利润下滑百分之十。
但在顾问委员会上,赵金凤出人意料地支持继续改革:“我看了数据,虽然总体不好,但最后一周已经有起色。新芽破土,总要经历阵痛。”
宋老实也表态:“做生意要看长远。只要方向对,短期亏损不可怕。”
在老一辈的支持下,改革得以继续。
第二个月,情况开始好转。
新系统运行逐渐稳定,错误率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员工们开始尝到甜头:销售部的客户数据系统帮助他们精准推送促销信息,采购部的比价系统让李大明的谈判更有底气,财务部的自动化报表让周晓云能更快完成月度结算。
一天,宋卫国在仓库里发现了新系统的妙用。通过库存预警功能,他成功避免了一次断货危机。
“这个...确实比靠脑子记要靠谱。”他难得地承认。
第三个月,成效开始显现。
在月度经营分析会上,周晓云汇报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在销售额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本月利润环比增长百分之十八。”她指着投影幕布,“主要得益于运营成本下降百分之十五,其中采购成本下降百分之八,仓储损耗下降百分之五,行政管理费用下降百分之二。”
会议室里响起惊叹声。
杨帆补充说明:“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库存周转率从2.1提高到2.8,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按照这个趋势,年底利润率有望突破百分之二十。”
宋卫国看着手中的报表,久久不语。这些数字比他最乐观的预估还要好。
李大明忍不住问:“杨总监,那个供应商评估系统...能不能教教我更高级的用法?我发现有些数据还不会分析。”
会场上响起善意的笑声。连最顽固的老员工都开始主动学习新系统了。
会后,林薇和楚瑶在办公室相视而笑。
“总算熬过来了。”楚瑶长舒一口气。
林薇点点头:“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效益提升后,如何分配成果才是关键。”
她敏锐地意识到,改革成效显现后,新的矛盾即将产生:年轻员工认为自己是效益提升的主力,老员工则认为自己的经验不可或缺。
果然,在次月的绩效考核中,销售部的小王因为业绩突出,收入首次超过了老销售王师傅。
“我带了这么多徒弟,现在倒要被徒弟超过了?”王师傅愤愤不平。
而行政部新来的大学生小李,因为熟练掌握新系统,考核分数远高于部门主管。
“这样下去,老员工的面子往哪放?”几个部门主管私下抱怨。
林薇早有准备。她在顾问委员会上提出“新老员工共赢方案”:
首先,设立“导师津贴”,鼓励老员工传授经验,每培养一名合格新人可获得额外奖励。
其次,建立“创新贡献奖”,奖励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员工,不论新老。
最后,设计“职业生涯双通道”,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并行发展,让不善管理但业务精湛的老员工也有晋升空间。
这个方案得到了新老员工的共同认可。
赵金凤对此赞不绝口:“这就对了!老的有老的价值,新的有新的长处,各得其所。”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新机制激励下,老员工开始主动创新。仓储部的老张提出改进货架布局的建议,实施后装卸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五;食品厂的老师傅改良传统配方,新产品销量大增。
而年轻员工也在老员工指导下避免了很多弯路。小王在王师傅的提醒下,成功规避了一个看似优质实则高风险的大客户。
“姜还是老的辣。”小王由衷感叹。
三个月期满,改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销售额增长百分之十的情况下,利润增长百分之三十五;客户满意度从87分提升到92分;员工离职率从百分之十五下降到百分之八。
在季度总结会上,宋卫国主动发言:“我承认,当初对改革有抵触情绪。但现在看来,这条路走对了。”
他转向杨帆:“杨总监,我为我之前的态度道歉。”
杨帆连忙摆手:“宋总言重了。改革能够成功,离不开各位老员工的支持和理解。”
李大明笑道:“现在我算是明白了,不是我们老了,是时代变了。跟着变,才能不被淘汰。”
最让人感动的是赵金凤的发言。这位曾经连字都不认识的老太太,如今已经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甚至开始学习数据分析。
“我今年五十八岁,三个月前连电脑开关机都不会。”她的话引起全场掌声,“现在我不仅能做报表,还学会了在网上查行业信息。活到老学到老,这话一点都不假。”
会议结束后,林薇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幕布上最后停留的那张图表:一条代表利润的曲线,在经历短暂下行后,强劲上扬。
她想起这三个月的风风雨雨,想起那些不眠之夜,想起员工们的抱怨和质疑,想起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楚瑶推门进来:“薇薇,还在看数据?”
林薇微笑:“我在想,改革就像孕育新生命。阵痛越剧烈,新生越健康。”
“现在总算可以松口气了。”楚瑶在她身边坐下。
“不,这才是开始。”林薇摇头,“市场在变,竞争在变,我们必须持续改进。今天的成效,明天就可能落后。”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但我现在更有信心了。经历过这场阵痛,我们证明了宋氏有能力适应变化,有能力在挑战中成长。”
楼下,新一批货物正在装车,工人们操作熟练,流程井然有序。三个月前的那场混乱,仿佛从未发生过。
但林薇知道,这场阵痛已经让宋氏脱胎换骨。从家族作坊到现代企业的蜕变虽然痛苦,但唯有经历这番洗礼,企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阵痛过后,是新生。而新生,永远值得所有的付出和等待。
喜欢鎏金岁月:妯娌大战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鎏金岁月:妯娌大战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