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红的太阳刚爬上焦土尽头的岩壁,第一缕光就穿透了基地上空的淡灰色尘埃——这是西南峡谷水源发现后的第三清晨,也是奥古斯都规划中“铁壁建设期”的开端。指挥中心顶端的合金平台上,他指尖划过全息屏上的基地蓝图,蓝色的光标在“兵营”“重工厂”“星港”三个图标间跳动,身后传来ScV履带碾过碎石的“咯吱”声,远处矿脉方向的输送管正泛着幽蓝微光,将纯度78%的晶体矿源源不断送向精炼厂。
“阿尔法,同步各区域进度。”奥古斯都的声音低沉,带着对规划落地的审慎。
AI的电子音立刻在通讯频道响起:“指挥官,重工厂地基剩余27%,预计2小时后完工;瓦斯气泉采集站日均产出***单位,当前储备**单位;兵营虚空生成系统已校准,误差小于0.01秒,可随时启动陆战队员生成程序。”
奥古斯都点头,目光落在蓝图左下角的“补给站”图标上——15个补给站,这是一切的基础。科普卢联邦的军事体系里,每座补给站不仅是物资储存点,更是人口上限的“闸门”:一座补给站可提供20个作战单位的维生资源与住宿配额,要容纳150名陆战队员、20名火蝠与28名医疗兵,至少需要10座补给站,多建5座则是为后续可能的扩编预留空间。
“汤姆,优先调度3台ScV,启动首批3座补给站建设。”他按下通讯器,联系负责机械调度的汤姆,“位置选在兵营东侧、矿脉入口与重工厂旁,每座间隔500米,确保覆盖核心区域。”
“收到,指挥官!”通讯器那头传来汤姆轻快的回应,紧接着是ScV机械臂启动的液压嗡鸣。
一、补给站:钢铁营地的基石
清晨7点,ScV“铁钳”号带着另外两台编号“扳手”“钻头”的同伴,抵达兵营东侧的补给站选址点。这里已被激光平整过,地表的碎石被清理干净,只留下泛着金属光泽的合金地基预埋件。
“铁钳”号的机械臂先吊起一块3米长的U型合金梁,精准对准预埋件上的卡槽——这是补给站的框架支柱,采用精炼后的晶体矿合金,密度是普通钢材的1.5倍,却轻了三分之一。液压装置“咔嗒”一声锁死合金梁,“扳手”号立刻跟进,用高频焊枪将梁体与预埋件焊接在一起,橙红色的焊花落在焦土上,瞬间被干燥的空气熄灭。
“钻头”号则负责铺设地下管线:它的履带下方伸出两根金属钻杆,在地基旁钻出深2米的孔洞,将包裹着抗腐蚀涂层的水管与能源管送入其中,一端连接基地主循环系统,另一端接入补给站的预留接口。“铁钳”号随后吊起顶部的太阳能板阵列,机械臂微调角度,让面板正好对准暗红太阳升起的方向——这是汤姆特意设计的辅助供电系统,能为补给站节省15%的主能源消耗。
上午10点,第一座补给站完成主体搭建。当AI阿尔法激活内部系统时,补给站的侧面弹出一排淡蓝色的指示灯,内部传来“嗡”的低鸣——维生系统开始运转,将基地主循环的氧气过滤后送入舱内,温度传感器显示舱内温度从焦土的42c降至25c。奥古斯都走进补给站,指尖触碰舱壁的控制面板,屏幕上立刻跳出数据:“维生容量20人,物资储存舱可容纳500单位晶体矿,水循环效率90%,能源消耗10单位\/小时。”
“很好。”他转身对跟来的米勒说,“让首批陆战队员生成后,就住在这里——每个补给站安排2名医疗兵轮值,提前熟悉环境。”
接下来的一周,补给站以“3座\/3天”的节奏陆续落成。矿脉入口的补给站专门为采矿ScV服务,内部增设了机械维修舱,ScV可以在这里更换磨损的履带与机械臂;重工厂旁的补给站则扩大了物资储存舱,存放着重工厂生产需要的特种合金;基地外围的5座补给站更是加装了简易警戒塔,塔顶的探测器与东西门的歌利亚形成交叉警戒网。
当第15座补给站在第四周周一上午完成调试时,AI阿尔法的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雀跃”:“指挥官,15座补给站全部启用,当前人口上限300,满足所有作战单位部署需求。”奥古斯都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全息屏上连成一片的补给站图标,知道“铁壁”的第一块砖,终于砌稳了。
补给站启动的同时,兵营的虚空生成舱也亮起了淡蓝色的光芒——这是科普卢联邦最核心的军事技术之一,通过折叠亚空间能量,将预先编程的生物模板与cmc装甲直接“实体化”,省去了传统征兵与训练的漫长周期。但“生成”不代表“就绪”,每个从虚空舱走出的战士,都需要经过为期一周的适应性训练,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作战单位。
上午10点30分,兵营一号虚空舱的舱门缓缓打开。淡蓝色的能量雾散去后,一名穿着cmc-300标准装甲的陆战队员静静站在舱内——头盔闭合,肩部的高斯枪挂架空着,装甲表面还残留着虚空能量的微光。
“编号L-001,陆战队员基础模板加载完毕。”AI的声音在兵营内回荡,“神经连接正常,装甲适配度98%,生命体征稳定。”
米勒上前,伸出手按下陆战队员头盔侧面的解锁键。头盔“嗤”地一声弹开,露出一张年轻的面孔——短发,眼神锐利,却带着刚实体化的茫然。“我……叫什么?”他开口,声音还有些沙哑。
“从今天起,你叫雷。”米勒的语气沉稳,“你的第一堂课:熟悉cmc-300装甲的每一个按钮。”
雷的训练从装甲操作开始。cmc-300装甲重52公斤,内置神经交互系统,能通过战士的脑电波控制头盔显示、武器切换与兴奋剂注射。米勒带着他走到训练台,指着装甲手腕上的控制面板:“红色按钮是紧急供氧,蓝色是头盔显示切换——按下它,你能看到100米内的友军位置与敌人标记;黄色按钮是兴奋剂注射,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它会让你暂时提升50%的速度与力量,但之后会有30分钟的虚弱期。”
雷跟着按下蓝色按钮,头盔内的显示屏瞬间亮起,训练场上的靶子、远处的补给站、甚至50米外正在建设的补给站都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还标注着距离与材质。“这……太神奇了。”他忍不住感叹。
下午的训练是高斯枪射击。兵营东侧的靶场被划分为10个射击位,每个位置前摆放着模拟绿皮的金属靶子,距离100米。雷接过一把c-14“穿透者”高斯步枪,枪身泛着银黑色的金属光泽,枪口有电磁加速环的纹路。“高斯枪的原理是电磁加速,子弹初速1200米\/秒,能打穿3厘米厚的钢板。”米勒站在他身后,调整他的持枪姿势,“肩膀顶住枪托,呼吸均匀,瞄准靶心下方2厘米——子弹飞行时有轻微下坠。”
雷深吸一口气,扣下扳机。“砰!”高斯枪的电磁加速声清脆,子弹带着刺耳的破空声飞出,精准命中靶心。头盔显示屏上立刻跳出“命中!伤害100,命中率100%”的提示。“很好!”米勒拍了拍他的肩膀,“接下来,10发子弹,至少命中8发才算合格。”
陆战队员的生成以“每小时12名”的节奏推进——一号虚空舱5分钟生成1名,二号虚空舱在第二天启动后,效率翻倍。生成的陆战队员被分成15个小队,每队10人,由米勒手下的老兵(如马克、凯伦)担任小队长,进行针对性训练:上午是装甲操作与体能训练(3公里装甲负重跑、障碍翻越),下午是高斯枪射击与小队协同(战术穿插、火力覆盖),晚上则在补给站学习基地的规章制度与绿皮的基础情报。
第三周周二,当编号L-150的陆战队员完成最后一次射击训练(10发全中)时,米勒向奥古斯都提交了训练报告:“所有陆战队员均通过考核,高斯枪平均命中率92%,装甲操作熟练度95%,可执行巡逻、防御与进攻任务。”奥古斯都看着训练场上整齐列队的150名陆战队员——他们穿着统一的cmc-300装甲,手持高斯枪,头盔闭合时像一片钢铁森林,心中涌起一阵踏实感。
陆战队员生成的第三天,兵营三号虚空舱启动了火蝠的生成程序。与陆战队员不同,火蝠的cmc-660装甲更厚重——肩部加装了两个容量10升的燃料罐,背部有小型推进器,双手的火焰喷射器取代了高斯枪,整体重量达到85公斤,生成时间也延长到10分钟。
上午9点,第一只火蝠从虚空舱走出。装甲主体呈橙红色,肩部的燃料罐上印着火焰标识,双手的喷射器喷嘴泛着金属光泽。“编号F-001,火蝠基础模板加载完毕。”AI汇报,“抗热装甲适配度96%,燃料系统压力正常,火焰喷射器待机温度75c。”
负责训练火蝠的是凯伦——他曾在科普卢的联邦军队中见过火蝠作战,对这种“集群杀手”的战术特点了如指掌。“我叫罗斯。”火蝠摘下头盔,露出一张络腮胡的脸,声音比陆战队员更粗犷。
“罗斯,你的武器是m-240‘焚烧者’火焰喷射器。”凯伦指着他双手的装备,“燃料是高能合成油,燃烧温度1200c,有效射程10米,喷射模式有两种:点射(单次喷射1秒,消耗0.5升燃料)和持续喷射(最长5秒,消耗2升燃料)。记住,你的任务是压制集群敌人,不是单打独斗。”
火蝠的训练场地设在基地西侧的空旷地带——这里远离建筑,地面铺着防火陶瓷板,避免训练时点燃焦土。罗斯按下喷射器的扳机,橙红色的火焰瞬间喷出,在陶瓷板上形成一道5米长的火墙,地面的温度传感器瞬间飙升到800c。“很好,现在尝试点射。”凯伦喊道,“瞄准3米外的模拟绿皮集群靶!”
罗斯调整姿势,每次扣扳机只停留1秒,火焰精准地命中靶群,将5个靶子同时笼罩。“不错,但要注意燃料消耗。”凯伦提醒,“你肩上的燃料罐只能支持20次持续喷射,实战中要省着用。”
火蝠的生成速度是“每小时6名”,20只火蝠用了4天时间全部生成完毕。训练内容比陆战队员更侧重“抗热”与“协同”:每天上午,火蝠要穿着cmc-660装甲进行1小时的抗热训练(在模拟高温环境中保持战斗姿势);下午则与陆战队员进行协同演练——火蝠用火焰喷射器压制模拟靶群,陆战队员趁机绕到侧面清理残靶;晚上还要学习燃料罐的紧急更换(最快15秒完成)与火焰喷射器的简易维修。
第四周周四,20只火蝠完成训练。当它们同时喷出火焰,在训练场上形成一道10米宽的火墙时,连奥古斯都都忍不住点头:“这才是对付绿皮集群的利器。”
医疗兵的生成在第二周周一启动——兵营四号虚空舱专门用于医疗兵生成,10分钟1名,模板中加载了基础的生物医学知识与急救程序。第一名医疗兵走出虚空舱时,穿着白色的cmc-400医疗装甲,背部背着银色的便携医疗站,双手握着淡蓝色的治疗光束枪。
“编号m-001,医疗兵基础模板加载完毕。”AI的声音柔和了几分,“医疗设备校准正常,治疗光束功率稳定,急救知识库加载完成。”
“我叫艾米。”医疗兵摘下头盔,露出一张清秀的脸,眼神中带着医护人员特有的温柔。负责训练她的是莉娜——自从发现那把陌生步枪后,莉娜就将重心转向了医疗领域,她的生物扫描经验正好能帮医疗兵提升急救效率。
“艾米,你的武器不是用来杀人的,是用来救人的。”莉娜递给她一个模拟伤员模型——模型的“手臂”上有一道“伤口”,还在模拟出血。“这是便携医疗站的两种模式:治疗光束(修复皮肉伤与装甲划痕)和兴奋剂注射(缓解伤员疼痛,提升移动能力)。先试试治疗光束。”
艾米打开医疗站的开关,淡蓝色的光束从枪口射出,落在模型的“伤口”上。几秒钟后,“伤口”处的模拟皮肤开始愈合,出血停止。“很好,光束强度保持在50%即可——太高会烫伤伤员,太低则愈合太慢。”莉娜指导道,“如果遇到装甲破损的陆战队员,要先修复装甲的抗腐蚀涂层,再治疗内部的皮肉伤。”
医疗兵的训练分三个模块:急救操作(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治疗光束使用(不同伤势的强度调整)、战场协同(跟随小队前进,在安全区域设立临时医疗点)。莉娜还特意设计了“模拟战场”训练——让陆战队员穿着破损的装甲,模拟被绿皮攻击后的状态,医疗兵需要在1分钟内完成装甲修复与伤口治疗。
28名医疗兵用了5天时间生成完毕,训练则持续到第四周周末。最后一次考核中,医疗兵们在10分钟内完成了20名“伤员”的救治,治愈率100%。莉娜向奥古斯都汇报:“所有医疗兵都能独立处理战场常见伤势,每个作战小队分配2名医疗兵,可实现全覆盖。”
当第8座补给站完工时,重工厂的建设也进入了尾声。第三周周三上午11点,ScV“铁钳”号吊起最后一块合金顶板,将其安装在重工厂的主体框架上——这块顶板长15米、宽8米,采用双层钛合金结构,能承受歌利亚武装机器人的重量。
“重工厂主体结构完工,启动核心系统校准。”汤姆按下控制台的按钮,重工厂内部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主反应堆开始运转,提供1500千瓦的电力;两侧的机械臂从收纳舱中伸出,末端的夹具与焊枪展开;中央的生产舱门缓缓打开,内部的金属平台泛着冷光。
奥古斯都走进重工厂,看着这座高20米、宽30米的钢铁建筑,心中感慨——这是基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武器生产中心”,有了它,才能摆脱对轻步兵的依赖。“汤姆,优先生产歌利亚武装机器人。”他下令,“基地需要重型机甲来加强外围警戒。”
当天下午2点,重工厂启动歌利亚的生产程序。生产舱内,首先是骨架的搭建:机械臂将一根根钛合金钢管焊接成歌利亚的躯干与四肢,腿部的液压装置被精准安装在关节处——这是歌利亚的“心脏”,能支撑6米高、12吨重的机身在焦土上快速移动,最高速度可达40公里\/小时。(歌利亚在游戏里只有4米高左右,我嫌他太矮了)
接下来是装甲覆盖:10厘米厚的合金板被机械臂吊装到位,覆盖在躯干、肩部与腿部关键部位,装甲表面还喷涂了抗腐蚀涂层,能抵御绿皮步枪子弹的直射。肩部的武器系统是歌利亚的核心——左侧安装一门双联装20毫米高斯炮,右侧挂载6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机械臂将电磁加速环与导弹制导系统逐一接入主电路。
晚上10点,第一台歌利亚完成生产。生产舱门打开,歌利亚缓缓走出,6米高的机身在灯光下像一座移动的钢铁堡垒。“歌利亚一号,武器系统测试。”AI的声音响起,歌利亚肩部的高斯炮开始转动,炮口对准重工厂外的靶场,“砰!砰!”两发子弹射出,精准命中1000米外的金属靶,靶心被打成一个直径5厘米的孔洞。随后,导弹发射器发射了一枚训练弹,击中2000米外的模拟目标,爆炸产生的烟尘在焦土上形成一个小坑。
“武器系统正常,动力系统正常,平衡系统正常。”AI汇报,“可投入实战部署。”
奥古斯都下令:“将歌利亚一号部署到东门,负责警戒矿脉方向,每2小时巡逻一次,探测半径5公里。”
第二天下午,第二台歌利亚完成生产,被部署到西门,警戒西南峡谷方向。当两台歌利亚开始巡逻时,基地的外围警戒圈一下子扩大了——它们肩部的扫描灯能穿透500米外的雾气,发现隐藏的生物信号;高斯炮的射程覆盖1000米,导弹更是能打到2000米外,任何靠近基地的威胁都能被提前发现。
歌利亚部署后,奥古斯都立刻下令启动攻城坦克的研发。汤姆带领5名机械师,在重工厂的研发区搭建了专门的实验室——这里有3d打印机、材料测试仪与模拟射击平台,AI阿尔法则负责提供科普卢联邦攻城坦克的基础图纸。
“联邦的m-12‘围攻者’攻城坦克主炮口径120毫米, siege模式下射程可达3500米。”汤姆指着全息屏上的图纸,“但我们的晶体矿纯度只有78%,直接仿制会导致主炮炮管强度不足,必须调整设计。”
研发的第一个难题是主炮口径。机械师们用3d打印机制作了110毫米、115毫米、120毫米三种炮管模型,进行强度测试——将模拟炮弹以1500米\/秒的速度发射,120毫米炮管在第5次测试时出现裂纹,115毫米炮管在第8次测试时变形,只有110毫米炮管能承受10次测试而无损伤。“就用110毫米口径。”汤姆拍板,“虽然射程会缩短到3000米,但胜在稳定。”
第二个难题是底盘支撑。攻城坦克在攻城模式下,需要将履带收起,用底部的支撑腿固定车身,才能承受主炮的巨大后坐力。初期设计的支撑腿采用单根液压杆,模拟射击时车身倾斜度达到15度,远超安全范围。“必须增加支撑腿数量。”奥古斯都提出建议,“在底盘两侧各加一根辅助支撑腿,形成三角稳定结构。”
机械师们按照这个思路修改设计,在底盘两侧加装了可伸缩的辅助支撑腿。再次模拟射击时,车身倾斜度降到了3度,完全符合要求。“太好了!”汤姆兴奋地记录数据,“现在就差动力系统了。”
攻城坦克的动力系统需要同时驱动车身移动与主炮装填,消耗的高能瓦斯较多。初期测试中,发动机每小时消耗40单位瓦斯,远超基地的日均瓦斯储备。“降低发动机功率。”奥古斯都权衡后决定,“将最大功率从1500马力降到1300马力,虽然移动速度会从30公里\/小时降到25公里\/小时,但能节省20%的瓦斯消耗。”
第四周周末,攻城坦克的研发进入原型机制造阶段。重工厂的生产舱开始制造底盘,机械师们正在安装主炮与支撑腿,汤姆汇报:“预计10天后完成原型机,之后进行实弹测试,测试通过就能批量生产。”奥古斯都看着研发区的进度表,知道基地的“地面攻坚能力”,很快就要成型了。
重工厂研发启动的同时,星港的建设也拉开了序幕。奥古斯都将星港选址在基地南侧的开阔地带——这里远离矿脉与兵营,地面平坦,适合飞行器起降,且距离西南瓦斯气泉较近,方便后续燃料补给。
星港的建设比重工厂更复杂,核心是反重力系统的安装。ScV们首先用激光清除了地表的碎石,铺设了10米厚的合金地基——地基内部嵌入了12根抗冲击钢柱,能承受维京战机起降时的冲击力。随后,3个大型反重力发生器被吊装到位,每个发生器直径5米,重8吨,需要接入基地主能源网才能启动。
“反重力发生器的核心是引力子偏转器。”汤姆向奥古斯都解释,“启动后,它能产生向上的浮力,将星港的起降平台抬离地面1米,避免起降时与焦土摩擦损坏飞行器。”
第二周周五,反重力系统安装完毕。当汤姆按下启动按钮时,星港的六边形起降平台缓缓上浮,平台边缘的12个导航灯亮起淡绿色的光,地面传来轻微的震动。“反重力系统稳定,浮力15吨,可承受10吨以下的飞行器。”AI汇报。
接下来的一周,ScV们完成了星港的内部建设:起降平台表面铺设了防滑涂层,防止飞行器起降时打滑;平台北侧建造了维修舱,内部配备了机械臂与工具,可同时维护2架维京战机;南侧建造了燃料储存舱,连接着西南瓦斯气泉的输送管,可储存500单位高能瓦斯。
第四周周一上午,星港正式完工。奥古斯都、汤姆与莉娜一起登上起降平台,感受着平台轻微的震动——反重力发生器正低功率运行,维持着平台的稳定。“星港的所有系统都已调试完毕。”汤姆兴奋地说,“只要有足够的高能瓦斯,我们就能立刻生产维京战机——这种战机可切换空对空与空对地模式,能有效应对绿皮的空中威胁(如果有的话)。”
奥古斯都立刻让AI调出瓦斯储备:“当前高能瓦斯储备70单位,维京战机生产需要晶体300单位\/架,瓦斯50单位\/架。”AI的声音随后响起:“重工厂攻城坦克研发日均消耗10单位瓦斯(研发需要,后续就只要生产瓦斯了)不足以生产维京战机
奥古斯都的目光落在燃料储存舱的方向,那里的瓦斯输送管正缓慢地输送着绿色的瓦斯。“暂时先不生产维京。”他沉吟道,“优先保障攻城坦克的研发,星港这边,让汤姆负责定期维护反重力系统,保持待命状态——等瓦斯储备积累到500单位以上,再启动生产。”
汤姆有些遗憾,但还是点头:“明白,指挥官。我会安排ScV每天检查星港的设备,确保一旦有瓦斯,就能立刻生产。”
第四周周末,一个月的“铁壁建设期”正式结束。当天傍晚,暗红的太阳落下,基地的灯光陆续亮起——15个补给站的指示灯连成一片,像一串银色的珍珠;兵营旁的训练场上,最后一批陆战队员正在进行夜间射击训练,高斯枪的火光在黑暗中闪烁;重工厂的研发区依旧亮着灯,机械师们还在调试攻城坦克的主炮;星港的导航灯泛着淡绿色的光,起降平台在反重力系统的支撑下,像一座悬浮在焦土上的钢铁岛屿;两台歌利亚分别在东西门巡逻,肩部的扫描灯划出淡蓝色的光带,将基地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纳入警戒。
奥古斯都站在指挥中心顶端,俯瞰着这座从焦土上崛起的钢铁营地,指尖划过终端上的最终进度表:
- 兵力:150名陆战队员(cmc-300装甲,高斯枪),20名火蝠(cmc-660装甲,火焰喷射器),28名医疗兵(急救成功率100%),2台歌利亚武装机器人(部署于东西门,警戒半径5公里)。
- 建筑:15座补给站(人口上限300),1座重工厂(正常运作,攻城坦克研发进度70%),1座星港(完工,反重力系统正常,待瓦斯生产维京)。
- 资源:晶体矿5800单位(日均开采2000单位),高能瓦斯80单位(日均产出100单位)(晶体矿因为scv太忙,瓦斯纯度太低)
米勒、莉娜与汤姆走上平台,站在奥古斯都身边。“指挥官,所有作战单位都已做好准备。”米勒汇报,“歌利亚的巡逻没有发现绿皮踪迹,基地的防御圈比一个月前扩大了3倍。”
“医疗兵已分配到各个小队,基地医疗舱也已扩建。”莉娜补充道,“即使发生战斗,我们也能快速救治伤员。”
汤姆则拿着攻城坦克的研发图纸:“原型机的底盘与主炮已完成,预计10天后就能进行实弹测试。星港的设备维护良好,只要瓦斯够,随时能造维京。”
奥古斯都点头,目光望向西北方向——那里是绿皮之前的临时营地,虽然一个月来没有任何动静,但他知道,平静只是暂时的。绿皮是天生的战争种族,他们不会甘心放弃矿脉与水源,下一次进攻,一定会比之前更猛烈。
“接下来的10天,我们有两个重点。”奥古斯都的声音沉稳,“第一,完成攻城坦克的研发与测试,形成地面攻坚能力;第二,积累高能瓦斯,为星港生产维京战机做准备。同时,加强外围巡逻,不能放松警惕。”
三人同时敬礼:“明白,指挥官!”
夜幕渐深,基地的灯光越来越亮。奥古斯都看着下方忙碌的身影——陆战队员在训练场上奔跑,ScV在输送管旁维修,医疗兵在补给站整理设备,机械师在重工厂调试机甲——心中涌起一股坚定的信念。
这颗陌生的星球上,焦土与危险并存,但只要这座钢铁营地还在,只要这些从虚空诞生的战士还在,他就有信心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铁壁,抵御任何来自绿潮的冲击。
铁壁已初成,接下来,就是等待与准备——等待攻城坦克的轰鸣,等待星港战机的起飞,也等待着下一次绿皮的挑战。
喜欢从科普卢到40k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从科普卢到40k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