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含烟看向自己的儿子,眼神中带着鼓励与引导:“承安,你再想想,除了雷霆震怒,我们还能为百姓做些什么?权力,不仅仅是用来惩戒的,更是用来庇护的。”
谢含烟的话,如同一道清泉,浇熄了金銮殿上的火气,也点醒了陷入困境的承安。
是啊,他只想着惩罚恶人,却忘了此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拯救善人。
那一日,退朝之后,承安在坤宁宫的书房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他没有再去看那些律法条文,而是翻阅了母亲当年亲手创办慈幼局的所有卷宗,以及近年来各地“以工代赈”的详细报告。
第二日,当景帝再次召见核心大臣与太子议事时,承安主动呈上了一份自己连夜写成的奏疏。
“父皇,母后,”他躬身道,“儿臣有策,或可一试。”
“儿臣提议,不必急于问罪。我们可兵分两路,一路,由户部与工部牵头,以陛下巡视河工为名,派遣一支庞大的工程勘探队南下,随行的,是锦衣卫的精锐。他们明修河道,暗中搜集证据,稳定官场。”
“另一路,”他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儿臣提议,从慈幼局中,挑选一批心智沉稳、懂得农事医理、且出身于民间的青年,由太医院和内务府官员带领,组成一支‘安民慰问使’。他们不入官府,直入乡野,以皇后娘K娘的名义,为灾民送医送药,分发能即刻糊口的干粮,并登记真正在册的灾民。如此,既能安抚民心,又能拿到最真实的名册。两份名册一对照,谁在说谎,一目了然!”
此策一出,连王柬之都抚须赞叹不已!
将惩戒与安抚,查案与救灾完美地结合起来。用工程队麻痹贪官,用慰问使直抵民心。这其中,既有景帝的雷霆手腕,又有谢含烟的仁德之心。
景帝看着自己儿子那张自信而坚毅的脸庞,心中涌起无限的骄傲。他没有立刻夸奖,只是威严地点了点头:“准奏。慰问使之事,便由太子你,全权督办。”
这是信任,更是重担。
接下来的一个月,承安几乎是废寝忘食。他亲自挑选人员,筹备物资,反复推演计划中的每一个细节。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将一个想法付诸实施,需要何等的精力与心血。
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当江南的贪官们还在想方设法应付那支“工程队”时,慰问使早已悄然掌握了所有实情。
最终,人赃并获,证据确凿。江南官场被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洗,而真正的赈灾粮款,也终于发到了百姓手中。
当承安将所有卷宗,恭敬地呈送到父母面前时,他整个人清瘦了一圈,但眼神却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沉稳和坚定。
景帝看完,只说了一个字:“好。”
但这一个字,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分量。
那天傍晚,景帝与谢含烟并肩站在坤宁宫的最高处,看着夕阳将整座紫禁城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
喜欢春风词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春风词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