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蝉鸣裹着热浪漫进校园时,宝宝正坐在玉兰树下,把“传承笺”里的玉兰花瓣一一拿出来晾晒。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落在花瓣上,浅黄的纹路里还能看见去年的印记——江南的瓣边带点卷,大山的花瓣宽,校园的最是小巧,像三颗藏着时光的星星。
“宝宝,快来看!”乐乐抱着一个陶土罐跑过来,罐口用红布封着,上面贴着张纸条,写着“陈师傅亲制”。“是江南寄来的!林阿婆说,这里面装的是陈师傅特意为咱们准备的‘老陶泥’,能烧出最温润的釉色!”
活动室里瞬间聚满了人,梅韵涵小心翼翼地拆开红布,陶土的湿润气息混着淡淡的窑火味扑面而来。陈师傅在附言里写:“这泥是我藏了三年的老料,用江南的山泉水泡了半月,你们试着烧批‘约定碗’,碗底刻上各自的心愿,等明年玉兰再开花,咱们一起开窑看。”
宝宝捏了一小块陶泥在手里,细腻的质感像揉了团云朵,突然想起去年在江南,陈师傅教她揉泥时说的话:“老陶泥要养,就像老手艺要传,得用点心,才能出好东西。”她抬头看向窗外的玉兰树,枝叶已经长得比活动室还高,去年种的枝条如今已能遮阳,突然有了个主意:“咱们在玉兰树下搭个‘心愿窑’吧!用陈师傅的老陶泥烧‘约定碗’,让玉兰陪着窑火,把心愿酿进陶里。”
这个提议让孩子们眼睛都亮了。龙震霆找来了砖块和耐火土,带着男生们在玉兰树下砌窑炉;女生们则围着陶泥忙碌,宝宝把陶泥分成小块,每块上都用彩笔做了标记,对应每个人的名字;小雅还在窑炉边插了串风铃,是用之前“手艺漂流”时剩下的陶片做的,风一吹就叮当作响,像在给老陶泥唱着歌。
揉泥的时候,孩子们格外用心。宝宝把自己的心愿揉进泥里——“希望明年能和林阿婆、陈师傅一起看玉兰花开”,手指反复按压,直到泥团里再也没有气泡;乐乐的心愿是“学会陈师傅的‘冰裂纹’烧法”,他把泥揉得格外紧实,说要让陶碗能经得起窑火的考验;最腼腆的小宇则在泥里裹了片玉兰叶,轻声说:“想让大山的小虎看到,咱们的陶碗里有玉兰的味道。”
林阿婆每天都会发视频来指导,教孩子们怎么控制陶泥的湿度,怎么给碗坯修形。有次宝宝的碗坯歪了,急得差点哭出来,林阿婆在屏幕里笑着说:“别急,把坯子转着捏,就像给玉兰扶正枝条,慢慢来,泥会听你的话。”宝宝照着做,果然把碗坯修得圆了,碗沿上还特意捏出了一圈小小的玉兰瓣纹路。
八月初,“心愿窑”终于能开烧了。陈师傅特意发来视频,教大家怎么控制火候:“第一天用文火烘,把泥里的水汽烘透;第二天用中火养,让釉色慢慢渗出来;第三天用武火逼,最后关火焖三天,这样烧出来的碗才会润。”
烧窑的三天里,孩子们轮着守在窑炉边。白天,宝宝会把自己的小扇子拿来给窑炉“扇风”,说要让火气更匀;晚上,乐乐带着手电筒来看窑火,橘红的光映在他脸上,像捧着颗小小的太阳。有天夜里下了场小雨,孩子们还找来塑料布给窑炉搭了个棚,小雅怕雨水渗进窑里,守到后半夜才肯回去,临走前还在窑边放了块玉兰干花,说要给窑火“添点春天的暖”。
开窑那天,天刚亮孩子们就来了。陈师傅特意视频连线,林阿婆也守在屏幕前,连大山的李老师都带着小花和小虎在线上等。宝宝戴着厚手套,第一个把自己的“约定碗”拿出来——刚出窑的碗泛着淡淡的青釉色,碗底“和阿婆一起看玉兰”的字迹清晰可见,碗沿的玉兰瓣纹路在阳光下像活了一样。
“成了!真的成了!”林阿婆在屏幕里激动得拍手,“这釉色比我家老头子烧的还润,你们真是好样的!”大山的小花举着自己刚捏的陶土玉兰,对着镜头喊:“宝宝姐姐,我也要学烧碗!明年我把我的‘约定碗’寄给你,咱们一起看心愿!”
孩子们把“约定碗”摆在玉兰树下,青釉色的碗沿围着树干摆成一圈,像给玉兰戴了串镯子。梅韵涵拿出相机,拍下这一幕,说要把照片寄给江南和大山,“这是咱们的‘玉兰约定’,要让时光记着”。
暑假快结束时,社团收到了大山寄来的包裹。里面是小花和小虎做的“心愿手作”——小花绣了块手帕,上面绣着三棵玉兰树,分别写着“江南”“校园”“大山”;小虎捏了个陶土摆件,是三个手拉手的小人,手里都捧着“约定碗”。李老师在信里说:“孩子们每天都去看校园的玉兰树,说要等它开花,再把自己的‘约定碗’烧出来,和咱们的摆在一起。”
宝宝把手帕铺在“传承笺”上,和之前的手作碎片摆在一起,突然觉得,这些带着温度的物件,比任何精致的礼物都珍贵。她想起林阿婆说的“老手艺是时光酿的酒”,现在终于懂了——那些揉泥的清晨、守窑的夜晚、隔着屏幕的指导,都是酿进匠心的时光,等岁月沉淀,就会变成最暖的味道。
九月开学那天,孩子们把“约定碗”放进社团的展示柜,旁边摆着陈师傅的附言和大山的手作。有新加入的同学问起“约定碗”的故事,宝宝就会翻开“传承笺”,指着玉兰花瓣说:“这是江南的风,这是大山的阳光,这是咱们的心意,都藏在陶碗里,等明年玉兰花开,咱们就知道心愿会不会实现啦。”
重阳节那天,林阿婆和陈师傅突然发来视频,镜头里,他们站在江南的玉兰树下,手里举着两个青釉碗——是陈师傅用同样的老陶泥烧的“约定碗”,碗底刻着“盼团圆”。“明年春天,”林阿婆笑着说,“我和你陈师傅去校园看玉兰,咱们一起开窑,一起看心愿,一起在玉兰树下吃碗甜汤。”
宝宝看着屏幕里的两位老人,眼眶突然红了。她摸了摸展示柜里的“约定碗”,釉色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藏了团小小的暖火。窗外的玉兰树随风轻晃,叶片沙沙作响,像在回应这个跨越山海的约定。
她拿出笔,在“传承笺”的新一页写下:“陶泥会干,窑火会灭,但玉兰树下的约定不会变;时光会走,岁月会老,但藏在陶里的匠心不会老。”写完,她把一片刚落下的玉兰叶夹进去,叶片上还带着新鲜的绿意——这是今年的新叶,明年开花时,它会变成浅黄的印记,和去年的花瓣一起,藏进“传承笺”里,变成时光酿出的匠心故事。
夜色渐深,活动室的灯还亮着。展示柜里的“约定碗”并排摆在那里,青釉色的碗沿映着灯光,像一排小小的月亮。宝宝知道,明年玉兰再开花时,这些碗里会盛满甜汤,会坐着牵挂的人,会把岁月里的匠心与心意,酿成最暖的团圆。而这玉兰树下的约定,会像老陶泥里的心愿一样,在时光里慢慢发酵,变成老手艺传承路上,最珍贵的印记。
喜欢龙少的星辰挚爱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龙少的星辰挚爱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