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āi,应声。“欸,yi(上)殹(下)言,然也”选自《方言》十。(上)殹(下)言这个字打不出来,下面就用(殹)来代替。
这里提到的“欸,殹,然也”出自汉代扬雄的《方言·卷十》,这短短几个字,凝聚了古人记录语言的智慧。下面梳理这条记载的原文与翻译,并介绍《方言》其书、其人及其现实意义。
原文、翻译与解读
原文:”欸、殹,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殹。“
翻译:(在各地的方言中,)表示“是的”、“对的”这个意思,南楚地区的人会说“欸”,或者说“殹”。
解读:这里的“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是的”、“对的” ,表示肯定或应答。扬雄指出,在南楚地区(大致为今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部一带),人们用“欸”或“殹”来表达这个意思。
“欸” (āi \/ ěi):此字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常作为叹词,表示招呼、应答或诧异。
“殹” (yi):此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在古籍中,它多用作语助词,类似于“也”、“兮”,常见于秦代文献,如秦始皇泰山、琅琊台刻石中。
《方言》其书与作者扬雄
1. 《方言》简介
《方言》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专门比较、解释方言词汇的着作。
“輶轩使者”的由来:周秦时期,朝廷会派遣使臣乘坐轻便的“輶轩车”到各地采集民歌、谣谚,记录方言。这些记录藏于秘室,扬雄便以此为基础进行整理和增补。
编纂方法与体例:扬雄并未完全依赖旧简,他利用身在京城长安的便利,携带笔墨向来自各地的士人与士兵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历时27年,才完成这部约九千字的着作。书中收录的词条,会先列出一个通用词,然后说明不同地区的不同说法。
内容与价值:《方言》记录了当时汉代中国各地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书中创制了“通语”(通用语)、“某地语”(方言)、“转语”(因音变产生的词)等专称,不仅反映了汉语的多样性,也揭示了古今语的变化。
2. 作者扬雄简介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西汉末年着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好学,博览群书,其着作除了《方言》,还有《太玄》、《法言》等。扬雄对《方言》极为珍视,甚至不惜以死扞卫,足见其心血所在。
故事与现实意义
1. 故事与启示
扬雄编纂《方言》的故事本身,就给人以启示:
学术的坚守:当刘歆欲借观《方言》书稿时,扬雄以“未定”为由回绝,并表示“必欲胁之以威,凌之以武”,将“缢死以从命”。这体现了他对学术心血的珍视与坚守。
方法的开创:他利用身处都城的机会,长期坚持向各地人士进行方言调查,这种注重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在当时非常先进。
2. 现实意义
《方言》及其所载的词汇,在今天仍有其价值:
连接历史与文化的纽带:许多方言词汇,其实保留了古音古义。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传统戏剧和民间文学。如《平遥话》作者刘伟波,便在创作中从《尚书》《史记》《说文解字》等典籍考证方言俚语的古汉语源流。
乡土情感的寄托:方言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乡愁的寄托。有作家认为,方言是“家乡的魂魄”,是“刻在身体里的基因”。记录和了解方言,也是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语言研究的基石:《方言》为研究汉语发展,特别是汉语方言、词汇、音韵的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通过它,可以考察古代社会发展对汉语的影响,证明各地区方言是统一的民族语言的地域变体。
总而言之,这条《方言》记载,虽简短,却让我们得以一窥两千多年前汉语的生动面貌,也提醒我们关注身边鲜活的语言文化。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