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封不知来源的密信,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在有限的知情人范围内燃起了熊熊烈焰。
皇城司使李宪在收到密信的当天,便紧急入宫,在福宁殿内与官家赵恒密谈了整整一个时辰。没有人知道谈话的具体内容,但据当值的内侍事后回忆,李宪离开时脸色极其凝重,而殿内隐约传出了瓷器碎裂的声响。
随后,皇城司的缇骑四出,动作比之前更加迅猛和诡秘。数名在中枢衙门任职、品级不算太高但位置关键的官员被突然带走,其中包括两名与王钦若关系密切的户部郎官,以及一位负责掌管部分宫廷用度的内侍省都知!
这一次,皇城司似乎不再顾忌任何情面,直接触及了宫廷内部和朝堂的核心地带。一股肃杀之气,如同无形的寒流,席卷了整个汴梁官场。人人自危,噤若寒蝉。
王钦若的“病”更重了,彻底闭门谢客,连心腹门生也难得一见。
而与此同时,另一封涉及“青萍”代号的密信,也悄然送到了定州宣抚使司,杨延昭的案头。
信的内容依旧简洁,除了罗列部分江南海商与朝臣的贿赂往来外,重点提及了“青萍”这个代号,并附上了一句令人玩味的话:“青萍之末,风起于微澜之间;大厦之倾,祸始于萧墙之内。”
“青萍……”杨延昭反复咀嚼着这个代号。在他的记忆里,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未曾出现过这个称谓。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变量。
“查到这封信的来源了吗?”他问向肃立一旁的杨延光。
杨延光摇头:“送信的人手法极其老道,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仿佛凭空出现在驿馆的信箱里。但能准确送到我们这里,说明对方对我们的信息渠道非常了解。”
杨延昭目光深沉。送信人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借他杨延昭的手,或者至少是借北疆的势,将这潭水搅得更浑,将某些隐藏至深的人物逼出来。
“青萍……萧墙……”他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萧墙,指代内部。难道这个“青萍”,竟然是隐藏在朝廷内部,甚至可能是皇帝身边的一个极高层的内奸?其地位,恐怕远超王钦若之流!
这个猜想让杨延昭都感到一丝寒意。若果真如此,那大宋的根基,恐怕真的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太尉,我们该如何应对?”杨延光问道,“此事牵扯太大,是否……”
“静观其变,但需未雨绸缪。”杨延昭打断了他,语气果断,“立刻做两件事。”
“第一,让我们在汴梁的所有人手,进入蛰伏状态,没有我的亲笔命令,停止一切非必要活动。只保留最基本的情报接收渠道。这个时候,任何多余的举动都可能引火烧身。”
“第二,”杨延昭走到北疆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几处关键关隘,“传令北疆各军,尤其是淤口寨、瓦桥关、益津关等前沿要地,即日起,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哨探向外延伸五十里,日夜不停!所有将领,无令不得擅离驻地!”
杨延光心中一凛:“六郎,你是担心……”
“内忧必引外患。”杨延昭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地图,看到北方草原上的动向,“汴梁如此动荡,皇城司大肆抓人,朝堂人心惶惶……你以为,北面的耶律隆庆和西面的李德明,会看不到这个机会吗?那个‘青萍’,若真的存在,会放过这个里应外合的良机吗?”
他几乎可以肯定,一场远比登州海患更加严峻的考验,即将来临。这一次,敌人可能来自朝堂,来自内部,甚至来自意想不到的方向。
就在汴梁暗流汹涌、北疆严阵以待之际,遥远的西北,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印证了杨延昭的预感。
西夏国主李德明,再次撕毁短暂的和平,以其子李元昊为先锋,集结重兵,猛攻宋夏边境另一重镇——保安军(今陕西志丹)!
军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汴梁。然而,与以往不同,这一次西夏军的攻势极其诡异。他们不再执着于攻城,而是以精锐骑兵为主,利用其高机动性,绕过坚固城寨,深入宋境,大肆烧杀抢掠,破坏屯田,切断粮道,其兵锋甚至一度威胁到延州侧后!
这种流寇式的打法,让习惯于依托城寨防御的陕西宋军极为不适,疲于奔命,顾此失彼。保安军及其周边州县,狼烟四起,损失惨重。
消息传到定州,杨延昭看着西线的急报,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只有一片冰寒。
“果然来了……东西呼应,还真是迫不及待。”他冷哼一声。李德明选择在这个时机动手,绝不仅仅是巧合。
“太尉,西线再次告急,朝廷会不会又要求我们……”杨延光面露忧色。北疆自身压力巨大,若再分兵西援,风险极高。
杨延昭沉默片刻,缓缓摇头:“不会了。经登州之事,朝廷,或者说官家,不会再让我轻易离开北疆。而且……”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西线的战法变了。李元昊此举,意在骚扰和牵制,并非真要攻城略地。他是在试探,也是在等待。”
“等待什么?”
“等待北疆……生变。”杨延昭的目光再次投向舆图上辽国南京的方向,“若我所料不差,耶律隆庆,很快也会有动作了。”
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猜测,数日后,边境急报接连传来!
辽国南京留守耶律隆庆,以“狩猎”为名,调动南京道精锐兵马五万,陈兵于拒马河北岸,其前锋游骑甚至数次尝试泅渡,与宋军哨探发生激烈冲突!与此同时,原本沉寂的云州(今大同)方向的辽军也有所异动,似乎有南下策应南京的迹象!
北疆上空,战云密布!压抑了数月的平静,被彻底打破!
东西两线,同时告急!而汴梁朝堂,却因皇城司的连续大案和“青萍”密信引发的猜忌而暗流汹涌,决策效率大受影响。
杨延昭站在宣抚使司的阁楼上,望着北方阴沉的天色,仿佛能听到拒马河对岸辽军战马的嘶鸣和兵甲的铿锵之声。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一次,不再是单一方向、单一形式的威胁。而是来自西、北两个方向的军事压力,与朝堂内部深不见底的政治漩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令人窒息的网。
“青萍之末,风起于微澜……”他低声吟诵着密信上的那句话,眼神却逐渐变得坚定而锐利。
风已起,那就让它来得更猛烈些吧!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对肃立身后的杨延光及一众幕僚将领,沉声下令:
“传令全军!辽人既来,那便战!”
“擂鼓!聚将!”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