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永乐十二年的漠北战场。
“经过长途跋涉,永乐十二年四月,明军主力抵达兴和,在此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和战前检阅,士气高昂。”朱迪钠的声音带着大军压境的紧迫感,“六月初,明军前锋已进至撒里怯儿(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一带。”
画面中,明军庞大的队伍在草原上蜿蜒前行,旌旗蔽日。
“就在此时,明军前锋主将刘江所部,与瓦剌的游骑在三峡口地区遭遇,爆发激战。”朱迪钠描述着战事的开启,“明军凭借优势兵力和装备,迅速击溃了这支瓦剌部队,并抓获了俘虏。”
他重点强调了情报的价值:“从俘虏口中,朱棣得到了至关重要的信息——瓦剌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率领的主力三万余人,就驻扎在距此西面百里的忽兰忽失温!”
“机不可失!”朱迪钠的语气变得急促,“朱棣当机立断,命令全军轻装急行军,直扑忽兰忽失温!六月初七,明军主力如期抵达忽兰忽失温,与严阵以待的瓦剌主力遥遥相对。”
画面切换到忽兰忽失温的地形,瓦剌军队凭借地利,驻扎在山上,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面对据守险地的瓦剌军,”朱迪钠分析着朱棣的战术,“朱棣没有贸然强攻。他先派出精锐骑兵前出挑战,试图激怒瓦剌人,引诱他们离开有利地形,下山决战。”
“这一战术果然奏效。”朱迪钠的声音带着战役高潮的激烈,“部分瓦剌军队被成功引诱下山。就在他们进入预设战场时,朱棣下令三面出击!而其中最关键的一击,来自安远侯柳升统帅的——神机营!”
天幕上,明军阵中推出数十门火炮与大量火铳,硝烟弥漫,火光闪现。
“刹那间,炮声震天,铳弹如雨!”朱迪钠描绘着这划时代的战场一幕,“神机营的齐射,给密集冲锋的瓦剌军队造成了巨大杀伤,当场击毙数百人,瓦剌军阵瞬间陷入混乱!”
Id名为【咸鱼不想翻身】的网友惊叹:“这就是降维打击啊!骑兵对火器,时代变了!”
“就在瓦剌军陷入混乱之际,”朱迪钠的声音高昂起来,“朱棣看准时机,亲自率领早已蓄势待发的精锐骑兵,如同猛虎下山,直冲敌阵!皇帝身先士卒,明军士气大振,全线压上。瓦剌军抵挡不住,开始溃退,明军乘势追击。”
然而,他并未忽略战争的残酷:“在这场激烈的追击战中,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明军方面,武安侯郑亨、都督马聚身中流矢,负伤不轻;都督满都更是力战身亡。而瓦剌方面,则有十余名王子(部落首领之子)和数千士卒被杀。最终,马哈木见大势已去,率残部突围退走。”
天幕上,朱迪钠对忽兰忽失温之战做出了总结:“忽兰忽失温之战,是明军火炮部队(神机营)在草原决战中首次大规模发挥决定性作用。此战沉重打击了瓦剌主力,迫使马哈木远遁,暂时解除了瓦剌对大明北疆的直接威胁。朱棣第二次亲征的主要战略目标,基本达成。”
但他话锋一转,再次点出了那个引人深思的疑点:“然而,细究此战的官方记录,一个明显的偏颇之处暴露无遗。那位勇猛善战、理应在此等大战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汉王朱高煦,其身影和功绩依旧被刻意淡化,几乎不见于正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皇太孙朱瞻基在战役中一度被小股瓦剌骑兵包围,他率众抵抗直至援军到来的事迹,却被大书特书,广为宣扬。”
朱迪钠意味深长地说道:“这显然说明,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从那时起就已经夹杂了太多的个人好恶与政治因素。历史的笔,在记录胜利的同时,也开始了有选择的遗忘和凸显。”
这番分析立刻在网友中引发了强烈共鸣。
Id名为【阳台种菜人】的网友率先为朱高煦鸣不平:“太黑了!这不就是明目张胆地抢功加抹黑吗?朱高煦提着脑袋在前面冲锋陷阵,结果功劳簿上连个名字都没有!反倒是小太孙一次有惊无险的防守战被吹上了天,这操作也太眼熟了!”
Id【奶茶鉴定师】则带着讽刺补充道:“这算什么?老朱家的传统艺能了!从他们老祖宗永乐帝开始,修改史料那叫一个熟练。为了让自己的皇位看起来名正言顺,愣是能让已经入土为安的洪武大帝从孝陵里‘爬出来’多活了四年,亲手传位给他!还把建文帝整个存在感都快抹没了。现在轮到对付自己亲弟弟\/叔叔了,自然是驾轻就熟。果然,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全看胜利者怎么下笔。”
这番讨论甚至引来了对更早历史的比较。
Id【拖延症晚期】的网友发言:“这么一比,人家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也干了玄武门那事,但至少没怎么篡改史书,基本事实都承认,顶多是在细节和动机上找补一下。哪像老朱家,从根子上就带着一股……嗯,怎么说呢,朱元璋当年对自家亲戚(比如朱文正)那种既用又防、下手狠辣还非要找个冠冕堂皇理由的做派,感觉就定下了基调,透着一股小家子气,结果还真成了家族传统了是吧?”
这条评论可谓相当大胆,直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开国的洪武皇帝朱元璋,认为是他开启了一种对内部竞争者记录不实、处理严苛的先例。
天幕之下,奉天殿前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文武百官都屏息凝神,不敢去看御座之上那位开国皇帝的脸色。
朱元璋的面色阴沉得可怕,他握着御座扶手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网友的话像一根根刺,扎在他心头最敏感的地方。朱文正之事是他不愿回首的痛,而“小家子气”的评价更是让他怒火中烧。然而,天幕揭示的未来,老四(朱棣)及其子孙在修改史料上的“作为”,却又让他无法理直气壮地反驳。他开创的王朝,似乎在“记录历史”这件事上,走上了一条被后世诟病的道路。
他没有像上次那样暴怒摔物,只是深深地、带着无尽寒意地吸了一口气,那眼神复杂地扫过朱标,又扫过朱棣,最终化为一片深不见底的沉寂。他意识到,皇权与历史的书写,亲情与政治的权衡,似乎是一个远比征战沙场更加复杂和幽暗的深渊。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