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将西市的青石板路染得一片猩红。沈醉立于“回春堂”的门楣下,指尖捻着一枚磨得光滑的竹牌。牌面上刻着半朵残缺的莲,另一半,据说在十年前那场血洗御史台的夜中,随着主人的头颅一同消失在护城河里。
“客官里面请?”店小二的声音带着市井特有的油滑,眼角却瞟着沈醉腰间那柄用黑布裹着的长条物事。这西市鱼龙混杂,带兵器的不少,但像这般裹得密不透风,偏又透着股生人勿近的寒气的,却不多见。
沈醉没应声,只将竹牌在指间转了个圈。竹牌碰撞的轻响里,斜对门的酒肆二楼突然泼下一盆残酒,水花溅在青石板上,映出个穿月白长衫的少年身影。那少年约莫十五六岁,眉目间还带着未脱的稚气,脊梁却挺得比城墙上的枪杆还直,手里捏着只空了的酒碗,指节泛白。
“店家,结账。”少年的声音清冽,像刚从冰窖里捞出来的井水,掷在喧闹的酒肆里,竟让周遭的笑骂声都淡了几分。他放下三枚铜板,转身下楼时,目光精准地落在沈醉手中的竹牌上,脚步顿了顿,随即径直朝“回春堂”走来。
药铺里弥漫着当归与艾草的气息,沈醉选了最靠里的隔间,窗纸糊得厚实,却挡不住街对面酒肆传来的猜拳声。少年推开门时,带进来一阵风,裹挟着淡淡的血腥气——不是新鲜的,是陈年旧伤被寒气激出来的那种,混在药味里,像一首未完的悲歌。
“沈先生?”少年站在门口,双手拢在袖中,指节依旧泛白。他没问沈醉是谁,也没验那半朵莲牌的真假,仿佛沈醉出现在这里,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沈醉抬眼,目光扫过少年脖颈处隐约露出的疤痕。那疤痕像条扭曲的蛇,从衣领下钻出来,爬向耳垂,是鞭伤,而且是用浸过盐水的鞭子抽出来的,下手的人,存心要让这伤一辈子都好不了。
“林砚秋?”沈醉的声音压得很低,像两块冰在暗处相撞,“你父亲林御史,死前托人带的信,说你藏在西市的染坊里,每日寅时去护城河捞浮萍。”
少年的肩膀猛地一颤,袖中的手攥得更紧了。捞浮萍?那是父亲教他的暗号,浮萍底下埋着的,是当年弹劾丞相魏庸的奏稿副本。可父亲死的第三日,染坊就起了场大火,那些藏在浮萍下的纸,早成了灰烬。
“沈先生可知,那场火是谁放的?”林砚秋的声音有些发飘,他走到桌边,给自己倒了杯凉茶,茶水太烫,溅在虎口上,他却浑然不觉。
沈醉没回答,反而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推到少年面前。纸包里是半块风干的莲糕,上面还印着完整的莲花图案,是城南“莲心斋”的招牌点心。十年前,林御史每次上朝前,都要带一块给幼子当早食。
林砚秋的喉结滚了滚,伸手去拿莲糕时,指尖抖得厉害。糕饼早已硬得像石头,他却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凑到鼻尖轻嗅。那瞬间,他眼里的坚冰裂开一道缝,露出底下汹涌的暗流——那是十五岁少年不该有的恨意,浓得化不开,像墨汁滴进了清水里。
“魏庸的义子魏虎,现在是禁军副统领。”沈醉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种近乎残酷的平静,“你父亲的棺椁出城门那日,是他亲自监斩,说林御史通敌叛国,尸骨不配入祖坟。”
“我知道。”林砚秋咬碎了一口莲糕,渣子混着血沫从嘴角漏出来,“我就在城门洞子里,看着他用脚碾我父亲的牌位。”
那日的雪下得很大,魏虎穿着镶金边的铠甲,靴底沾着泥,一脚踩在“林讳仲礼”的木牌上,碾得木屑纷飞。围观的百姓敢怒不敢言,只有个穿红棉袄的小姑娘哭着喊“林大人是好人”,被她娘死死捂住嘴。林砚秋缩在厚厚的草堆里,牙齿咬得咯咯响,直到血腥味混着雪水渗进草里,他才发现自己的指甲早已嵌进掌心。
“魏庸要在三日后的重阳宴上动手。”沈醉将一杯冷茶推到少年面前,茶水上浮着层细碎的白沫,像极了护城河上的冰碴,“他对外说请了仙师祈福,实则是要借宴会之名,清理朝中不肯依附他的老臣。”
林砚秋端起茶杯,猛地灌了一大口。茶水呛进喉咙,他剧烈地咳嗽起来,眼角沁出泪来,却不是因为呛,而是因为“仙师”二字。他永远忘不了那个月圆之夜,父亲书房里突然闯入的白影,那白影指尖弹出的幽蓝火焰,将父亲毕生心血烧成灰烬时,空气中弥漫的甜腻香气——那香气,与前几日魏府传出的“供香”味,一模一样。
“我知道一个地方。”少年咳够了,声音带着沙哑的决绝,他伸手在腰间摸索片刻,掏出个用油布层层包裹的物事,放在桌上时,发出沉闷的响声,“是父亲生前带我去的,从御史台后院的枯井下去,能直通皇宫的御花园。”
油布解开,露出一张泛黄的羊皮地图,上面用朱砂画着弯弯曲曲的线,像极了盘在蛛网里的蛇。地图边角处有个小小的“林”字,墨迹早已发灰,却依旧能看出落笔时的郑重。沈醉的指尖抚过地图上标注的“秘道”二字,那里的羊皮因为反复摩挲,已经薄得近乎透明。
“魏庸的书房里,有本《青囊秘录》。”林砚秋突然说,他的目光落在沈醉裹着黑布的长条物事上,像是猜到了里面是什么,“那书里夹着他与北狄往来的密信,父亲说,那是能让他万劫不复的铁证。”
沈醉抬眼,正对上少年的目光。那目光里没有少年人的怯懦,只有淬了火的坚韧,像被暴雨打过的青松,看似弯折,根却在土里扎得更深。他突然想起十年前,那个抱着莲糕在御史台门口等父亲的孩童,那时的孩子眼里有光,像夏夜的星子,而现在,那光变成了刃,藏在眼底,只等时机到了,便要出鞘饮血。
“你不怕?”沈醉问,指尖在地图上敲出轻响,“魏府的护卫,比皇城根的石狮子还多,你这身子骨,怕是连大门都进不去。”
林砚秋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与年龄不符的苍凉。他解开衣襟,露出左肋下一道狰狞的伤疤,那伤疤从肋骨一直延伸到小腹,像条被劈开的蛇:“去年在染坊,魏虎的人追进来时,我藏在染缸里,被染浆呛得差点断气,最后还是凭着这口气爬了出来。沈先生觉得,这世上还有比死更可怕的事吗?”
沈醉没再说话,只是将那半块莲糕推回给少年。窗外的残阳彻底落了下去,暮色像潮水般涌进隔间,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那张泛黄的地图上,像两只即将展翅的夜枭。
街对面的酒肆又热闹起来,有人在唱新编的曲子,唱的是丞相魏庸如何体恤民情,如何得圣上信赖。林砚秋捏着那半块莲糕,突然低声道:“我认识禁军里的一个校尉,他是我父亲的门生,愿意在重阳宴那晚做内应。”
沈醉的指尖在“秘道”的出口处顿住。那里离皇帝的寝殿只有一墙之隔,墙头上种着排蔷薇,这个时节,该是落了满墙的刺。
“告诉那位校尉,三更时,在御花园的假山下放三只孔明灯。”沈醉站起身,黑布裹着的长条物事在暮色里泛出冷光,“一只红,一只白,一只青。”
林砚秋点头,将地图仔细折好,重新用油布裹紧,藏进贴身处。他起身时,目光扫过沈醉的背影,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若有一日,遇持半莲牌者,可将性命托之。此人冷血,却重诺,如暗夜之刃,虽寒,却能斩妖。”
沈醉推开门时,药铺里的伙计正在打烊,算盘珠子噼啪作响,像在数着谁的性命。林砚秋望着他消失在暮色里的背影,突然将那半块莲糕塞进嘴里,用力嚼着。坚硬的糕饼划破了牙龈,血腥味混着淡淡的莲香在舌尖弥漫开来,像极了父亲最后看他的那一眼——有痛,有憾,还有不灭的希望。
街尾的更夫敲了两下梆子,二更天了。林砚秋拢紧了身上的月白长衫,转身朝护城河边走去。今晚的月亮很暗,像蒙着层血污,河面上的浮萍在风里打着转,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水底静静地注视着这人间的暗流涌动。他知道,从今夜起,西市那个靠着给染坊跑腿混日子的少年已经死了,活下来的,只有林仲礼的儿子,那个要在重阳宴上,从地狱里拖回公道的复仇者。
而此刻的沈醉,正行走在蜿蜒的巷弄里。黑布下的长剑似乎感应到了主人的杀意,微微震颤着,发出细不可闻的嗡鸣。他抬头望了眼天边那轮残月,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似嘲讽,又似期待。这皇城根下的棋局,终于要在重阳那日,落子定生死了。而他沈醉,从来都不是观棋人,而是那个执棋者手中,最锋利的那把刀。
喜欢青云酒馆:客官,饮尽这漫天星河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青云酒馆:客官,饮尽这漫天星河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