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清康熙年间,山东莱阳有位大名鼎鼎的才子,姓宋名琬,字玉叔。此人官拜部曹,就是在京城六部里头当差的一位官员。
这日,宋先生在京中租下一处宅院。这宅子地段虽好,却是个久无人居的所在,院子里杂草丛生,屋檐下结满蛛网,大白天里都透着一股子荒凉气儿。
宋先生是个读书人,不信邪,收拾出几间能住的屋子,就把家安下了。
却说这一日,宋先生因公务繁忙,宿在衙中未曾回家。府上只留了老母亲——咱们尊称一声宋太夫人,还有两个贴身伺候的丫鬟。
夜深人静时分,月黑风高,院里忽然传来一阵阵的怪声!
这声音怎么说呢?就跟那裁缝师傅熨衣裳时,含一口水,一声喷在布料上的声响一模一样,一声接着一声,不绝于耳。
两个小丫鬟缩在榻上,吓得瑟瑟发抖。
宋太夫人年纪虽大,却是个有主见的,推了推身边的丫鬟,轻声说道:起来,到窗边瞧瞧去,外头是个什么动静?
两个丫鬟战战兢兢地爬起来,也不敢开门,只敢用手指头蘸了点口水,悄悄在窗户纸上捅开个小孔,眯着眼朝外张望——这一看可不得了!但见院子里赫然有个老婆子,正在那儿绕圈呢!
这老妪生得矮小驼背,满头发白乱如扫帚,偏偏头顶心盘着个发髻,那发髻长得邪乎,足足有二尺多长,垂下来都快拖到地上了!
这老婆子正绕着院子快步行走,那步态怪异至极,一耸一耸的,活似那鹤鸟走路。一边走,一边还从嘴里不住地喷水——那声正是这么来的!
丫鬟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回到床边,结结巴巴地向太夫人禀报。
太夫人一听,也觉蹊跷,当即起身,由两个丫鬟一左一右搀扶着,三人一同凑到窗边,透过那小孔朝外看。
却说那院中的老妪,好似知道有人窥视一般,忽然停住脚步,猛地转过头来,直勾勾盯住窗户!
说时迟那时快,但见她身形一晃,竟如鬼魅般倏地逼到窗前,张开嘴地就是一道水箭,直喷窗棂!
一声,窗纸应声而破!那水柱力道极大,竟将窗外三人一并冲倒在地!可怜宋太夫人和两个丫鬟,当时就昏死过去,不省人事。
这夜深人静的,府中其他下人早已熟睡,竟无人知晓这厢房里出了这天大的祸事!
直到次日清晨,日上三竿,家中仆役见老夫人房中迟迟没有动静,觉得蹊跷,前来叩门问候。敲了半晌,屋内竟无人应答,众人这才慌了神。
几个壮硕家丁合力撬开房门,一看屋内情形,个个吓得魂飞魄散——
但见太夫人和两个丫鬟并排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伸手一探,太夫人和其中一个丫鬟早已气绝身亡!唯独另一个丫鬟,胸口尚存一丝温热。
众人慌忙将她扶起,灌下热汤热水。好一番救治,这丫鬟终于悠悠转醒,哇地一声哭出来,断断续续将昨夜所见所闻说了一遍。
恰在此时,宋玉叔先生从衙门赶回。一进家门就见这般惨状,顿时如五雷轰顶!
得知老母死得如此蹊跷,宋先生悲愤交加,几乎要随母亲而去!痛哭之后,他强忍悲痛,详细询问那幸存丫鬟,老妪最后消失在何处。
按照丫鬟所指方位,宋先生命家丁在院中开挖。掘地三尺有余,果然见土中露出缕缕白发!继续往下挖掘,竟挖出一具完整尸首!这尸首的形状模样,与丫鬟所述一般无二:矮小驼背,白发散乱,面庞浮肿却宛如生人!
宋先生怒不可遏,下令杖击尸身。谁知棍棒落处,那尸身的骨肉早已腐烂,只剩一张人皮包着一汪清水······
列位,故事说到这儿,本已是骇人听闻至极。但这段公案还有后续呢!
后来大名鼎鼎的文坛领袖王阮亭——也就是王士祯先生听说此事,特地出来说了句话:宋玉叔先生还在襁褓中时就失了母亲,此事怕是传闻有误啊。
这王阮亭与宋玉叔本是同时代人,他这话说得明白:宋琬自幼丧母,根本不可能有故事中这位与儿子同住的太夫人。
既是如此,这整个故事岂不是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各位看官啊,这《喷水》的故事,咱们就当是段离奇的志异传说,姑妄听之。这世间怪事万千,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又能说得清呢?
正可谓是:
鬼魅喷水夜惊心,掘地三尺现尸身。
名士辟谣解公案,留与后人说奇闻!
喜欢聊斋志异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聊斋志异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