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前的校场还泛着青灰,艾琳已经站在靶场边缘。她没穿披风,只一身短甲,腰间剑柄握得紧。昨夜药库封存的事没人再提,她也没回居所,直接来了这里。
士兵们列队时脚步杂乱,有人打着哈欠,有人低声说话。他们刚从重建工地上撤下来,身上还带着泥点,手上的茧子新旧交叠。艾琳扫了一眼队伍,声音不高:“昨晚南坡浮灯亮了三次,北谷口双岗轮哨换了两班。敌人在动,我们不能停。”
队伍安静下来。
“我不指望你们现在就打赢一场大战。”她说,“但我要求你们,明天比今天快一步,后天比明天准一分。从今天起,训练升级。”
话音落下,三名教官从侧门走入。他们穿着旧式轻甲,步伐一致,走到指定位置站定。艾琳抬手示意:“弓箭组归老陈,近战组归赵岩,阵型调度由李盾负责。每人带二十人,今日开始分组特训。”
有老兵皱眉。一个满脸胡茬的弓手小声嘀咕:“咱们打过五次伏击,杀过敌军补给队,现在还要像个新兵一样练?”
艾琳听见了,没看那人,只对老陈说:“拿靶来。”
老陈点头,两名助手抬出一块木板,上面画着拳头大小的红圈,距离三十步远。艾琳解下自己的弓,搭箭上弦,拉满,松手。箭矢破空而出,正中红心。
她放下弓,看向那老兵:“你也能做到?”
那人张了张嘴,没说话。
“不是要你能射中一次。”艾琳说,“是要你能连续百发,至少三十支穿孔。能做到的,现在站出来。”
十名弓手犹豫片刻,陆续上前。艾琳点了名字,交给老陈:“从今天起,他们每日晨起先跑五里,再练复合射术。目标:百发三十穿孔。做不到的,降为辅助兵。”
老陈接过名单,一声不吭地带人走向靶区。弓手们开始热身,拉空弦、试距离、调箭羽。老陈亲自示范动作,每一步都拆解清楚。
艾琳转身走向近战组。赵岩正在让士兵两两配对,练习短刀格挡。有人动作太快,被对手一推就踉跄后退。
“问题不在力气。”艾琳站到中间,“是在节奏。敌人不会按你的习惯出招。你们要练的是反应,不是蛮力。”
她抽出剑,对赵岩说:“攻我。”
赵岩没迟疑,挥刀直劈。艾琳侧身避过,剑柄撞向他肘部,接着反手压住手腕。整个过程不到两秒。
“看见了吗?”她放开手,“不是等对方出招再想对策,是预判。每天对练一百次,必须做到闭眼也能接住第一击。”
士兵们面面相觑。有人开始活动肩膀,有人默默检查刀鞘。
阵型调度组那边,李盾正用石块在地上摆出阵型图。他让八人组成盾墙,模拟推进。可刚走几步,队伍就歪了,后排踩到前排脚跟,盾牌互相碰撞。
“这不像打仗。”李盾说,“像赶集。”
艾琳走过去,亲自站进队伍末尾。“再来一次。记住,不是谁走得快,是谁能保持间距。一步差,全阵崩。”
她跟着队伍缓缓前进,每一步都踩在口令节点上。其他人渐渐跟上节奏,盾墙终于挺直前行。
太阳升到头顶时,各组已进入高强度训练。弓手们汗水浸透衣领,手指磨出血痕仍不停止。老陈在一旁计数,每十箭报一次成绩。最好一组已有十七支穿孔。
近战组的对练声此起彼伏。赵岩加大难度,蒙住一人双眼,让他凭听觉格挡。多数人一开始就被打中,但几轮过后,有人开始能避开攻击。
艾琳站在边上,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册子记录数据。她写下每个小组的进度、问题点、个别士兵的表现。写完一页就撕下,交给传令兵送至议事厅归档。
中午饭送来时,没人去领。食盒堆在树荫下,蒸气慢慢散尽。士兵们仍在重复动作,没人喊累,也没人问何时结束。
艾琳吃了两口干粮,继续巡视。她发现一名新兵在弓术训练中始终无法稳定持弓,手抖得厉害。她走过去,调整了他的站姿和握法。
“不是你不行。”她说,“是你还没找到自己的节奏。再试三十箭,我看着。”
那新兵咬牙坚持,最后一箭终于穿孔。他愣了一下,差点跪倒,被同伴扶住。
下午三点,艾琳召集所有组长开会。她摊开一张新绘的表格,上面分列三项:精准度、反应速度、协同效率。每项都有评分标准。
“这不是评比。”她说,“是追踪。每个人每天进步多少,退步多少,都要记下来。月底考核,不合格者调离主力队。”
众人沉默点头。
会议结束后,训练继续。弓手组开始加练移动靶射击,近战组加入三人围攻单人演练,阵型组则尝试在坑洼地形中维持队形。
夕阳西斜,校场地面被踩得发硬。艾琳站在靶场边,手里拿着最新一份成绩单。弓手组最高纪录提升到二十一支穿孔,近战组平均反应时间缩短了两秒,阵型推进速度提高了百分之十五。
她翻开新的一页,写下明天的训练计划:增加夜间适应性项目,引入突发指令测试,强化跨兵种配合演练。
风从南坡吹来,带着柴火和汗水的味道。她抬头看了一眼了望塔,信号旗静止不动。
远处传来一声箭响,又一支箭钉入靶心。
艾琳合上册子,手指划过纸页边缘。
喜欢雪灾为奴,逆袭成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雪灾为奴,逆袭成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