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马叔的“人才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林舟的问题,像一盆冰水,浇熄了李瑞刚刚燃起的兴奋火焰。
那把“宝剑”——“人才基金”,锋利、精准,能斩断束缚人才起飞的资金枷锁。可如果持剑之人,连自己的后背都护不住,那这把剑再锋利,又有什么用?
指挥室里,刚刚活跃起来的气氛再次凝固。
李瑞脸上的激动神色慢慢褪去,他皱着眉,在白板前来回踱步。他是个解决问题的人,大脑飞速运转,试图寻找一个技术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开发一个‘一键举报’系统?”他试探着说,“嵌入到政务App里,所有认证过的高层次人才,遇到问题可以直接上传证据,系统直达‘裁判所’和纪委的后台……不行,”他自己先摇了头,“这只能事后追惩,无法事前预防。而且,谁会天天录音录像地去防着别人?”
苏晓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清冷。她从制度层面思考,补充道:“我们可以制定一部《江北省高层次人才权益保障条例》,用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侵害人才权益的行为和对应的处罚措施。但这同样面临取证难、执行难的问题。法律是最后的底线,不能成为日常的工具。”
技术和法律,似乎都只能提供被动的、滞后的保护。那面能主动防御,能让人安心的“盾牌”,到底该是什么样子?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落在了马叔身上。
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从始至终都只是安静地听着。他不像李瑞那样懂资本,也不像苏晓那样懂法条,更不像林舟那样能从云端俯瞰全局。他懂的,是人,是柴米油盐,是那些大人物们看不见,却能把英雄好汉活活磨死的琐碎日常。
马叔感受到了众人的注视,他摩挲着那根没点燃的香烟,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像是在回忆什么。
“我那个小老乡,”他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就是开公司那个。他跟我说过一件事。”
“他当年刚创业的时候,孩子正好要上小学。他不是本地户口,也没买学区房,跑了不知道多少趟教育局,门都进不去。后来托人找关系,请了七八个人吃饭,送出去的礼都够孩子交十年学费了,才勉强进了个菜小。他说,那段时间,他看着电脑屏幕上复杂的代码,一点都不觉得累。可一想到要去求人、去喝酒、去说那些自己都不信的奉承话,就觉得心力交瘁,有好几次都想把公司关了,回鹏城去。”
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商战,没有你死我活的博弈,却让李瑞和苏晓都沉默了。
是啊,一个能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可能会被孩子入学的难题绊住。一个能创造千百个就业岗位的企业家,可能会因为父母住院的一张床位而焦头烂额。
这些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生活的常态。但对于那些时间成本极高、精力高度集中的顶尖人才来说,这些就是不断消磨他们心力的“制度性内耗”。
“盾牌……”马叔咂摸着这个词,摇了摇头,“我觉得,他们需要的不是盾牌。”
他抬起头,看着林舟,眼神里有一种朴素的智慧。
“他们需要的,是个‘保姆’。一个能替他们干所有杂活、脏活、累活的贴心保姆。”
“保姆?”李瑞愣了一下,这个词的画风,和他们刚才讨论的“基金”、“裁判所”相比,实在太过接地气。
马叔嘿嘿一笑,脸上的褶子都舒展开了。“对,就是保姆。你林常委,你李处长,你们是大领导,想的是怎么给人才搭台子,让他们唱戏。可你们想过没有,角儿上了台,嗓子渴了谁给递水?鞋带散了谁给系上?家里老娘病了,谁管接送?这些事,你们管得了吗?”
他伸出一根手指,点了点自己的胸口:“这些事,得我们这种跑腿的来管。”
“我琢磨着,”马叔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说话也越来越顺溜,“咱们也别搞什么高大上的机构了,就成立一个‘人才服务中心’。这个中心,不归哪个厅哪个局管,就挂在你们那个‘裁判所’下面,或者干脆就跟‘人才基金’放一块儿办公。”
“这个中心的工作人员,要求不高。不用是博士,也不用是硕士,就一条:腿脚麻利,脸皮要厚,还得是个热心肠的‘万事通’。最好是从社区、街道这些地方,把那些最有办法、最会跟人打交道的老大姐、小灵通都给招进来。”
“以后,凡是经过咱们‘人才基金’认定的高层次人才,落地江北,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们配一个专属的‘客户经理’,不,叫‘服务专员’!”马叔一拍大腿,为自己想出的这个新词感到满意。
“这个服务专员,手里就一张电话号码表。人才本人,只需要记着服务专员一个人的电话就行了。孩子要上学?一个电话打过来,服务专员负责跑教育局、跑学校,把最好的学位给他协调好。老人要看病?一个电话打过来,服务专员负责联系医院、挂专家号,安排床位。老婆想开个咖啡馆?服务专员负责跑工商、跑税务,全程代办所有手续。”
“甚至,家里水管漏了,服务专员负责找最好的水电工。跟邻居车位闹矛盾了,服务专员负责去社区调解。让人才们除了自己的专业,脑子里什么都不用装!让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正事上!”
马叔越说越兴奋,他站起身,在小小的指挥室里比划着:“你们想啊,一个从硅谷回来的大牛,最怕的是什么?就是跟咱们这儿的七大姑八大姨打交道,他玩不转那个!现在好了,他有了一个‘防火墙’,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事,都到服务专员这儿就挡住了。他只需要面对一个专业、高效、永远对他说‘好的,没问题,我来办’的人。”
“这面‘盾牌’,它不硬,它是软的。它不是用来打架的,是用来‘润滑’的。它把所有可能硌着人才、绊着人才的小石子,全都提前给清扫干净了!”
一番话说完,指挥室里落针可闻。
李瑞张着嘴,眼睛瞪得像铜铃。他脑子里那些复杂的系统架构、数据模型,在马叔这套“保姆理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他想的是如何构建一个完美的系统,而马叔想的是如何服务好一个具体的人。
苏晓的眼中,也第一次露出了混杂着惊讶与赞叹的神色。她从马叔这番话里,听出了更深层的东西。这不仅仅是服务,这是一种“赋权”。它通过剥离人才身上的社会性负担,最大化地赋予了他们作为“专业人士”的纯粹性。这是一种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直接、更有效的保护。
林舟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李瑞画的那个代表“人才基金”的“钱袋子”旁边,又画了一个代表“人才服务中心”的“小太阳”。
“马叔,你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林舟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赞赏,“如果说,李瑞的‘人才基金’,解决了人才的‘成就感’;我提议的‘裁判所’,解决了人才的‘安全感’;那么,你的‘人才服务中心’,就解决了他们最容易被忽视,也最渴望的——‘归属感’。”
他用笔,将“裁判所”、“人才基金”、“人才服务中心”三个模块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
“‘裁判所’是高悬的利剑,是威慑,是底线保障,它让牛鬼蛇神不敢越雷池一步。”
“‘人才基金’是强劲的引擎,是赋能,是价值发现,它让千里马能日行千里。”
“‘人才服务中心’是温暖的港湾,是服务,是人文关怀,它让远航的船,愿意在此停靠,把这里当成家。”
林舟看着这个由他的团队共同构建出的,堪称完美的闭环体系,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
这才是他想要的团队。有懂技术的先锋,有懂法律的谋士,有懂人心的基石,而他,则是将所有力量整合起来,指向同一个目标的总设计师。
“剑、盾、港湾……”李瑞喃喃自语,他看着白板上的三角形,眼神里充满了光,“老大,这套组合拳打出去,别说江北籍的人才,全国的人才都得挤破头往咱们这儿跑!”
“是啊,”苏晓也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这套体系,解决了钱的问题,解决了环境的问题,还解决了家的问题。它几乎满足了一个顶尖人才对事业和生活的所有想象。”
马叔看着白板,嘿嘿地笑着,又从口袋里摸出那根烟,这次,他终于点上了,美美地吸了一口,吐出一个烟圈,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大科学家、大企业家们,在江北安心工作的场景。
指挥室里,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即将开创历史的兴奋与期待。
然而,林舟却在此时,给这股火热的氛围,轻轻泼上了一瓢冷水。
他转过身,神情恢复了往日的冷静,目光在三人脸上缓缓扫过。
“方案,是完美的。”他平静地开口,“但一个完美的方案,也需要一个完美的开局。”
他走到巨大的电子地图前,看着上面闪烁的光点,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这套体系,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裁判所’断了权力寻租者的财路,‘人才基金’砸了论资排辈者的饭碗,‘人才服务中心’更是让无数靠‘人情’办事的中间人没了活路。我们把这个方案交上去,在省委会上,会面临什么样的阻力,可想而知。”
李瑞等人脸上的笑容,慢慢凝固了。他们刚才只沉浸在方案的精妙之中,却忽略了它在现实中推行的难度。
“那……怎么办?”李瑞问道。
林舟的目光,在电子地图上定格,他的手指,轻轻点在了省内一所着名大学的图标上。
“任何宏大的改革,都不能一上来就全面铺开。我们需要一个样板,一个无可辩驳的成功案例,来堵住所有人的嘴。”
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深邃的弧度。
“我们得先找到我们的第一个‘客户’。一个分量足够重,影响力足够大,并且,能用他的回归,来验证我们这套体系所有优越性的……‘样板人才’。”
林-舟的手指在那个大学的图标上轻轻敲了敲,仿佛在叩响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
“你们觉得,那位远走京城,一号难求的c医生,会愿意再给家乡一次机会吗?”
喜欢官场推演:我设计的未来震惊全球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官场推演:我设计的未来震惊全球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