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的硝烟散尽,蜀军如潮水般全线撤退,曹军则顺势平定了叛乱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关陇大地重新回到了战前的格局。
魏明帝曹叡,这位在长安督战两个月的君主,眼见局势渐趋缓和,于四月间返回了洛阳。
这场胜利,带着几分侥幸的色彩,却让首次亲临战场的曹叡兴奋异常。他迫不及待地向天下宣告,借战胜之威,重申曹魏政权的合法性。
同时,他斥责蜀汉丞相诸葛亮“驱略吏民,盗利祁山”,还大肆炫耀曹魏的胜利,称“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翔,望旗奔败”。
仗是打完了,但蜀魏双方都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对这场战事进行了深入的复盘。
蜀汉这边,诸葛亮进行了深刻的检讨。他说:“大军在祁山、箕谷,兵力都多于敌军,却不能战胜敌人,反而被敌人击败,这并非兵力不足,问题出在我一人身上。”他承认祁山(包括街亭、列柳城之败)、箕谷之战,蜀军都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吃了败仗。
战败的原因,虽有部下“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但主要责任在他自己的指挥失误。
随后,蜀汉做出了一系列处理决定:诸葛亮自贬三级,以右将军的身份代理丞相事务;镇东将军赵云也主动请求贬职,降为镇军将军;马谡被废黜后处死,他的部将张休、李盛按军法处斩,黄袭等人被剥夺军权;
只有王平因功进位讨寇将军,并被封为亭侯。至于在曹魏的宣告中与马谡并列的“败将”高翔,却没有受到处分,后来仍然得到诸葛亮的重用。
蜀强魏弱的局部优势
诸葛亮承认,蜀军在祁山、箕谷这两个局部战场上,兵力都对魏军形成了优势。这一事实,和我们传统印象中蜀弱魏强的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曹魏在汉末十三州中独占九州,综合国力与总兵力自然远超蜀汉。
但曹魏吃亏就吃亏在战前过于低估了蜀汉北伐的决心。他们觉得“蜀中唯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准备,既没有大规模设防,也没有在雍州进行动员,更没有从关东增兵,只是把原本驻守凉州的郝昭、魏平等军队调到关中而已。
开战前,曹魏在雍州主战场的部队分为两类。一类是野战军,像张合、费曜等率领的军队,归驻守长安的安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夏侯楙管辖。
另一类是地方部队,类似于“县大队”“保安团”,也就是所谓的“州郡之兵”,由雍州刺史郭淮统一管理。比如陇西太守游楚用来抵抗蜀军的,就是他所统领的陇西郡“县大队”,出城与蜀军对抗的,是他的军事副手长史马颙(按照东汉的制度,内地郡太守的副手是郡丞,边防郡则是长史);而姜维当时的职务,是天水郡的科级行政干部,还兼任“县大队”的参谋。
一般来说,郡太守是不能指挥本郡驻扎的野战军的。比如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后,凉州的西平、张掖、酒泉等郡爆发大规模叛乱,把武威郡隔断了。
急需用兵的时候,金城郡的驻军都留、霸军两部却接到命令不许西进——这两部军队加起来才一千多人,上级担心他们孤军深入会吃亏。这可把金城太守苏则急坏了,他只好凭借个人关系,向这些军队分析形势、讲明利害,还说服了自己的父亲、时任武威太守的毋丘兴,才让这些军队愿意随他出征平叛。曹丕继位后,对苏则这种违命却立了功的行为进行了表彰,封他为都亭侯,并赐予食邑。郝昭也因为在这场平叛中“民夷畏服”,升任凉州刺史——这也是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里。
蜀汉首次北伐开始后,曹魏立刻派大将军曹真奔赴关中,并授予他“都督关右”的头衔,统一指挥雍凉地区的各支野战军。
由于曹魏前期准备不足,从关东调兵支援,最快也得花近一个月时间,正如魏廷所说“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日”。
而蜀魏两军的交战时间也就一个多月,所以曹魏来得及参战的,主要是原本驻守雍凉的各支野战军以及雍州的地方部队。
另外,夏侯霸(夏侯渊之子,刘禅的妻舅,在曹丕黄初年间就已官拜偏将军,高平陵事件后独自投奔蜀汉)、胡遵(由前雍州、凉州刺史张既征召入仕,曹魏后期历任征东将军、卫将军,最后导致姜维恢复蜀汉的计划功亏一篑的,就是他的儿子胡烈)这两位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当时应该也在雍凉军中。不过,一个后来叛魏,一个当时官职还小,所以都被史料简略记载了。
因为地方部队分散在各个郡承担守备任务,所以曹魏在关中地区能迅速集结的,也就只有各支野战军的步骑兵五万多人(和曹魏进攻蜀汉沓中时的兵力相当),总兵力和蜀汉在汉中的军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在斜谷道方向,赵云、邓芝虽然是作为疑兵,主要目的是吸引曹魏主力,但同时也承担着一个隐藏的任务:如果曹魏主力不敢去陇西,而是直接进攻汉中,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那赵云、邓芝就要在当地展开阻击。
要知道,曹操建军后的第一次胜利,就是效仿“孙膑救赵而攻魏”的策略,大破黑山贼于毒。
曹操平生最喜欢引用孙膑兵法,打袁绍的乌巢之战、打马超的渭南之战,都灵活运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
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充分考虑曹军直接进攻汉中的可能性。
赵云、邓芝既然有阻击的任务,兵力自然不会太少。而从曹魏方面来看,一旦确认诸葛亮的主力在陇西,就很容易判断出,只要陇西的胜负还没分出来,赵云、邓芝就不敢轻易从斜谷道进兵。
基于这样的判断,曹真干脆赌上全部筹码,把手里的雍凉野战军(也就是所谓的“步骑五万”)全部交给老搭档张合,让他西进陇山,自己只率领小部队去防守斜谷道。而且他还打了个漂亮的偷袭,把赵云、邓芝的军队赶到了箕谷。
结果,原本打算牵制魏军主力的赵云、邓芝所部,反而被曹真的小部队牵制并击退了。
谁在死守祁山?
尽管曹魏很快纠正了对蜀军北伐意图和战场局势的判断,但把雍凉野战军全部集中到关中平原东南部的做法,已经在陇西造成了巨大的兵力空缺。
从郿坞到天水的距离,按汉制是750里(和洛阳到长安的距离差不多),三国时期道路崎岖难行。
所以,当集结在长安以南的雍凉野战军得到蜀军主力突入陇西的消息,再分兵支援陇山,一来一回大约需要二十天。这个时间差,原本足够蜀军夺取陇西各郡了。
然而,历史的实际发展却让人十分意外。
直到张合的大军抵达街亭,诸葛亮所指挥的蜀军主力竟然还在祁山,甚至连已经响应蜀军的天水郡治冀城(位于祁山东北部)都没赶到。
这是因为,有一支魏军一直在拼死守卫祁山堡。
六年之后(234年),曹叡在谈论魏国的边防要塞时说:“先帝在东边设置合肥防线,在南边驻守襄阳,在西边巩固祁山,敌人来犯,都在这三座城下被击败,这些地方都是必争之地。”
他把祁山的防守,和张辽守合肥、曹仁守襄阳相提并论,可见曹魏对祁山之战的高度肯定。
但防守陇西的游楚,连蜀军主力的影子都没看到就被封为列侯,而这位死守祁山堡、拖住诸葛亮二十多天的魏将,正史里却连名字都没有记载,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谜底,直到第二次北伐时,才由陈仓守将郝昭揭开。郝昭说:“以前高刚守卫祁山,因为不够专心,虽然最终保全了祁山,但至今仍议论纷纷。”(《太平御览》注引《魏略》)
《魏略》是魏国郎中鱼豢所撰写的私史。鱼豢在曹魏后期为官,对曹魏的典故史实掌握得比陈寿更充分。
不过,这个人特别喜欢爆料朝中人物的负面消息,比如非议嘲讽本朝的“正始名士”,所以他的《魏略》在当时很不受欢迎,没有广泛流传,渐渐散失了。
但也正因为书中有很多“黑料”,后世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就很重视《魏略》,比如刘宋学者裴松之就大量引用散失的《魏略》来注释《三国志》。
不过,《太平御览》注引用的这段关于祁山守卫的内容,恰巧是裴松之没见到的。
鱼豢是关中人,生活的年代又和蜀汉北伐几乎同时,所以他的这段记载,应该比陈寿的记载更详尽可信。
按照《魏略》的说法,祁山的守将名叫高刚。他虽然侥幸守住了祁山堡,但在最后阶段出现了严重的动摇和变节的情况。
所以,曹魏在高度肯定祁山守卫战的同时,对高刚的评价是“议不止”,自然也就谈不上对他进行封赏了。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的失误在于过于求稳,不愿意在有敌方据点威胁后路的情况下冒险进军。结果,蜀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在祁山堡下白白浪费了二十天时间。
如果蜀军只用小部队包围牵制祁山的守军,大军迅速北进夺取冀城、上邽,那么郭淮就不可能有时间在当地召集周边州郡的军队。等到张合十多天后从东面赶到时,迎战他的就会是诸葛亮亲自率领的蜀军主力,而不是马谡的那支偏师了。
所以,陈寿评价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虽然难免有一些带有情绪的成分——毕竟他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也因为战败受到处分,影响了前途——但基本事实是没错的。
曹魏方面的复盘
曹魏在加官晋爵、大摆庆功宴的同时,也在总结经验教训。
由于战役初期判断失误,张合的军团不得不从700多里外的郿坞驰援陇西。
三国时期,骑兵急行军每天能走170—180里,个别情况比如当阳之战中曹军的虎豹骑,“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但也因此被讥讽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资治通鉴》)。
步兵正常每天走30里,急行军也就是所谓的“倍道”,也不过60里。要是昼夜不停地赶路,也就是“兼行”,虽然每天能走百里,但“到死者能十至其一”,士兵伤亡很大。
考虑到步兵跟不上骑兵的速度,张合的部队虽然采取了急行军的方式,但为了保持战斗力,也不会全军都“倍道兼行”。
从“后十余日,诸军上陇”的记载可以推算,张合军团到达街亭的只是先头骑兵部队,他的步兵大队和辎重还没到(至少还有一两天的行程),和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主力决战,他还没有十足的把握。
所以,他不敢绕过马谡直接去进攻祁山,只是用骑兵团去支援被蜀军包围的军队。后来,马谡的部队因为缺水而陷入混乱,张合看到有机可乘,才一鼓作气将其击败。
即便如此,他仍然不敢过分紧逼王平的部队,所以蜀汉的溃军才能顺利撤退(陈寿的父亲当时就在军中,而且和王平都是巴西郡人,所以陈寿对这段史实的资料掌握得非常详尽)。
因为张合的谨慎以及参战兵力不足,蜀军在街亭之战中只是击溃了马谡的那支偏师,错失了在祁山堡下内外夹击、歼灭诸葛亮所率蜀军主力的绝佳机会。
首次北伐,蜀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实力仍在,还有继续北伐的能力。
鉴于此,曹魏西线主帅曹真对自己的防线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最西面的祁山堡已经经受住了考验,而且诸葛亮刚在这里吃了亏,短期内应该不会再打这里的主意;
斜谷道口的郿坞本来就极其坚固,又靠近关中核心城市长安,估计诸葛亮也不会冒险强攻;
只有关中平原西端的陈仓道口,虽然有陈仓城,但城墙破败。如果夺取陈仓,同样可以实现切断曹魏陇西地区与内地联系的战略目的。所以,蜀军如果再次北伐,大概率会选择这里作为突破口。
从祁山防御战的得失来看,蜀军的攻城能力不强,而诸葛亮又是个极其谨慎的人。所以,只要在他北伐的必经之路上修筑坚固的城池、设置坚固的防御工事,就足以阻止他的进攻。不过,城池不宜太大,兵力也不宜过多。
兵力多了,就需要囤积更多的粮草,还得扩大城池规模,反而不如“城小而坚固”容易防守。
综合考虑,曹真选中了郝昭,命令他率领所部一千多人马进驻陈仓城,并对陈仓城的防御工事进行全面的修缮。
郝昭是并州太原人,从他的籍贯和战场经历来看,他早年很可能是原白波贼的一员,后来跟随徐晃的军团加入曹军,之后又跟随曹操征讨马超,重新进入雍凉地区,凭借战功逐渐升至杂号将军,并独立成军,在凉州征战了十多年。
延康元年凉州平定叛乱,就是他在史书中的首次登场。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