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固:北宋“阵法革新大师”!凭“分合自如阵”,破解传统阵法僵化困局
熙宁年间,朝廷派六宅使郭固等人研究“九军阵法”,整理成书后颁发给各将帅府,副本收藏在秘阁。
郭固指出传统阵法的问题:“九军合为一个营阵,行军时是阵,驻扎时是营,用驻队围绕防护。按古法,每个士兵占两步地,战马占四步,军中有军、队中有队,十万人的阵就要占十里多的地方。天下哪有十里见方、没有山丘沟涧林木阻碍的平地?而且九军靠一支驻队当屏障,兵力根本没法拆分——就像九个人共用一张皮,拆开就‘死’,这正是孙武说的‘束缚军队’啊!”
郭固重新修订方案:“九军应该各自成阵,虽然分列左右前后,但每军都能占据有利地形,用自己的驻队向外环绕防护。就算要穿越沟涧、树林,也不影响各自扎营。鼓声一响,各军能收缩、展开、合并、分散,整体浑然一体,不会混乱。九军合为大阵时,中间留出四条通道,像古代‘井田制’的格局。九军背靠背相互支撑、面对面彼此呼应,四头八尾,不管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能立刻形成正面防御。”
皇帝认同这个思路,抬手比喻:“就像这五根手指,要是用一张皮裹在一起,怎么灵活使用?”于是下令推行这套新阵法。(出自《补笔谈》)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传统阵法僵化+地形受限”困局,关键在“分合有度+因地制宜”
郭固的核心思路是打破“大锅饭式”阵法,让军队既有整体合力,又有单体灵活性:
- 直指传统弊端:看透古法“阵形过大、兵力捆绑、地形适配差”的问题,避免军队沦为“无法拆分的死阵”;
- 分合双向兼顾:平时各军独立成阵,适配不同地形扎营;战时合为大阵,保持整体战力,做到“分而不散、合而不僵”;
- 结构优化提效:大阵留通道、各军互呼应,让阵型变换灵活,不管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能快速应对。
【管理智慧】
一、核心启示:遇“组织僵化+场景多变”,别死守成规,用“分合协同+灵活适配”破局
这种“拆分不拆力、聚合提效率”的思路,对现代组织管理、项目协作、团队运营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组织管理\/团队运营:别搞“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像九军分阵那样,按业务模块拆分小团队,赋予独立决策和执行权;遇到重大任务时,各团队又能快速整合,形成合力,避免“大组织僵化、小团队散乱”;
- 项目协作\/多任务推进:面对复杂项目或多个并行任务,别把所有资源捆绑在一起,按任务类型拆分小组,各自适配场景推进;需要跨任务协同时,再通过统一规则(如“金鼓信号”)整合资源,确保高效配合;
- 业务拓展\/市场应对:市场环境多变(如“地形复杂”),别用一套模式应对所有区域或客户;按市场特点拆分业务单元,因地制宜调整策略;遇到行业竞争或重大机遇时,再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大阵”,抢占主动权。
简单说就是:“面对组织僵化、场景多变的情况,死守成规只会丧失活力。关键是做到‘分合有度’,拆分是为了适配场景、提升效率,聚合是为了集中力量、应对挑战,让组织既有灵活性又有战斗力。”
【原文】郭固
熙宁中,使六宅使郭固等讨论“九军阵法”,着之为书,颁下诸帅府,副藏秘阁。固之法:“九军共为一营阵,行则为阵,住则为营。以驻队绕之。若依古法:人占地二步,马四步,军中容军,队中容队,则十万人之阵,占地方十里余。天下岂有方十里之地、无丘阜沟涧林木之碍者?兼九军共以一驻队为篱落,则兵不复可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则死,此正孙武所谓‘縻军’也。予再加详定,谓九军当使别自为阵,虽分列左右前后,而各占地利,以驻队外向自绕,纵越沟涧林薄,不妨各自成营。金鼓一作,则卷舒合散,浑浑沦沦,而不可乱。九军合为一大阵,则中分四衢,如‘井田’法。九军皆背背相承,面面相向,四头八尾,触处为首。”上以为然,亲举手曰:“譬如此五指,若共为一皮包之,则何以施用?”遂着为令。出《补笔谈》。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智囊里的管理学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