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仪式结束后,孩子们每天都在盼着第一次结对研学。宝宝把林阿婆送的“校企结对”绣品挂在书桌前,每天睡前都要摸一摸绣线;小雅则把陈师傅给的陶艺纪念牌放在书包里,逢人就展示上面刻的“匠心传承”;乐乐更是天天念叨着要去江南挖陶土,连梦里都在说“要做最好的纪念罐”。
终于盼到研学出发的日子,天还没亮,孩子们就背着装满画本、小刻刀和换洗衣物的背包,在学校门口集合。龙斯誉开了两辆商务车,车身上贴着“江南校园手拉手,匠心传承心连心”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宝宝特意穿了件浅粉色连衣裙,裙摆上是梅韵涵前一晚连夜绣的茉莉,她说要让林阿婆看到自己的“手艺进步”。
车子驶进江南地界时,窗外的风景渐渐染上了熟悉的温柔。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河面上的乌篷船披着晨光缓缓划过,岸边的玉兰树正开得热闹,白色的花瓣落在车窗上,像一封封来自江南的邀请函。吴妈坐在窗边,给孩子们分刚烤好的茉莉饼干,甜香混着窗外的花香,让整个车厢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到了苏绣工坊,林阿婆早已在门口等候。她穿着上次孩子们见过的淡紫色斜襟布衫,手里拄着竹根雕的玉兰拐杖,拐杖上还系着宝宝送的茉莉手帕。“我的小匠人们来啦!”林阿婆笑着迎上来,挨个摸了摸孩子们的头,目光落在宝宝的连衣裙上,忍不住赞叹:“这茉莉绣得真好看,比上次在江南时进步多了!”
工坊里早已布置妥当。墙上挂着新绣的《江南研学图》,画里有孩子们采陶土、学绣线的场景;桌上摆着八个新绣架,每个绣架上都绷着一块素布,上面用铅笔轻轻画好了“结对纪念帕”的轮廓——中心是玉兰和陶土的图案,边缘留着孩子们绣名字的位置;旁边的竹篮里,装着染好的粉、白、绿三种绣线,是林阿婆特意为纪念帕准备的。
“今天咱们先绣纪念帕,”林阿婆拿起绣花针,在素布上演示,“中心的玉兰用平针绣,花瓣要绣得半透,像真的一样;陶土用打籽绣,每颗籽都要大小均匀,这样才显得饱满。”孩子们立刻围到绣架前,宝宝握着针,小心翼翼地跟着林阿婆的动作绣,刚开始针脚还有些歪,林阿婆走过来,握着她的手一点点调整:“别急,丫头,针要顺着布纹走,就像跟着咱们的约定走,慢慢来才稳。”
小雅学得格外认真,她把林阿婆说的每一个步骤都记在小本子上,连针脚的长度都标上了数字。“阿婆,这个打籽绣是不是要绕针五圈?”小雅举起绣布问。林阿婆点点头,摸了摸她的头:“没错,五圈刚好,多一圈太胖,少一圈太瘦,就像咱们的约定,不多不少才刚好。”孩子们听了,都忍不住笑起来,手里的动作也更专注了。
龙震霆则在一旁,帮孩子们整理绣线。他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想起自己年轻时学书法的日子,忍不住拿起毛笔,在一张宣纸上画了一朵玉兰和一块陶土,递给旁边的小男孩:“你要是不知道图案的形状,就照着这个画,把绣线当成笔,在布上‘画’出咱们的约定。”小男孩接过画,仔细看了看,果然找到了窍门,绣出来的图案比之前规整了不少。
下午,孩子们跟着陈师傅去了陶艺窑房。窑房里的陶窑已经生好了火,陈师傅从窑里拿出几个刚烧好的“结对纪念罐”素胎,罐身上刻着“江南校园结对研学”八个字,旁边留着孩子们刻图案的空白处。“今天咱们学刻陶,”陈师傅拿起一把小刻刀,在素胎上轻轻刻了一朵茉莉,“刻的时候要顺着陶土的纹理走,力气要匀,不然会把素胎刻裂,就像咱们的约定,要用心守护才不会断。”
孩子们立刻围到桌前,每人领了一个素胎和一把小刻刀。宝宝选了一个素胎,想在上面刻一朵玉兰和一块陶土,代表江南和校园的约定。刚开始刻的时候,刀总不听使唤,刻出的花瓣歪歪扭扭,陈师傅走过来,教她把刻刀倾斜四十五度:“你看,这样刻出来的线条更流畅,就像咱们的研学路,顺顺利利的。”
小雅则想在素胎上刻一只小鸟,说要让小鸟带着他们的约定飞遍江南。她小心翼翼地握着刻刀,一点一点地刻着小鸟的翅膀,连羽毛的纹路都没放过,刻完后还仔细检查了一遍,生怕有地方刻坏了。“陈师傅,这样刻完烧好,小鸟会像真的一样吗?”她小声问。陈师傅点点头:“不仅会像真的,还会带着咱们的约定,永远留在罐子里。”
乐乐终于如愿以偿地拿起了小刻刀,他想在素胎上刻一把小铲子和一块陶土,代表自己和陈师傅的约定。“师傅,我以后每年都来学刻陶,您可要教我最难的针法!”乐乐一边刻一边说。陈师傅笑着点头:“好,师傅等你,把所有的刻陶技巧都教给你,让你成为最厉害的小匠人。”
傍晚时分,孩子们的纪念帕和纪念罐素胎都完成了。林阿婆把纪念帕一一展开,挂在工坊的墙上,阳光照在上面,玉兰和陶土的图案仿佛活了过来,孩子们的名字绣在边缘,像一圈温暖的约定;陈师傅则把纪念罐素胎小心翼翼地放进陶窑,说要等明天早上才能烧好。“明天咱们先来窑房取纪念罐,再去后园采茉莉,做茉莉茶,”陈师傅笑着说,“保证让你们带着满满的约定回家。”
晚上,他们住在临河的民宿。孩子们站在窗边,看着河面上的乌篷船慢慢划过,船夫的小调在夜色里格外悠扬。宝宝拿出小本子,把今天学的绣法和刻陶技巧都记下来,还画了一朵小小的玉兰和一块陶土,旁边写着:“今天和林阿婆、陈师傅一起绣纪念帕、刻纪念罐,这是我最珍贵的约定。”
小雅坐在她旁边,也拿出小本子,画了一个刻着小鸟的纪念罐,旁边写着:“明天要采茉莉做茶,给爸爸妈妈带回去,让他们也尝尝江南的约定味道。”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跟着陈师傅去了窑房。当窑门打开,一件件烧好的纪念罐被拿出来时,孩子们瞬间发出一阵惊叹——淡青色的罐身上,玉兰和陶土的图案清晰可见,小鸟的翅膀泛着柔和的光,孩子们的名字刻在边缘,比想象中还要好看。
“这是我的纪念罐!”小雅抱着刻着小鸟的纪念罐,高兴得跳了起来,“我要把它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都看一眼咱们的约定!”宝宝也找到了自己的纪念罐,罐身上的玉兰和陶土图案格外清晰,她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生怕摔了,就像守护着最珍贵的宝藏。
回到苏绣工坊,孩子们继续完善纪念帕。经过昨天的练习,孩子们的手艺更熟练了,有的在纪念帕上绣了小小的乌篷船,有的绣了江南的石桥,还有的绣了校园的教学楼,把江南和校园的风景都绣进了帕子里。林阿婆看着渐渐成型的纪念帕,眼里满是欣慰:“你们看,只要用心,就能把约定绣进布上,刻进陶里,让这份心意永远不会消失。”
中午,吴妈和林阿婆的徒弟一起,带着孩子们去后园采茉莉。后园的茉莉开得正盛,白色的花瓣上沾着露珠,空气里满是清甜的香气。孩子们提着小竹篮,小心翼翼地采着花瓣,生怕碰掉了露珠。“采茉莉要掐花茎,不能揪花瓣,”林阿婆教孩子们,“这样茉莉才不会蔫,做出来的茶才香,就像咱们的约定,要好好呵护才不会变。”
采完茉莉,孩子们跟着吴妈学做茉莉茶。把茉莉花瓣洗干净,和绿茶一起放进茶壶里,用热水冲泡,不一会儿,茶壶里就飘出了清甜的香气。孩子们围在茶壶边,看着茶叶和花瓣在水里慢慢舒展,都忍不住咽口水。“等茶凉了,咱们装在小罐子里,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尝尝,”吴妈笑着说,“这是咱们用自己采的茉莉做的茶,里面藏着江南和校园的约定。”
下午,孩子们的纪念帕也彻底完成了。林阿婆把它们一一叠好,放进精致的锦盒里,每个锦盒上都绣着孩子们的名字。“这是咱们的约定信物,”林阿婆说,“以后想江南了,就看看纪念帕和纪念罐,想起咱们一起绣线、刻陶、采茉莉的日子。”
离开江南时,孩子们都抱着锦盒和纪念罐,依依不舍地跟林阿婆和陈师傅告别。林阿婆给每个孩子都送了一个小小的苏绣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茉莉花瓣和一片玉兰花瓣:“想我们了,就闻闻这个香囊,记得常来江南,咱们的约定永远算数。”陈师傅也给每个孩子送了一块小小的陶土:“以后想做陶艺了,就用这个陶土,记得要顺着纹理刻,就像咱们约定的那样,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大巴车驶离江南古镇时,孩子们趴在车窗上,挥着手跟林阿婆、陈师傅告别,直到他们的身影变成一个小点,再也看不见。宝宝靠在梅韵涵肩上,手里紧紧攥着锦盒和纪念罐:“妈妈,我以后每年都来江南,跟林阿婆学绣线,跟陈师傅学刻陶,永远不忘记咱们的约定。”梅韵涵点点头,摸了摸她的头:“好,咱们每年都来,把这份约定一直延续下去,让老手艺的温度永远留在心里。”
龙斯誉看着孩子们熟睡的模样,轻声对梅韵涵说:“这次研学,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更多手艺,还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约定,什么是传承。这份约定,会成为他们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梅韵涵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渐渐远去的江南风景,心里满是安定。
她知道,这次研学不是结束,而是江南与校园匠心约定的新开始——那些孩子们亲手绣的纪念帕、刻的纪念罐、做的茉莉茶,还有他们眼里对老手艺的热爱和对约定的坚守,都会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时光里慢慢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老手艺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岁月,让江南与校园的约定,永远延续下去。
喜欢龙少的星辰挚爱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龙少的星辰挚爱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