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外。当那场牵动世界目光的三方峰会落下帷幕,厚重的雕花木门缓缓打开,克里斯等人相继走出,脸上都带着经过精密控制的、符合外交礼仪的平静表情,仿佛刚才数小时激烈而复杂的博弈只是一场风平浪静的茶叙。
记者区的闪光灯瞬间亮成一片,但安保人员迅速而有效地隔开了媒体,引导领导人们走向各自的休息室或下一个行程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刚刚结束重大事件后的、混合着疲惫与高度警觉的特殊气氛。
在这场高光时刻的余波中,一个相对不那么引人注目、却可能同样关键的场景,在一条相对僻静的走廊转角处悄然发生。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pezeshkian)——正看似随意地站在那里,与华夏的一位高级外交官低声交谈。他的出现并非偶然。作为此次阅兵式的重要观礼嘉宾之一,他深知自己此行的另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探听美、俄、华三方,特别是刚刚结束的闭门会谈中,关于伊朗核问题的风向。
他的神情保持着惯有的严肃与谨慎,但眼底深处藏着一丝难以完全掩饰的焦虑。伊朗正处在内外交困的十字路口:国内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不满情绪暗流涌动;核计划虽不断推进,但面临的国际压力与日俱增,尤其是以色列的军事威胁如同悬顶之剑;而与美国的秘密接触陷入僵局,前景不明。他急需知道,在这场大国博弈中,德黑兰手中的筹码究竟还剩下多少,以及它最重要的两个伙伴——e国和华夏——将如何出牌。
当普在俄方安保和外交官的簇拥下,快步走过这条走廊时,他的目光与佩泽希齐扬相遇了。普的脚步几乎没有停顿,但他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偏了一下头,向身旁的拉夫罗夫外长递过一个眼神。拉夫罗夫心领神会地放缓了半步。
普则径直走到莱希面前。两位领导人简单地握了握手。
“总统先生。”佩泽希齐扬用波斯语问候,语气恭敬中带着探询。
“佩泽希齐扬总统。”普的声音低沉,一如既往地不带多少感情色彩,但他那双冰蓝色的眼睛却锐利地直视着对方,仿佛要穿透其内心。
周围的随从和安保人员默契地向外退开几步,形成了一个短暂的、相对私密的谈话圈,既保证了对话不被窃听,又维持在可视范围内,符合外交礼仪。
“会谈结束了?”佩泽希齐扬试探性地问。
“嗯。”普的回答简短有力。他停顿了大约两秒钟,仿佛在权衡措辞,然后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用只有两人能清晰听到的、带着不容置疑分量的俄语说道:
“形势很严峻。希尔的态度非常坚决。她的耐心正在耗尽。”
这句话像一颗冰冷的石子投入佩泽希齐扬的心湖,让他瞬间绷紧了神经。
普的目光没有丝毫游移,继续快速而清晰地说道:“她得到了华夏某种程度的…默许。在核不扩散问题上,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窗口…正在关闭。”
他特别强调了“窗口”一词,其含义不言自明——外交解决的机遇期可能转瞬即逝。
然后,他给出了最核心的、需要传递的信息:
“请务必将我的原话,完整地转告给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固执己见的代价,可能远超妥协的风险。是时候做出明智的、战略性的抉择了。’”
普的措辞极其精炼,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压力。他明确指出了美国态度的强硬、华夏可能的态度转变、以及时间对伊朗不利。最重要的是,他直接向伊朗的最高决策者哈梅内伊传递了一个近乎最后通牒式的警告:继续坚持当前不妥协的强硬路线,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而选择谈判让步,才是符合战略利益的“明智”选择。这不再是模糊的“劝告”,而是清晰的“警示”。
佩泽希齐扬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苍白,他下意识地吞咽了一下。普的这番话,无疑证实了他最坏的担忧,并将一个极其沉重的政治包袱压在了他的肩上。他必须将这番可能激怒国内强硬派的话,原封不动地带回德黑兰,直面最高领袖。
“我…明白了。”佩泽希齐扬的声音有些干涩,“我会准确转达。”
普深深看了他一眼,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用力拍了拍他的手臂,然后转身,带着他的随从们快步离开,身影迅速消失在走廊尽头。整个过程不超过两分钟,短暂得如同从未发生。
佩泽希齐扬独自站在原地,怔了几秒钟。华夏的那位外交官早已礼貌地退到一旁。走廊里安静下来,但伊朗总统的内心却掀起了惊涛骇浪。普的警告,像一道冰冷的电流,穿透了所有外交辞令的包裹,直击核心。他知道,德黑兰的战略评估,必须立刻、彻底地重新进行。游戏的规则,已经改变了。
喜欢十八岁,是大统领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十八岁,是大统领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