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红星轧钢厂的扩建工地上已经一片热火朝天。推土机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发颤,起重机吊着巨大的钢梁在半空移动,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喊着号子,将一块块混凝土预制板拼接起来——这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新建的无缝钢管车间将承担更多军工订单,设计产能是老车间的三倍。
林建军戴着安全帽,站在工地中央的高台上,手里拿着一卷厚厚的图纸,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苏联进口设备的安装参数。他刚被厂长任命为新车间技术负责人,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不仅要按时完成设备调试,还要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些苏联设备的核心零件依赖进口,一旦供应中断,整个车间都得停摆。
“林科长,苏联专家瓦西里教授到了,在临时办公室等着呢。”技术员小张气喘吁吁地跑上来,手里的文件夹被风吹得哗哗响,“他说设备基础预埋件的位置不对,让咱们立刻停工整改。”
林建军的眉头微微一皱。预埋件是按苏联图纸施工的,怎么会不对?他快步走向临时办公室,推开门就看到瓦西里正对着图纸发脾气,嘴里的俄语夹杂着生硬的中文:“这是我们斯大林格勒工厂的标准!你们的工人根本不懂精密安装!差一毫米都不行!”
“教授,您先别急。”林建军接过图纸,对比着自己手里的施工记录,很快发现了问题,“您看,图纸上标注的是‘莫斯科基准坐标系’,而我们用的是‘北京54坐标系’,换算时差了0.8毫米,不是施工误差。”
他拿出计算尺,飞快地演算起来,笔尖在纸上画出两条相交的轴线:“我们可以调整后续的设备定位,用垫片补偿这0.8毫米,不用返工。”
瓦西里凑过来看了半天,脸色渐渐缓和下来,最终点了点头:“林,你是对的。你们的测绘精度比我想象的高,这让我很意外。”他的语气里依然带着傲慢,但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
林建军没有接话,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苏联设备的精密程度确实领先,但也存在明显的“水土不服”——说明书全是俄文,工人看不懂;零件尺寸采用公制与英制混合标注,容易出错;最重要的是,关键部件如轴承、齿轮,必须从苏联进口,价格高昂且周期长。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环境检测的提示:
【检测到特殊地点“新车间工地”,符合“首次签到”条件,是否签到?】
“签到。”林建军在意识中回应,目光扫过正在吊装的“2500吨水压机”——这是新车间的核心设备,也是调试难度最大的一台。
【签到成功!获得“苏联设备国产化改造建议”(军工级)。】
【建议解析:针对进口设备三大痛点提出解决方案:1 轴承替换:用哈尔滨轴承厂生产的313轴承替代苏联305轴承,通过调整游隙补偿精度差异;2 齿轮加工:采用“渗碳淬火+精密磨削”工艺,使国产齿轮寿命达到进口件的90%;3 液压系统:将苏联矿物油改为国产46号液压油,添加抗磨添加剂解决泄漏问题。】
一股详细的技术信息流涌入脑海,包括具体的零件型号、加工参数、替代材料的性能对比,甚至还有与国内厂家的对接方式。林建军心中一震——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摆脱对进口零件的依赖,实现设备的“中国化”改造,这对保障军工生产的连续性至关重要。
“林科长,您看这液压系统的油管,接口尺寸和咱们的不一样,怎么接?”一个老钳工拿着扳手跑过来,脸上满是愁容,“苏联的管接头是锥螺纹,咱们的是柱螺纹,拧不紧,总漏油。”
林建军走过去,拿起管接头看了看,又对照系统给出的建议,立刻有了主意:“去机修车间,把柱螺纹的端部车成1:16的锥度,长度保留10毫米,再缠上生料带,保证不漏油。”
“这样行吗?”老钳工有些犹豫。
“试试就知道了。”林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车好后先在低压系统试,没问题再用在高压部分。”
老钳工半信半疑地走了,瓦西里教授恰好看到这一幕,皱着眉问:“林,你在修改设备结构?这不符合操作规程!出了问题谁负责?”
“教授,是优化,不是修改。”林建军拿出系统提供的“液压油兼容性报告”,翻译成俄语递给瓦西里,“我们的46号液压油粘度指数比苏联的m10油更高,适合咱们这里的气候,但需要调整密封方式。您看,这是实验室的数据,泄漏率可以控制在0.1升\/小时以内,符合国标。”
瓦西里看着报告上的曲线图,又看了看林建军笃定的眼神,最终没再反对,只是丢下一句:“我会盯着的,出了问题你负责。”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建军几乎泡在了工地上。白天指导工人安装调试,晚上就在临时办公室翻译俄文资料,结合“国产化改造建议”绘制零件图。他发现苏联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过于复杂,便提出用国产继电器简化电路,不仅降低故障率,还节省了30%的用电量。
“林科长,哈尔滨轴承厂回信了,说按您给的参数生产的轴承,精度达到了p5级,问咱们要不要先送一批样品试试。”小张拿着电报跑进来,脸上带着兴奋,“他们还说,要是能成,以后可以长期供货,价格比进口的便宜一半!”
“太好了!让他们送50套过来,先装在三号轧机上试机。”林建军立刻在图纸上标注,“告诉王师傅,准备做疲劳试验,记录轴承寿命。”
瓦西里教授看着工人们熟练地将国产轴承安装到位,又检查了简化后的电气柜,终于忍不住对林建军说:“林,你的改造很聪明,比我们的工程师更懂得‘因地制宜’。我会向莫斯科写报告,推荐你们的国产化方案,这对其他援华项目也有参考价值。”
林建军笑了笑:“我们不是要替代苏联技术,是想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调试成功的那一刻响起:
【“苏联设备国产化改造建议”应用成效显着:1 零件采购成本降低45%;2 供货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5天;3 设备故障率下降28%。】
【获得“设备改造先锋”称号,工厂奖励专项经费2万元,可用于后续技术研发。】
新车间投产那天,厂长刘建国亲自剪彩,看着第一根无缝钢管顺利轧制出来,激动地握住林建军的手:“好小子,你不仅保住了工期,还解决了大问题!以后再也不用看苏联人的脸色要零件了!这是咱们厂自己的底气!”
军工验收组的王参谋也来了,看着钢管的探伤报告,连连点头:“精度比之前还提高了0.02毫米,林科长,你们这新车间,真是为国家立大功了!”
傍晚回四合院时,林建军的脚步格外轻快。刚进中院,就看到阎埠贵蹲在门口,手里拿着算盘,看到他就迎上来,脸上堆着精明的笑:“建军,听说你们新车间投产了?我家解放说,现在厂里都叫你‘设备神医’,再难搞的机器到你手里都能修好。”
“都是团队的功劳。”林建军淡淡回应,他知道阎埠贵的儿子阎解放在技术科当学徒,这话多半是想拉近关系。
“我就说你是干大事的料!”阎埠贵凑近一步,声音压得低低的,“我那小儿子解放,最近在学绘图,你看能不能……给点拨点拨?他要是能学会,以后也能像你一样,当技术干部。”
“让他自己多练习,有不懂的可以问技术科的老师傅。”林建军没有直接答应,也没拒绝,“厂里有夜校,教机械制图,让他报名去学,比我点拨有用。”
阎埠贵算盘打得噼啪响,立刻明白了意思——这是让儿子靠自己努力,别想走捷径。他连忙点头:“哎,好,我这就让他报名去!你放心,绝不给你添麻烦!”
看着阎埠贵转身的背影,林建军嘴角露出一丝浅笑。四合院的人似乎渐渐明白,他的帮助有明确的边界——可以提供机会,但不能走后门;可以分享经验,但必须靠自己争取。这种“等价交换”的相处方式,比之前的猜忌和算计,让他省心多了。
回到耳房,林建军拿出系统奖励的“国产化改造后续方案”,上面标注着下一步的研发方向:将苏联设备的轧制速度从每分钟15米提升至20米,通过优化电机功率和传动比实现。这意味着产能还能再提升30%,完全能满足明年的军工订单需求。
窗外的月光透过护栏,在图纸上投下整齐的格子。林建军拿起铅笔,在“传动比优化”旁画了个五角星——这是他明天要和技术科讨论的重点。他知道,新车间的投产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国家工业化的浪潮中,还有更多技术难关等着他去攻克,更多的“国产化”奇迹等着他去创造。
远处传来新车间试车的轰鸣声,低沉而有力,像在为这个时代伴奏。林建军的目光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那里仿佛有无数星辰在闪烁,每一颗都代表着一个技术突破的可能。他知道,只要守住这份钻研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中国的工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喜欢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