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新官上任
马主任的动作很快,第二天一早,盖着街道办公章的正式任命书就送到了王超手里,任命他为“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生产协调员”,负责协助管理生产秩序与质量监督。与此同时,街道也向加工组全体人员通报了这项任命,并明确表示将全力支持王超的工作。
拿到尚方宝剑,王超没有立刻去加工组抖威风,而是先拉着张保国和负责具体事务的老吴,关起门来仔细商讨了半天。他结合自己来自后世的见识和对当前实际情况的理解,迅速草拟了几条简单明了、易于执行的生产管理规定和奖惩细则。
核心内容包括:严格划分工作区域与休息区,严禁在作业区域吸烟、进食;上下工必须清洁双手,穿戴街道统一配发的围袖帽(王超承诺想办法解决一部分);建立小组质量责任制,以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设立“质量红旗”和“效率红旗”,每周评比,优胜小组获得实物奖励;对于违反规定、屡教不改者,首次警告,二次扣罚当日工分,三次则由街道严肃处理,直至清退。
“好!这几条清楚明白,就这么办!”老吴看了连连点头,觉得有了抓手。张保国也认为切中要害,特别是小组责任制和质量评比,能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准备工作就绪,王超在第二天上午工人们刚开始上工不久,出现在了加工组的生产现场。他今天特意穿了一身半新的深色工装,神色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他的到来,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那二十多名老老实实干活的妇女和青年眼中多是期待和好奇,而角落里的那五六个“刺头”,则互相交换着眼神,带着几分不以为然和挑衅。
王超没有废话,让老吴将所有人召集到一起,然后由他亲自宣布了新的管理规定和奖惩制度。他的声音不高,但清晰地传遍整个场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当听到严格禁止在作业区吸烟、必须保持卫生、以及明确的质量奖惩和可能清退的后果时,那几个刺头的脸色明显变了。一个外号叫“黑皮”,领头的瘦高个青年忍不住阴阳怪气地嘀咕了一句:“嗬,规矩还挺多,比国营厂还严呐……”
王超目光平静地扫过去,精准地落在黑皮脸上,没有动怒,只是淡淡地说:“规矩立下来,就是让大家遵守的。加工组不是茶馆,想抽烟、想闲聊,请到休息区,或者下班回家。在这里,就要按这里的规矩来。谁要是觉得规矩严,干不了,现在就可以去找马主任说明情况,街道绝不强留。”
他这话说得不卑不亢,既表明了态度,又把选择权抛了回去。黑皮被噎了一下,张了张嘴,没敢再吭声。他们虽然混,但也知道这工作来之不易,真要闹到被清退,家里肯定不答应,在街面上也丢人。
这时,另一个刺头,外号“麻杆”的,仗着平时和王超住一条胡同,有点面熟,嬉皮笑脸地插话道:“超哥,规矩我们懂。不过嘛……大家伙儿听说你家最近伙食不错,天天飘肉香,都快赶上旧社会地主了!你这当领导的,啥时候也带点肉过来,给咱们兄弟改善改善,让大家也沾沾油水嘛!咱们保证更有力气干活!”
这话一出,旁边几个刺头也跟着起哄:“就是!超哥,有福同享啊!”
现场气氛瞬间有些微妙,一些老实干活的工人也悄悄竖起了耳朵。这话看似玩笑,实则歹毒,暗指王超家生活奢侈,来源不明,在那个年代是极其敏感的指控。
王超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他看着麻杆,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严肃:“麻杆,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我家吃什么,那是街道安排我协助联系业务,偶尔有客人来谈正事,总不能让人家饿着肚子走。至于你们想吃肉?”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那几个起哄的人,“很简单,加工组搞好了,街道有了利润,到时候别说吃肉,年底发奖金都有可能!但前提是,得靠自己的双手,老老实实干活,遵守规矩挣出来!想走歪门邪道,搞投机倒把那一套……”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下去,“那是找死,我王超第一个不答应,也绝不会沾边!谁要是觉得干这个屈才,想去搞那些,现在就可以走,我绝不拦着!”
王超这番话,既解释了“肉香”的合理由头(接待公干),又划清了界限,堵死了对方扣“投机倒把”帽子的可能,更把“吃肉”的期望引导到了“好好干活”的正道上。麻杆被怼得哑口无言,讪讪地低下头,其他起哄的也像被掐住了脖子,瞬间安静下来。
见没人再公开反对,王超便让众人回到岗位,开始干活。他和张保国、老吴三人则在现场巡视,重点关注那几个刺头和王超根据老吴描述确定的其他几个纪律涣散分子。
起初,那几人还算收敛,但干了不到半小时,懒散的习惯就又暴露出来。麻杆又开始左顾右盼,手里的活慢了下来;另一个叫“铁蛋”的则偷偷从口袋里摸出烟卷,刚想往嘴边送,就感觉一道阴影笼罩下来。
王超不知何时已经站到了他身边,伸手轻轻按住了他拿烟的手,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冷意:“规定,忘了?”
铁蛋吓了一跳,手一抖,烟卷掉在了地上。他看着王超那双没什么情绪的眼睛,心里莫名有些发怵,嘴硬道:“我……我还没点呢!”
“作业区域,禁止携带和准备吸烟。第一次警告,扣你半个工分,以示惩戒。”王超不容置疑地说,然后转向负责记录的老吴,“吴干事,记下来。”
老吴立刻在本子上记了一笔。半个工分虽然不多,但当着所有人的面被记过扣分,铁蛋的脸瞬间涨红了,感觉周围的目光都带着嘲讽,他想争辩,但在王超平静的注视下,最终还是悻悻地低下头,没敢再闹。
杀鸡儆猴,效果立竿见影。另外几个蠢蠢欲动的刺头见状,都老实了不少,手上的动作也加快了些。
王超没有停留在威慑上。他巡视到那些认真干活的小组时,会停下来仔细看看他们切割的粉条是否均匀,捆扎的是否整齐,偶尔还会出声表扬几句:“李婶这组切得不错,宽窄一致。”“张姐你们捆扎得很规整,继续保持。”
他还当场宣布,从今天起,设立一个“每日质量之星”,由张保国师傅和老吴共同评定,每天收工时公布,当选的个人或小组,可以获得额外的一点奖励——可能是几颗水果糖,或者一小块肥皂,东西不贵重,却是一种及时的、看得见的认可。
这个消息让那些勤恳工作的工人们精神一振,干活的劲头更足了。谁不想自己的劳动被看见、被奖励呢?
下午,王超又抽空去了一趟副食品加工厂,找到林科长,诚恳地说明了街道加工组内部正在进行整顿,并拿出了新制定的管理规定请他过目,表达了坚决提升质量的决心。林科长见王超态度诚恳,措施也得力,脸色缓和了不少,表示愿意再给一次机会,下次验收会重点关注。
接下来的几天,王超几乎泡在了加工组。他恩威并施,一方面严格执行规定,对任何违规苗头都及时制止,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通过张保国,将自己提供的一部分小工具(如更锋利的切刀、标准的量尺)优先配发给表现好的小组使用,提升他们的效率。
他还私下里找那几个刺头分别谈了话,没有一味斥责,而是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家里确实困难,或者觉得干活没意思),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并明确告诉他们,只要遵守规矩,好好干,不仅工分能拿全,以后有好的机会也会优先考虑他们。
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策略逐渐起了效果。加上大多数工人都支持新规矩,形成了良好的氛围,那几个刺头发现自己被孤立了,再闹下去也没好处,慢慢地也开始收敛,虽然干活还是比不上那些勤快的,但至少不敢再明目张胆地违反规定了。
一周后,加工组的生产面貌焕然一新。车间里秩序井然,卫生状况大大改善,工人们的精神头明显提升。当副食品加工厂的验收员再次到来时,看到的是整齐洁净的场地、规范操作的工人和品质明显提升的米粉,顺利通过了验收,并且对加工组的变化表示了赞赏。
消息传回街道办,马主任和老吴等人终于把悬着的心放回了肚子里,对王超的能力更是赞不绝口。
王超站在加工组的院子里,看着逐渐步入正轨的生产场景,心中并无太多得意,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初步的管理问题解决了,但这只是第一步。加工组目前依然只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抗风险能力弱,发展潜力有限。
他需要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时代的契机,让这个小小的街道生产组,走得更远,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或许,那本《简易农机维修与改造》里的知识,以及系统里可能开出的其他技术信息,能够找到用武之地?
第五十五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