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让楚凡在晋城多停留一日,去揭开这座“凤凰之城”更为细腻、鲜活的面纱。
昨日的晋城,是磅礴的,是华丽的,充满了古堡的森严与铁火的绚烂。楚凡决定,今天他要暂时离开那些声名在外的景点,像一滴水,融入晋城的市井河流,去品味它平淡日常中的真滋味。
6. 清晨的泽州公园:乡音与太极
天光微亮,楚凡信步走入泽州公园。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老人们提着收音机,里面播放着韵味独特的上党梆子,偶尔有人跟着哼唱几句,那是楚凡听不懂,却能感受到的乡音乡情。另一片空地上,太极爱好者们舒缓起手,他们的动作似乎也带着太行山的沉稳与从容。
一位练完拳的老者,用带着浓重晋城口音的普通话对楚凡说:“后生,来旅游?看看咱晋城,有山有水有古堡,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跟这太极拳一样,不紧不慢,自在得很。”
7. 胡同里的“清汤饸饹”
循着早餐的香气,楚凡钻进一条老胡同,找到一家招牌被油烟熏得发亮的饸饹店。店里座无虚席,人们捧着海碗,吸溜着一种色泽深褐的面条。这便是晋城最具代表性的早餐——清汤饸饹。
他点了一碗,面是荞麦做的,口感韧滑,汤头是用大骨与多种香料熬制,看似清淡,实则滋味醇厚。同桌一位大哥看他吃得香甜,热情地指导:“得配上咱陵川的圪糁汤和小尖椒,那才叫一个得劲!”这碗下肚,楚凡感觉整个上午都充满了扎实的暖意。
8. 博物馆里的“黑金”往事
为了更系统地了解这片土地,楚凡走进了晋城博物馆。一个专门的展厅,讲述着这座“煤铁之乡”的故事。从古代的冶铁遗址,到近代保晋公司,再到现代化的煤炭开采技术,一幅“黑金”流淌的史诗画卷徐徐展开。
他看着展柜里古老的铁器和煤矿工人的雕塑,忽然理解了昨夜那场绚烂铁花背后的沉重与艰辛。那不仅是浪漫,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千百年来与自然搏斗、索取光热的生存史诗。
9. 老街的“斜影”与新生
下午,他在老城区漫步,寻找那些即将消失的街巷。在一处墙角,他看到了着名的“晋城古斜塔”——玉皇庙的二十八宿琉璃塔,塔身微微倾斜,在狭窄的老街背景中,构成一幅奇妙的画面。
而就在古塔不远处,一些老房子被改造成了文创书店和咖啡馆。年轻人在里面看书、聊天,古老的屋檐下流淌着现代的爵士乐。这种新与旧的交织、碰撞,让楚凡看到了晋城在守护传统的同时,也在悄然拥抱未来。
10. 最后的晚餐:阳城烧肝与高平十大碗
临行前的晚餐,楚凡决定品尝更多地方特色。他点了阳城烧肝,口感粉糯,肝香浓郁;又尝试了高平“十大碗”中的几样,每一种汤菜都蕴含着讲究的工艺和宴饮礼仪。
餐馆老板不无骄傲地说:“咱晋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拿手菜。这吃的不是味道,是讲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和心意。”
当楚凡整理行囊,准备离开时,他发现晋城的形象在自己心中已无比丰满:
· 它不仅是地图上的古堡群,更是流淌在晨练老人唱腔里的梆子戏。
· 它不仅是博物馆里的煤铁史诗,更是早餐桌上那碗热气腾腾的饸饹面。
· 它不仅是夜空下绚烂的铁花,更是老街斜塔下悄然新生的文创空间。
这座城市巧妙地将 “阳春白雪” (古堡、琉璃、珐华)与 “下里巴人” (饸饹、烧肝、市井生活)融合在一起。它有着厚重的“铁火”基因,却同样拥有着山水滋养的灵秀。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步履沉稳,却又在当下焕发着新的生机。
楚凡的背包里,多了一小罐陵川的小尖椒,那是清汤饸饹的灵魂伴侣。他带着舌尖上的记忆与满心的感慨,踏上了前往河南的旅程。下一站,中原大地,黄河之滨,另一个层级的中华文明画卷,正等待他去徐徐展开。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徒步记录者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