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日,秋高气爽,泷县第一中学迎来了新学年的开学日。
崭新的五层教学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气派,操场上人头攒动,满是穿着蓝白校服、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新生和对未来充满憧憬的老生。空气中混合着塑胶跑道的气味、新书本的墨香以及一种躁动不安的活力。
高一(三)班的教室位于教学楼三层。
云游踩着点走进教室,目光平静地扫过这个即将度过三年时光的环境。
他选择了一个中间偏后的靠窗位置——这里既不引人注目,又能将教室大半情况收入眼底,还能在偶尔走神时望一眼窗外的梧桐树。
同学们按照临时排定的座位坐下,彼此间还带着几分陌生与试探。
几个初中时就是风云人物的学生,如中考成绩拔尖的李薇、擅长文艺的刘倩,身边很快围拢了熟识或想要结交的新同学,谈笑风生,自信满满。教室里的社交磁场正在快速形成。
上课铃声响起,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神情严肃的中年女教师走上讲台,她是班主任孙老师,教语文。
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她便强调了高中学习的严峻性和纪律的重要性,话语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不少学生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
然后开始点名。
“李薇。”
“到。”一个清亮自信的声音响起。
“张弛。”
“到!”
……
“云游。”
“到。”云游的声音平稳,不高不低,恰好能让老师听到。
孙老师的目光在花名册上停顿了一下,似乎对这个名字有点印象(中考名列前茅的黑马),抬头看了他一眼。
云游坦然迎上她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平静,没有任何闪躲或讨好。
孙老师没说什么,继续点下一个名字。台下有零星几个从七中来的学生低声交头接耳:“就是他…”“第三名那个…”但这点小小的骚动很快淹没在后续的点名声中。
高中生涯的第一天,就在这种略带紧张和新鲜感的氛围中开始了。
接下来的日子,云游迅速为自己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隐形人”形象。
在学习上,他展现出了令人称奇的游刃有余。
课业难度和量度相比初中陡增,数理化公式变得复杂,文言文篇幅更长,英语词汇量要求更大。许多同学开始挑灯夜战,叫苦不迭。
然而,云游却轻松得不像话。
他听课极其专注,思维仿佛能完全跟上甚至超越老师的节奏。
数学课上,老师刚抛出一道有点难度的例题,其他同学还在皱眉思考,云游已经心算出了结果,但他从不主动举手,只有当老师目光扫过来或者点名到他时,
才会言简意赅地说出解题思路,往往能直击要害,甚至提供另一种更巧妙的解法,引得数学老师频频点头,目光中带着欣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英语课上,他的发音标准得让老师怀疑他是不是在国外生活过,阅读理解速度极快,完形填空几乎全对。
语文课上,他对文章的理解常常能上升到哲学或社会层面,虽然惜字如金,但每次发言都能让孙老师眼中闪过亮光。
他的作业总是工整准确,考试分数稳定地保持在班级前十,但又不会冲到前三那样扎眼。
他像一个精准的控分大师,完美地将自己隐藏在一个“优秀但不顶尖”的舒适区。
然而,一旦离开学习,他仿佛就变成了一块透明的背景板。
课间十分钟,教室里通常会成为社交中心。
男生们讨论着刚结束的NbA比赛,女生们聚在一起分享偶像贴纸或吐槽暑假作业。
云游的座位却像有一个无形的屏障。他从不参与任何闲聊,要么是快速翻阅着下一节课的课本,要么就是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看似在默写单词或公式,实则是在勾画着他的“商业地图”——下一步的进货计划、潜在的新摊位点、甚至是一些简单的营销策略雏形。
午餐时间,他总是第一个冲向食堂,最快速度吃完简单的饭菜,然后立刻消失。
有时是钻进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虽然那里的经济类报刊内容对他而言过于粗浅,但他需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宏观政策和商业动态;
更多的时候,他是回到那间租来的小屋,因为赵强和李强可能已经等在那里,需要一起清点货物,为傍晚可能出摊做准备。
在同班同学甚至大部分任课老师眼中,云游成了一个标签式的存在:
“学习好但有点孤僻”、“很聪明但不太合群”、“家境一般只知道学习”。
他的穿着永远是最普通的校服和洗得发白的运动鞋,没有任何时尚单品,也没有那个年纪男生常见的篮球鞋、随身听等物件。
他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安静得毫无波澜。
只有两个人能短暂地打破他这种“隐形”状态。
一个是张涛。
他在隔壁四班,性格豪爽,很快因为篮球打得好和讲义气成了年级里的风云人物。
每次课间,他总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三班后门,大嗓门吼一声:“游哥!出来一下!”然后不由分说地勾着云游的脖子,把他拉到楼梯拐角或者操场角落。
“游哥,昨天文化宫那边夜市爆满!
咱们的货差点不够卖!
特别是那种带小镜子的钥匙扣,女生抢疯了!”
张涛兴奋地压低声音汇报,唾沫横飞。
云游冷静地听着,快速心算:“钥匙扣利润高,下次进货量加百分之五十。文化宫夜市管理费涨了,得算进成本。
另外,我发现实验中学那边放学早,门口摆个临时摊,卖文具和零食,十分钟就能清掉一批,风险低,你让赵强他们去试试。”
“得令!”
张涛用力点头,对云游的判断毫不怀疑。
两人交流短暂高效,一两分钟就能完成一次“战略部署”。
另一个是周家明。他在五班,凭借家里修车店带来的人脉和自身的情报搜集能力,成了年级的“百事通”。
他穿梭于各个班级,和各种人称兄道弟,但总能找到最不起眼的时机,比如做课间操集合时,看似随意地站到云游身边,快速低语几句:
“游哥,打听清楚了,城西批发市场下周一批发塑料盆的老板要处理一批尾货,价格能砍到三折。”
或者递过一张揉成一团的小纸条,上面用只有他们才懂的符号写着:“周六,体育场有青年联赛,人流预计3000+,适合饮料、小零食、加油道具。”
云游面无表情地听完或接过纸条,微微颔首,一切尽在不言中。
周家明的信息,往往能让他们抓住转瞬即逝的商机。
他们的地下商业网络,就在这校园的喧嚣掩护下,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和隐秘的角落,高效而精准地运转着。
放学铃声如同冲锋号。云游永远是第一个收拾好书包冲出教室的人。
他婉拒了所有诸如“一起去打台球”、“新开了家网吧”之类的邀请,身影迅速消失在涌向校门的人流中。
回到租住的小屋,往往就是一场小型的战前会议。
赵强和李强汇报白天踩点的情况,张涛和周家明放学后也会赶来。
五人小队快速集结,核对货物,分配任务,然后像训练有素的士兵,奔赴县城各个可能的“战场”——学校门口、工厂下班必经之路、夜市、周末的公园和体育场……
夜深人静,当同学们还在挑灯夜战攻克难题时,云游可能刚刚收摊回来。
他清点着一天的收入,那一张张皱巴巴的零钱,在他眼中比任何试卷上的满分都更有价值。然后,他才会摊开课本和作业,以极高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过目不忘的能力让他节省了大量死记硬背的时间,而超越年龄的思维深度让他能轻松理解知识点背后的逻辑。
他就像一只潜藏在深海中的巨鲸,表面平静无波,水下却暗流汹涌,积蓄着巨大的能量。
校园是他的伪装,是他的信息中转站,是他观察这个时代的窗口,但绝非他的全部。
他享受着这种状态:在规则的框架内,隐秘地构建着自己的规则。
低调,是他最好的保护色;而蛰伏,是为了将来更强劲的爆发。
教室的灯光下,他安静地书写,笔尖流淌出标准的答案。
而他的心中,规划的却是一个正在悄然崛起的、属于他自己的商业帝国的雏形。
(pS:大佬们,收藏追更点一点,给云游的创业基金添砖加瓦哇!)
喜欢学渣开局,身价万亿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学渣开局,身价万亿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