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城的第三天,楚凡决定暂时将目光从辽阔的自然景观收回,投向这座城市自身的历史脉络与日常生活。他去了 白城市博物馆 。馆舍或许不算宏大,但陈列却清晰地勾勒出这片土地从新石器时代到辽金元,再到近代垦荒移民的历史变迁。
他看到了草原青铜文明的遗存,感受到了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留下的深深烙印。白城,并非历史的边缘地带,而是 多个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汇、碰撞的前沿 。那些出土的马具、箭簇、以及带有鲜明草原风格的饰物,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金戈铁马与牧歌悠扬。
从博物馆出来,他特意寻访了 白城子古城遗址 (如有)。站在那些仅存的、被风雪侵蚀的土垣残骸上,脚下是枯黄的草甸,远处是现代的城市轮廓。风依旧猛烈地吹着,仿佛千百年来从未停歇。这荒凉与沧桑,与向海的自然静谧、与风车的现代气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赋予了白城一种 时间的厚度。
下午,他的探索转向了最接地气的市井。他听闻白城有一条被称为 “一毛街” (或类似称呼,指代物价亲民的老街)的商业街,便信步前往。这里没有大商场的时尚光亮,却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街道两旁是各种小店:卖劳保用品的、修鞋配钥匙的、经营廉价服装的……空气中混杂着烤地瓜的甜香、油炸糕的焦香和过往行人呵出的白气。他在一个摊位前买了两个刚出锅的 油炸糕 ,外皮酥脆,内馅甜糯,热乎乎地捧在手里,是抵御寒风的最佳慰藉。
他看到许多中老年人在这里悠闲地逛街、聊天,他们的脸上带着风吹日晒的痕迹,步伐从容。这种 缓慢而质朴的节奏 ,与许多快速发展城市里的匆忙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里,楚凡感受到了一种在黑土地工矿城市和繁华都市里不同的 小城温情与生活本色。
傍晚,他再次品尝了蒙餐,这次是在一家更市井的小馆,点了一碗 羊杂汤 。浓郁的汤底,新鲜的羊杂,撒上香菜和辣椒油,喝下去浑身通透,驱散了一天的寒意。旁边桌的几位蒙族汉子用蒙语交谈着,虽然听不懂,但那爽朗的笑声和语调,本身就成了白城夜晚背景音的一部分。
回到旅馆,楚凡的脑海中交织着古城遗址的苍茫、博物馆里的历史碎片、“一毛街”的烟火气息以及蒙族汉子的笑声。白城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它不仅是生态的屏障、能源的基地,更是一座 有历史、有温度、有多元文化交融的活生生的城市。
他翻开笔记本,继续记录:
“白城的第三日,我从草原的宏大叙事,潜入了城市的历史褶皱与市井肌理。
古城遗址的残垣,是逝去文明的沉默见证;博物馆的陈列,是漫长岁月的浓缩回响。
而‘一毛街’的油炸糕与羊杂汤,则是当下生活最真实、最温暖的脉搏。历史的风沙与今日的炊烟,在此地奇妙地共存。
这里的人们,既有草原儿女的豪爽,也有小城居民的质朴与从容。
白城,你让我看到,在生态与能源的宏大命题之下,是无数具体而微的生命,在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变迁中,认真地过着每一天。
这份在苍茫天地间的生存智慧与生活热情,比任何景观都更打动我心。”
合上笔记本,窗外白城的夜晚,风声依旧,但城市的灯火温暖而坚定。楚凡知道,明天他将离开吉林,进入辽宁,他的东北之旅将迎来最后一个省份的篇章。而白城这份草原的辽阔与小城的温情,将是他行囊中又一份独特的收藏。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徒步记录者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