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9年,农历大年初一。
堡垒外部的晨光,尚未完全驱散夜晚的静谧,陈星灼和周凛月却比平日起得更早了一些。生物钟似乎也感知到了这个日子的特殊,在规律的作息中,注入了一丝不同以往的、带着仪式感的清醒。
没有言语交流,两人默契地对视一眼,眼中都带着一丝昨日除夕夜残留的温馨,以及对新一日“仪式”的心照不宣。按照她们记忆深处、那个或许早已不复存在的家乡习俗,大年初一的清晨,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简单洗漱后,两人没有如往常般直奔厨房准备早餐,而是穿戴整齐(尽管只是干净的家居服),来到了堡垒二楼那面巨大的、此刻仍呈现深邃墨色的玻璃幕墙前。幕墙之外,是真实世界里依旧被70度高温炙烤的、死寂的焦土山峦。但在她们心中,此刻进行的,是一场跨越了物理空间与生死界限的仪式。
周凛月从空间里取出了六支细细的檀香,递给了凛月三支——这是她们能找到的最接近传统,又不会污染堡垒内部空气的方式。她将细香点燃,火苗在顶端静静跳跃。她又拿出几个空间里存放的、品相最好的水果,整齐地摆放在幕墙前的一个小矮几上。
没有神像,没有庙宇。她们面向幕墙,仿佛透过这坚固的屏障,望向了故土的方向,那片承载了无数回忆、如今应该已经是面目全非的故土,也望向脚下这片庇护了她们的山峦土地。
陈星灼和周凛月并肩而立,双手合十,将细香举至眉心,闭上眼睛,深深鞠躬。
没有繁复的祷词,只有心中最朴素,也最沉重的祈愿。
周凛月在心中默念:“土地公公,山神爷爷,请保佑我和星灼平平安安,保佑我们这个家稳稳当当。保佑外面的灾难早点过去,如果……如果实在过不去,也请给我们一条能继续走下去的生路。” 她的愿望具体而微,充满了对现实的认知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陈星灼的意念则更为冷峻直接:“此方土地,承汝庇护。我等在此,必不相扰,亦不容侵犯。望互不相犯,各自安好。” 她的祈愿,更像是一种宣告和划定界限,带着守护领地的决绝。
三鞠躬后,她们将细香插入事先准备好的、盛着细沙的小香炉里,看着它们静静的燃烧。
这个过程安静而短暂,却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力量。在这样一个神灵或许都已沉默、文明已然崩坏的时代,坚持这一点来自遥远记忆的、微不足道的风俗,仿佛成了一种存在的锚点。它似乎在无声地证明:你还记得来处,你还遵循着某种古老的、属于“人”的规则,你……还活着。无论活得好不好,是苟延残喘还是偏安一隅,至少,生命的火种尚未熄灭,文化的基因仍在血脉中流淌。
仪式结束,空气中那丝庄重的气氛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接下来环节的期待。按照习俗,大年初一的早餐,应该是一碗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甜糯小圆子。
昨晚吃完晚餐之后,陈星灼就陪着周凛月,用空间里上好的水磨糯米粉,加了适量的温水,慢慢地揉搓。两人一边看着怀旧电影,一边手下不停,将柔软的面团分成小剂子,再在掌心搓成一颗颗大小均匀、光滑可爱的小圆子。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治愈,看着白色的糯米团子在指间翻滚成型,仿佛将所有的纷杂思绪都揉搓了进去,只剩下眼前这份专注与安宁。她们搓了满满两小碗,足够今天早上吃,多余的则冷冻起来,随时可以取用。
此刻,周凛月负责烧水,陈星灼则从空间里找出品质极佳的酒酿和干桂花。水沸后,白白胖胖的小圆子被倒入锅中,在翻滚的热水中沉浮,渐渐变得透明软糯。捞起,放入早已准备好、盛着清甜酒酿和晶莹冰糖水的碗中,最后撒上一小撮金黄的干桂花。
顿时,一股混合着米酒醇香、桂花清甜和糯米暖香的熟悉气息,在堡垒内部弥漫开来。这味道,瞬间将人拉回了无数个和平年代,冬日里阳光明媚、家人围坐的初一早晨。
两人坐在餐桌前,各自面前一碗热气腾腾、香甜诱人的酒酿圆子。用小勺轻轻搅动,圆子在琥珀色的糖水中微微晃动,桂花点缀其间,煞是好看。
“新年好,宝宝。”周凛月舀起一勺,吹了吹热气,笑着看向陈星灼。
“新年好,凛月。”陈星灼回应着,也尝了一口。圆子软糯q弹,酒酿酸甜适中,桂花的香气在口中萦绕。简单的味道,却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和……一种近乎奢侈的安心。
她们慢慢地吃着,享受着这顿充满仪式感的早餐。窗外是炼狱,窗内是带着故土味道的甜羹。这强烈的反差,让此刻的安宁显得愈发珍贵。
吃完早餐,收拾好碗筷,稍事休息,便依旧是雷打不动的健身房时间。或许是因为新年的缘故,也或许是那碗甜糯小圆子带来了额外的能量,两人今天的锻炼似乎比平日更投入几分。跑步机的坡度调高了一些,力量训练的组数也多了一组。汗水顺着肌肤滑落,带来一种酣畅淋漓的释放感。在末世中保持强健的体魄,本身就是对生存最大的尊重和投资。
锻炼完毕,冲个热水澡,洗去一身薄汗,换上干爽的家居服,整个人都神清气爽。
接着,便是各自分工的时间。周凛月开始进行每日例行的打扫。其实堡垒内部纤尘不染,扫地机器人每日都会工作,但她还是喜欢亲自用湿布擦拭家具表面,整理一下书架上的物品,将昨日庆祝时拿出的一些装饰品小心收好。这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能让她静下心来,感受对“家”的掌控和维系。
而陈星灼,则径直走进了监控室。新年的第一天,并不意味着外界的威胁会有所减少,反而可能因为世间的流逝,带来新的变数。
她坐在主控台前,巨大的弧形屏幕墙亮起。与往日不同,她今天调整了屏幕信息的布局。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描绘着其他幸存者基地奢华、挣扎或秩序的监控画面,被她缩小后移到了屏幕的边缘角落。它们依旧重要,提供了全球态势的宏观视角,但此刻,她的关注焦点需要更加集中。
屏幕中央以及大部分区域,被她留给了距离堡垒50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信号源,尤其是无线电监听和周边环境传感器数据。一个动态更新的区域地图被投射在中央,上面标注着已知的信号源类型有幸存者团体、劫掠者陷阱、各类不明信号、强度以及移动趋势。
她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操作,筛选、放大、分析着每一个捕捉到的信号碎片。她的神情专注而冷峻,如同一个在寂静战场上扫描着电磁频谱的哨兵。
她的注意力,尤其聚焦在山下那个村子可能传来的任何信号上。
之前的沉寂,绝不意味着威胁解除。根据前世的经验碎片和逻辑推演,陈星灼非常清楚,一旦天气开始转冷,进入高寒期,生存模式将再次发生剧变。
届时,持续一年左右的极端低温,将使得取暖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生存刚需。而堡垒所在的这片山峦,虽然如今是一片被烤焦的枯槁,但那些死去的树木、干枯的灌木丛,在高寒期,都将成为山下幸存者眼中宝贵的燃料。
可以预见,当第一片雪花,也或许是裹挟着冰雹的暴雪落下之后,山下的村民,或者说那些个在周围已经组织起来的幸存者团体,必然会倾巢而出,像梳子一样将这附近山野所有能燃烧的东西,一扫而空,全部运回他们的溶洞或避难所,用以抵御酷寒。
这将带来一个直接且严峻的问题——堡垒外围,那些被巧妙伪装、依靠环境掩护的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
这些设备虽然也做了隐蔽处理,但在这种地毯式的、近乎掘地三尺的搜刮下,暴露的风险将急剧增加。一旦某个摄像头被发现,哪怕村民暂时无法理解其用途,也必然会引起极大的警觉和探究。这无异于告诉对方,这座山上存在着超越他们认知的、高度科技化的存在。也是告诉对方,这里确实有座堡垒,堡垒里面应该还有人,还有物资。届时,堡垒将不再是秘密,面临的可能是无休止的探查,甚至是不惜代价的进攻。
“必须在那之前,主动清理掉外围的监控设备。” 陈星灼在心中再次确认了这个计划。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这些摄像头是堡垒的“眼睛”,失去了它们,堡垒对外围的感知能力将大幅下降,变得更加“盲目”。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暴露的风险远大于“失明”的风险。
她开始在心里规划行动方案:
时机选择: 必须在高寒期正式来临、村民开始大规模搜刮燃料之前,但又不能太早,以免设备拆除后留下痕迹,反而在高温期引起注意。需要根据 cyberstellar Ash 对气候转变的预测,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窗口期”。或者简单明了一点,第一片雪花一旦落下,就必须要出去清理。极端高温对人的影响绝对比低温来的可怕。低温只要找到合适的保暖,在外面活动基本不会收到影响,不像躲不掉的高温,会连的你呼吸也一块侵蚀。
清理范围: 需要精确界定哪些设备是必须拆除的。靠近村民可能活动路径的、暴露风险高的,必须优先处理。一些埋藏更深、位置更隐蔽的,或许可以冒险保留。
应急预案: 行动期间,周凛月必须留在堡垒内,负责监控和联络。万一她在外出时发生意外,遭遇村民、设备故障、极端天气突变,需要有紧急应对和救援方案。
这是一个风险很高的行动,但势在必行。陈星灼的目光变得锐利,她调出所有外围监控设备的分布图,开始逐一标注优先级,模拟行动路线,计算所需时间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堡垒之内,周凛月擦拭着茶几,哼着不知名的小调,享受着劳作后的平静。
新年的第一天,在甜糯的早餐和规律的锻炼之后,便迅速回归了末日生存的核心主题——预警、评估、决策、准备。温馨的仪式感如同短暂的烟花,照亮过夜空,而接下来,依然是漫长的、需要时刻警惕的黑夜。
------------------------------------------------------------
时间,如同一位冷酷的雕塑家,用它那名为“极端高温”的刻刀,在短短大半年里,将人类社会原有的形态彻底凿碎,又以一种粗糙、残酷而高效的方式,重新塑造出新的轮廓。堡垒之内,陈星灼和周凛月通过 cyberstellar Ash 捕捉到的全球监控画面和无线电通讯,如同观察着一个巨大而痛苦的社会实验场,目睹着文明崩塌后,人类如何在炼狱般的环境中,本能地寻求秩序、依附与生存。
白日,是属于死神的。
当太阳从刚刚升起到攀升至头顶,外部温度飙升至70摄氏度以上时,地表之上,除了扭曲蒸腾的热浪和偶尔掠过的、裹挟着灰烬的怪风,几乎看不到任何活动的迹象。城市如同巨大的、被遗弃的蚁穴,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在高温下碎裂、融化,街道上废弃的车辆锈迹斑斑,如同史前巨兽的骸骨。曾经喧嚣的文明象征,此刻只是沉默的、正在缓慢崩解的墓碑。
然而,在这片死寂的地表之下,另一种“生活”正在艰难地维系着。
地下,成为了幸存者们唯一的庇护所。
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地铁隧道、人防工程,以及乡间天然的溶洞、废弃矿坑,都成了人类在这焚风地狱中苟延残喘的巢穴。这些地方虽然闷热、潮湿、空气污浊,但至少能提供相对地表而言堪称“凉爽”的温度,隔绝那致命的阳光直射和紫外线。
喜欢末世钞能力生存实录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末世钞能力生存实录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