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一号基地的生态舱里,艾拉正小心翼翼地收割第三批成熟的小麦。金色的麦穗在人工光源下泛着暖光,颗粒饱满的麦粒落入金属容器中,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是人类在红色星球上收获的第一片“火星麦田”,也是文明跨越星际的重要里程碑。舱外,李默和杰克正调试新安装的“星际通讯塔”,塔尖的信号发射器对准地球方向,即将实现火星与地球的实时全息通话。
此时的地球指挥中心,林野正带领联盟成员做最后的准备。大屏幕上,火星基地的实时画面与地球各新城镇的场景分屏显示:亚马逊的自动化农庄里,收割机在金色的稻田中穿梭;撒哈拉的光伏电站旁,孩子们在新建成的“星际学校”里学习;阿尔卑斯的冰川水厂前,牧民们正用净化后的雪水灌溉牧草;落基的重生镇中,老人和孩子们围坐在文明博物馆前,听宇航员讲述火星的故事。
“各单位注意,火星-地球实时全息通讯即将开始,倒计时10分钟。”小虎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遍全球,每个基地的人们都屏息期待着这一历史性时刻。文明大学的操场上,小米和阿里带领着数百名孩子,举着写有“地球-火星,文明相连”的横幅,眼中满是激动与自豪。
当倒计时归零的瞬间,大屏幕上的画面突然切换——火星基地的宇航员们出现在全息投影中,他们身后是红色的火星地表和银色的基地建筑,与地球指挥中心的场景完美融合,仿佛跨越数千万公里的距离消失不见。“地球的家人们,你们好!”艾拉挥舞着手中的麦穗,声音清晰地传遍每个角落,“火星的麦田丰收了,这里的阳光很温暖,我们在火星很好!”
欢呼声瞬间席卷全球。撒哈拉基地的穆罕默德举起光伏板模型,对着全息投影喊道:“我们已准备好为火星基地提供更多能源支持!”阿尔卑斯基地的索菲亚医生则展示着新研发的“星际医疗舱”:“这个设备能应对火星的极端环境,我们会尽快送到火星,保障大家的健康!”落基基地的杰克父亲,看着屏幕中的儿子,哽咽着说:“儿子,你是好样的,爸爸为你骄傲!”
通讯持续了两个小时,宇航员们分享着火星的生活细节:如何在低重力环境下种植作物,如何利用地下冰盖获取淡水,如何在业余时间通过星际网络与家人联系。当孩子们问到“火星上能看到地球吗”时,李默笑着指向身后的观测窗:“当然能!地球在火星的夜空中,是一颗蓝色的星星,很美,像我们永远的灯塔。”
这次实时通讯,不仅连接了地球与火星,更坚定了人类“多星球文明”的信念。联盟随即宣布启动“火星基地扩建计划”,将派遣更多宇航员和设备前往火星,同时开始研发“木星探测器”,探索更远的星际疆域。文明大学也正式开设“星际移民”专业,培养能在其他星球生存、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林野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大屏幕上地球与火星的画面交相辉映,心中满是感慨。从昆仑山脉的废墟中点燃第一簇文明火种,到亚马逊雨林的腐殖潮中坚守;从撒哈拉沙漠的绿洲里种下第一棵希望树,到月球背面的基地中点亮第一盏灯;从火星地表的红色沙砾上留下第一个脚印,到如今地球与火星的实时通讯——人类文明在烬土中重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星河里绽放。
他想起了多年前在昆仑基地看到的那本旧时代日记,上面写着:“文明的意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之后,能重新站起来,向着更远的星空出发。”如今,这句话正在被人类用行动诠释。那些曾经的苦难与挑战,都化作了文明前进的动力;那些并肩作战的伙伴与传承的信念,都成为了跨越星际的桥梁。
当天晚上,林野来到昆仑基地的文明博物馆。馆内,从旧时代废墟中找到的物品、各基地重建的珍贵照片、火星土壤样本和月球岩石标本,整齐地陈列在展柜中,无声地诉说着人类文明的重生之路。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个透明的展示盒,里面装着三样东西:一小捧来自昆仑基地的土壤,一粒火星小麦的种子,以及一张地球与火星的合影照片。
“这是我们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林野轻声说道,仿佛在对历史诉说,也在对未来寄语。他知道,人类的星际征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与未知,但只要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只要团结与探索的信念永不改变,人类就一定能在广阔的宇宙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让文明的光芒照亮更远的星河。
月光洒在博物馆的窗台上,林野望着夜空中的地球与火星,心中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文明永续传承,愿星河之间永远闪耀着地球的光芒,愿每一个在宇宙中探索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家”。而这一切,都始于那片曾经荒芜的烬土,始于一群人用勇气、智慧和希望,点燃的那簇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