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āi,怜悯,同情。“忧悲不哀怜”选自《韩非子·用人》。
【辨】哀,戚,悲,悼
四字都有悲伤的意思。但“戚”字一般表示忧苦、悲哀;“哀”与“悲”有怜悯、同情的意思,“哀”的感情色彩要更重些;“悼”则是悲痛的意思,多用于对死者表示沉痛悼念。
忧悲不哀怜这一表述体现了韩非子冷静理性的法家思想。
《韩非子·用人》原文及翻译
原文节选:
忧悲不哀怜,喜乐不庆贺。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
现代汉语翻译:
“(君主应当做到即使内心)忧伤悲痛,也不表现出哀怜之情;(即使内心)欢喜快乐,也不表现出庆贺之意。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严明赏罚。遵循天道,就能够用很少的力气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政令畅通;严明赏罚,就能够使伯夷那样的君子和盗跖那样的小人不相混淆。这样,就像黑白一样分明了。”
关键词解析
忧悲不哀怜:这里的不是指对弱者的同情,而是特指君主因个人情感而破坏法治的。韩非子主张君主应当克制私人情感,不以个人好恶干扰法治的执行。
循天顺人而明赏罚:这是韩非子用人思想的核心:
:遵循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
:顺应人的本性(韩非子认为人性趋利避害)
明赏罚:建立清晰、公正的赏罚制度
思想内涵与寓意
1. 去好去恶的君主之道
韩非子通过忧悲不哀怜,喜乐不庆贺阐述了他的核心观点:君主应当隐藏个人好恶。他认为:
如果君主表露喜好,臣子就会投其所好;如果君主显露厌恶,臣子就会避其所恶,这样会导致臣子不是根据事实和法令行事,而是根据君主的脸色行事。
在《韩非子·二柄》中,他进一步阐发: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意思是君主喜欢贤能,群臣就会粉饰行为来迎合君主。
2. 法家与儒家的鲜明对比
这一思想与儒家形成强烈对比:
学派 治国理念 对情感的态度
儒家 德治、仁政 强调仁者爱人,重视道德教化
法家 法治、术势 主张克制私情,一断于法
韩非子曾批评儒家: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格虏(慈爱的母亲会养出败家子,严厉的家庭中没有强悍的奴仆),强调过于感情用事反而会产生不良后果。
3. 历史典故的佐证
在《韩非子》其他篇章中,有多处故事佐证这一思想:
秦昭王不恤:秦国大饥,应侯请求发放粮食。秦昭王说:我们秦国的法令是赏罚分明,现在发放粮食是无功受赏,这等于破坏法治。韩非子以此说明君主坚持法治比一时怜悯更重要。
子皋刖者:孔子弟子子皋作为狱吏,曾判处一人刖刑(砍脚)。后来子皋逃亡,那个受刑人反而帮助他。别人问原因,他说:我犯罪是事实,子皋依法判刑是应该的。这体现了法治的公正能够赢得理解,即使受罚者也心服。
现实意义与启示
1. 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制度化管理:在组织管理中,明确的规章制度比领导者的个人喜好更重要
客观公正:管理者应当避免因个人感情用事而影响决策的公平性
情绪控制:高层管理者需要控制情绪表露,防止下属投其所好
2. 法治建设的启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不应因个人同情或厌恶而有所偏颇
程序正义:重视法律程序的严格执行,不因个案情感而破坏程序
长期效益:有时坚持原则看似不近人情,但能维护制度的长期公信力
3. 需要注意的平衡
虽然韩非子的思想具有深刻洞见,但在现代应用中需要平衡: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在坚持法治的同时,也需要人文关怀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变通
防止极端化:完全否定情感价值可能导致冷酷无情的官僚主义
韩非子的忧悲不哀怜思想,本质上是在强调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的客观性。这种冷静理性的态度,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和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需要在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心上的四季:哀、戚、悲、悼
江南梅雨时节,绵绵细雨打在青石板上。语言学家陈老先生病榻前,孙女清浅正整理着他的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刚劲的毛笔字写着:“哀、戚、悲、悼,四字皆言伤,然其境各异。”
戚:梧桐夜雨
笔记第一页,写着“戚”字,注解说:“内心之忧苦,如秋雨绵长,不绝如缕。”
清浅忆起祖父说过的一个故事。城南有位老匠人,做油纸伞四十载。三年前儿子南下经商,一去杳无音信。从此,每到夜深,老匠人便独坐工坊,就着孤灯削伞骨。邻居们说,常听见他轻声叹息,那叹息里没有嚎啕,只是淡淡的、持续的忧愁。
“这就是‘戚’,”祖父曾解释,“不剧烈,却渗入骨髓。如同这江南的梅雨,细细密密,让人无处可逃,是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忧苦。”
老匠人依旧每日开店,接待顾客,只是笑容里总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阴郁。这种忧伤,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如影随形,这便是“戚”——一种常态化的、内化的忧愁。
哀:陌上霜寒
第二页是“哀”字,旁注:“见此惨状,心生恻隐,其情深切,欲伸手相援。”
清浅想起去年冬天。街头,一个卖唱的女子抱着生病的孩子在寒风中颤抖。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太太路过,停下脚步。她看着孩子冻得发紫的小脸,眼泪忽然就落了下来。
老太太把身上所有的钱都塞给女子,又脱下自己的棉外套裹住孩子。她什么也没说,只是不停地流泪,那哭声压抑而沉重,仿佛从肺腑深处撕裂而出。
“这就是‘哀’,”祖父的笔记写道,“目睹他人苦难而生的深切同情,感情浓烈到难以自持。‘哀’比‘悲’更重,往往伴随着行动——你要去做些什么,来缓解这撕心裂肺的痛。”
悲:残荷听雨
“悲”字的注释最多:“既有怜悯,更有愤慨,见天地不仁之怒。”
清浅忆起祖父讲过他的挚友——一位文物保护专家。老人用毕生心血守护一座明代书院,去年书院却被强行拆除改建商场。老人站在废墟上,看着四百年的楠木柱被截断运走,没有哭喊,只是仰天大笑,笑中带泪。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他对围观的人说,声音颤抖,“这是我们的根啊!”
随后他大病一场,病中仍念念不忘:“悲乎!后人只能在图纸上看见这些瑰宝了!”
“这就是‘悲’,”祖父写道,“它比‘哀’多了份知识分子式的忧思,既为失去而痛,更为这失去背后的荒谬而愤慨。是理智与情感的交织,是对人世无常最深刻的洞察。”
悼:烛影摇红
最后一页,“悼”字墨迹犹新:“对逝者的追思,仪式中的静默哀荣。”
笔记里夹着一封信,是祖父学生写来的。那位学生成了守墓人,看守着一片抗日将士墓园。每年清明,他都要在每座墓前敬一支烟、斟一杯酒。
“老师,”信上写道,“我在这里明白了‘悼’的意义。它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通过特定的仪式,让记忆延续。当我在墓碑间行走,点上香烟,斟满酒杯,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悼’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是跨越时空的致敬。”
清浅终于理解,“悼”是四字中最庄重的一个——它属于仪式,属于记忆,属于那些已然逝去却不应被遗忘的生命。
字里人生
病榻上的陈老先生微微睁眼,看见清浅手中的笔记,虚弱地笑了:“明白了?”
清浅含泪点头:“‘戚’是内心的阴雨绵绵,‘哀’是见他人苦的感同身受,‘悲’是知性者的忧思愤慨,‘悼’是对逝者的庄严追念。”
“不错,”老先生望向窗外的细雨,“人生有‘戚’,让我们懂得生活的重量;见‘哀’而生怜悯,让我们保有善良;怀‘悲’而思,让我们不止于流泪;通过‘悼’念,让我们学会告别。”
夜深了,清浅合上笔记。这四个字,原来不只是文字学的课题,更是中国人理解悲伤的四种维度——从私密的忧苦到博大的同情,从理性的愤慨到庄严的追思。
窗外的雨还在下,而她已经懂得,如何用不同的心境,去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离别与伤痛。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