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卷着雪沫,刮过战地三医院的帐篷,发出呜咽的声响。
帐篷内,浓重的血腥味、消毒水味还有一丝腐烂的气息混杂在一起,刺得人鼻腔发酸。
一盏昏黄的马灯下,年轻战士的脸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冷汗浸湿了他额角的碎发。
他的眼睛死死盯着自己的右腿。
那条腿已经发黑肿胀,散发着不祥的气味。
“医生……”
他的声音嘶哑干涩,带着哀求。
“我还能上战场的啊!医生,救救我吧!”
“我不能截肢啊。”
站在床边的老军医,手里握着一把冰冷的骨锯,锯齿在灯光下闪着森然的白光。
他的手很稳,可微微颤抖的眼角却泄露了内心的挣扎。
没有抗生素,感染就无法控制。
不截肢,等待这个年轻战士的只有死亡。
旁边的护士扭过头,不忍再看,泪水无声地滑落。
帐篷里,此起彼伏的呻吟与痛苦的呼喊交织成一片绝望的交响。
每一个躺在这里的战士,都曾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
现在,他们却只能无助地等待着感染吞噬自己的生命,或者,在清醒中失去自己的手脚。
就在这时,帐篷帘子猛地被掀开,一股夹杂着雪花的冷风灌了进来。
一个满身风霜的通讯兵冲了进来,嘴唇冻得发紫,声音却因为激动而异常响亮。
“到了!到了!”
“内地送来的医药用品,送到了!”
整个帐篷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还清醒的战士,所有疲惫不堪的医生护士,都猛地转过头,望向门口。
那一声“到了”,击碎了凝固的绝望。
一口口沉重的木箱被抬了进来,上面还带着未融化的冰雪。
医生们顾不上寒冷,用撬棍猛地砸开箱盖。
箱子打开的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
里面不是杂乱的堆放,而是一排排码放得整整齐齐的玻璃药瓶,用稻草和棉花隔开,保护得极好。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药瓶的旁边,还塞着一包包独立包装的针管、针头、纱布,甚至还有一捆捆用油纸包好的消毒棉签。
这些在战地比黄金还紧俏的配件,竟然备得如此齐全。
“快!快拿过来!”
老军医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他拿起一瓶盘尼西林,借着马灯的光仔细查看。
药液清澈透亮,没有任何杂质。
瓶身上没有印刷的标签,只有一个用毛笔遒劲有力写下的字。
“生”。
没有时间多想,救人如救火。
护士利落地抽出针管,吸取药液,整个过程流畅得不可思议。
冰冷的针头刺入年轻战士的手臂,澄黄的药液被缓缓推入他的身体。
奇迹,就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发生了。
仅仅一针下去,不过半个多小时,战士高烧的额头开始沁出细密的汗珠,体温竟然肉眼可见地降了下来。
之前还痛苦呻吟的他,呼吸渐渐平稳,沉沉睡去。
老军医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检查他那条发黑的腿,用手指轻轻按了按。
原本灼热的皮肤,温度降下去了。
肿胀,似乎也消退了一丝。
“有效!”
“太有效了!”
整个医院都沸腾了。
医生护士们奔走在各个床位之间,一支支“生”字牌的抗生素被注射进伤员体内。
效果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那些因为伤口感染而高烧不退的轻伤员,一针下去,第二天就能下地走动。
原本被判定必须截肢的重伤员,在使用了这种神奇的抗生素后,炎症迅速得到控制,许多人竟然奇迹般地保住了自己的手脚。
那个哭喊着“不能截肢”的年轻战士,三天后,腿上的黑色已经褪去,露出了新生长的粉色肉芽。
他躺在床上,看着自己的腿,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一次,是喜悦的泪水。
“我又能上战场了!我能上战场了。”
随药品一同送来的,还有几十个半人高的大铁桶。
打开之后,一股清凉的草药味扑面而来。
里面装满了墨绿色的膏体。
防冻膏。
这些珍贵的防冻膏被迅速下发到各个连队。
战士们将信将疑地将药膏涂抹在自己已经红肿、开裂甚至流脓的冻疮上。
一股清凉的感觉瞬间渗透进去,那钻心的瘙痒立刻得到了缓解。
第二天一早,许多战士惊喜地发现,原本又痒又痛的冻疮口子,竟然收口了,红肿也消了大半。
“神了!这玩意儿太神了!”
“我的手好久没这么舒服过了!”
“生记”的防冻膏,在战士们中间获得了交口称赞。
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的战士们,把医生和护士当成了再生父母,千恩万谢。
“医生,谢谢您,让我还能回到战场上!”
护士们笑着摇摇头,指着桌上那个空了的药瓶。
“要谢,就谢‘生记’吧。”
战士们看着那些个药瓶上的苍劲有力的“生”字,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生记”。
“生记”这个名字,随着一个个康复的战士,传遍了整个战区。
很快,连各战区领导的案头上,都摆上了一份来自战地三医院的紧急报告。
报告里详细描述了这批药品的奇效,并强烈要求,后续的药品采购,一定要想办法多采购“生记制药”的药品。
战区领导立刻找来了负责此次运输联络的刘强。
刘强也是一脸的激动与感慨。
“首长,这批药,对方几乎是半买半送!而且,为了把这批货从港岛运出来,送到我们手上,那边的同志……是冒了天大的风险啊!”
听完刘强的汇报,战区领导沉默了许久。
他站起身,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最后猛地一拍桌子。
“这不仅仅是一批药!”
“这背后,是港岛爱国同胞对国家的支持,也是对我们伟大事业的认同!”
他拿起笔,铺开纸,做了批示。
“‘生记’,以及这位不知名的英雄,我们必须让他为全国人民所知晓!”
通过战区记者的采访
和医生护士,患者们的感动复述下。
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战区记者的笔下迅速成型。
几天后,《解放军军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这篇题为《一个“生”字背后的深情》的文章。
文章详细讲述了战争的艰难,前方战地医院的困境,战士们的痛苦,以及“生记”神药的到来如何力挽狂澜。
“生记制药”,一个在港岛地图上根本不存在的名字,一夜之间,在广袤的内地,红遍了大江南北。
这是王江想不到的。
喜欢1950:从棺材仔到港岛大亨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1950:从棺材仔到港岛大亨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