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岭的第二天,楚凡决定放慢脚步,像本地人一样在这座“较大城市”里闲逛。他信步走进了 银州区 的一些老街道。这里的建筑大多有些年头,墙面斑驳,透露着岁月的痕迹。临街的店铺多是些经营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店:五金杂货、裁缝铺、修鞋摊、以及飘着浓郁香气的 熟食店。
他在一家挂着“老字号”招牌的 火勺铺 前停下。铺子不大,门口立着传统的桶状烤炉,老师傅正用长柄铁钳从炉内夹出一个个烤得金黄酥脆的火勺,热气腾腾,麦香扑鼻。楚凡买了一个刚出炉的,也顾不上烫,站在街角就咬了一口。外皮层层酥脆,内里却异常柔软,带着面食天然的甘甜。这种简单却极致的美味,是机器化生产的面包无法比拟的,充满了 手工的温度与时间的沉淀。
他看着街上往来的人们,有提着菜篮子的主妇,有相约去公园遛弯的老人,还有穿着校服追逐打闹的学生。他们的脸上带着一种小城居民特有的 从容与满足,生活节奏不紧不慢。这里没有大都市行色匆匆的焦虑,更多的是对眼前生活的专注与享受。楚凡想,或许正是这种相对舒缓、贴近土地的生活环境,才孕育了铁岭人那种善于发现生活趣事、乐于自嘲的幽默性格。
午后,他去了 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 (银冈书院)。这是一处清幽的院落,少年周恩来曾在此短暂求学。站在古朴的书斋前,楚凡很难将那位后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共和国总理,与眼前这座宁静的东北小城联系起来。这提醒着他,铁岭乃至整个东北,其内涵远比外在的标签更为丰富和深刻。在二人转的喧嚣与幽默之下,同样潜藏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根脉。
傍晚,他再次融入铁岭的夜生活。他没有再去剧场,而是找了一家本地人聚集的 烧烤摊。几张矮桌,几个小马扎,炭火上烤着肉串、鸡架、面包片,滋啦作响,香气四溢。就着冰镇的啤酒,听着邻桌用纯正东北话聊着的家长里短、工作趣事,楚凡感到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短暂地成为了他们中的一份子。
这种 毫无距离感的市井融入,让他在大笑与饱嗝之间,真正触摸到了铁岭,乃至东北小城生活的灵魂——那是一种 对生活本身的热爱,一种在平凡中寻找并创造乐趣的强大能力。
回到旅馆,楚凡的内心被一种温暖而充实的情绪包裹着。铁岭没有奇景,却用它的 日常、它的笑声、它的火勺与烧烤,给了他一场关于生活本真的生动教育。
他翻开笔记本,在铁岭的页面补充画下了一个冒着热气的火勺,和一张围着烧烤摊的笑脸。
他补充写道:
“铁岭的侧影,因银州区的旧街与烧烤摊的烟火而变得血肉丰满。
一只火勺的酥香,是几十年不变的手艺坚守;一场街边的烧烤,是普通人最真实的情感交流。
这里的人们,既能欣赏二人转舞台上的夸张戏谑,也能在银冈书院里感受历史的庄重。
铁岭,你告诉我,‘较大城市’的幽默并非虚空而来,它植根于这踏实、温暖、充满人情味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份对平凡生活的深刻洞察与乐观拥抱,是你,也是无数类似小城,最动人的力量所在。”
合上笔记本,楚凡带着满身的烧烤味和满心的暖意入睡。这次短暂而深入的小城穿插,为他接下来面对沈阳的宏大叙事,做好了情感与认知上的铺垫。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徒步记录者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