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覇)bà,做诸侯的盟主。《孟子·公孙丑上》:“管仲以其君霸。”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中“管仲以其君霸”的典故,我将从故事原文、注释翻译、背景解析、现实寓意四个层面为您完整呈现:
一、原文与语境(《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节选)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孟子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注释
· “当路”:执政当权
· “得君”:获得君主信任
· “功烈如彼其卑”:指管仲功业在儒家看来不够崇高(未行王道)
· “以齐王,由反手”:用齐国称王天下如同翻手掌般容易
现代翻译
公孙丑问:“如果先生在齐国执政,能重现管仲、晏婴的功业吗?”
孟子说:“你真是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晏婴。曾西曾因被拿来与管仲比较而生气,认为管仲虽得齐桓公专宠执政多年,但功业境界低下。”
(公孙丑追问道:)“管仲辅佐其君主称霸诸侯,晏婴辅佐其君主显扬威名,难道他们都不值得效法吗?”
孟子回答:“以齐国条件行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二、典故深度解读
1. 历史背景
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通过经济改革(“相地而衰征”)、军事整顿(“作内政而寄军令”)、外交策略(“尊王攘夷”)成就春秋首霸,但其手段侧重权谋实力,与儒家“王道”理想存在差距。
2. 孟子批判核心
· 手段批判:管仲之霸业依赖国家机器与利益算计,而非德政教化
· 境界局限:未能引导君主践行“仁政”,仅停留在“霸道”层面
· 历史隐喻:借管仲反思战国诸侯争霸的短期功利主义
三、现实启示与思辨
1. 领导力的境界分野
管仲模式代表高效执行力与战略智慧(如“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理逻辑),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具参考价值。但孟子揭示的“王道”思想,对应着组织文化构建、价值观引领等深层建设,如任正非强调“赛马机制”与“灰度哲学”并举,正是霸道与王道的现代融合。
2. 短期效益与长期价值
管仲式成功往往立竿见影(如Gdp增长、规模扩张),但可能掩盖制度性缺陷。2018年某科技企业遭遇技术封锁暴露的“缺芯”之痛,正是重应用技术(霸道)轻基础研究(王道)的典型教训。
3. 个人发展的双重维度
当代职场中,“管仲能力”(专业技能、业绩达成)与“曾西气节”(价值坚守、格局视野)构成进阶路径:初级人才追求技术精进(管仲之才),高阶领袖需具备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孟子之志)。
4. 文明对话的当代映照
在全球化治理中,“霸道”(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与“王道”(多元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恰如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对传统霸权逻辑的超越。
结语
孟子对管仲的理性审视,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对成功定义的哲学升华。在效率与伦理、短期目标与终极价值之间寻找平衡,这一古老智慧至今仍在叩问:当我们追求“成功”时,是否遗忘了对“成就”本身的深度定义?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不要试图做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或许正是孟子跨越时空的回应。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