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他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紧绷的身体慢慢放松下来。
他安全了。
宋缺那个蠢货,竟然真的到死都守住了秘密。
一丝奇异的情绪,从心底升起。
他想起了很多年前,自己还是个穷困潦倒的少年,千里迢迢去青州投奔宋家本家,却被当成打秋风的穷亲戚,扫地出门。
是当时同样年少的宋缺,偷偷从后门给他塞了两个还带着体温的馒头,和几钱碎银。
那一饭之恩,后来成了宋缺勒索他的筹码。
他曾无数次诅咒过那两个馒头,觉得那是他人生的污点和枷锁。
可现在,在宋缺家破人亡,流放三千里的结局面前,他忽然觉得,那两个馒头,似乎又有了不同的分量。
“呵……”
宋万低声笑了起来,笑声中带着几分自嘲,几分悲凉。
“到底……是姓宋啊。”
“老爷,那……青州那边?”管家小心翼翼地请示。
宋万睁开眼。
“宋缺的事,已成定局,不必再管。但他这份‘情’,我领了。”
“既然他护了我一次,我便替他报了这个仇。”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院中那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槐。
“听说,扳倒宋缺的,是他一个十岁的族侄,叫宋河?”
管家立刻回道:“是。此子不知走了什么运,得了陛下的青睐,手持……手持御赐……”
“是尚方宝剑。”
宋万纠正道,语气淡漠,“一柄前朝的剑,唬唬青州那些没见过世面的蠢货罢了。到了京城,这东西,就是个催命符。”
“一个十岁的娃娃,就算得了天大的机缘,又能有多深的城府?宋缺蠢,是蠢在把事情闹到了台面上。对付这种人,有的是不见血的法子。”
“对了,去把那人请来……”
……
府试的日期,一天天近了。
官学里的气氛,也变得愈发紧张。
出人意料的是,除了李魁、赵雷、墨卿、卢晚这四个曾经的纨绔子弟,竟然也报了名。
按照惯例,刚考过县试的童生,大多会选择沉淀一两年,巩固学业,再去挑战难度更高的府试。
毕竟,府试的录取率,比县试低得多。
“老大都下场了,我们当小弟的,岂能落后?”
这是墨卿的原话,他说得理直气壮。
李渔原本是想劝阻的。
在他看来,让宋河去,是让他去见见世面,积累经验,过不过都无所谓。
但他们四个基础薄弱的家伙也跟着去,纯粹是浪费时间,还容易打击自信心。
可当他看到其他几人那前所未有的认真劲头时,他又把话咽了回去。
求知向学,总是好事。
让他们去碰碰壁,知道天高地厚,或许比自己说教一百句都管用。
尤其让他惊讶的,是知府公子卢晚。
这个曾经最跳脱、最不把读书当回事的少年,如今却成了学堂里最刻苦的一个。
每天天不亮就到,夜深了还不肯走。
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经史子集和程文范本,上面用朱笔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圈点和批注。
短短一个多月,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眼眶下挂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但眼神却亮得惊人。
午后,宋河看到卢晚又在为一个典故的出处愁眉苦脸,便走了过去。
“急什么?”
宋河在他身边坐下,递过去一个水囊,“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你把自己逼得这么紧,还没上考场,身子就先垮了。”
卢晚接过水囊,猛灌了一大口,用袖子擦了擦嘴。
“我能不急吗?”他苦着脸,指了指不远处正在热烈讨论的周小胖等人。
“老大你看,现在连周小胖他们,都能把《左传》里的句子说得头头是道了!我再不努力,以后岂不是连他们都比不过了?”
自从宋河开启了“互助学习小组”模式,整个学堂的学习氛围简直是一日千里。
宋河将复杂的知识点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去研究、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讲解。
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卢晚作为宋河的头号小弟,自然不甘落后。
但他基础最差,偏偏自尊心又最强。
看到曾经被自己甩在身后的同窗一个个追了上来,甚至隐隐有超越之势,他心里的那股劲就别提了。
宋河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
“学习不是为了跟别人比,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你看看你现在,跟一个月前,是不是已经判若两人了?”
“你的进步,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别跟别人比,就跟昨天的自己比。”
卢晚怔了怔,随即重重点了点头,眼中的焦虑消散了不少。
“老大,我明白了!”
安抚了卢晚,宋河回到自己的座位。
府试,对他而言,势在必得。
但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他铺开一张宣纸,提笔在手,陷入了沉思。
科举考试,看似是考学问,实则也是一场信息战。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这一科青州府试的主考官,是山东学政王端。
宋河通过卢晚的关系,搞到了这位王大人的一些基本信息。
王端,景泰二十三年进士,为官清廉,性情刚正,早年在翰林院修史,后外放多地为官,尤其擅长处理钱粮赋税之事。
他的文章,风格务实,不喜空谈。
结合这些信息,宋河的脑子飞速运转起来。
一个擅长处理钱粮,又在翰林院修过史的务实派考官,他会出什么样的题目?
宋河的笔尖在纸上轻轻点动。
“论桑弘羊均输平准之法”
“青州水患频发,何以治之?”
……
他一连写下了五道题目。
这五道题,有史论,有策论,全都围绕着“经济”和“实务”两个核心。
他把这张纸递给了李魁四人。
“这几天,别的不用管,就围绕这五个题目,每人写一篇文章出来。不用追求辞藻华丽,把事情说明白就行。”
四人如获至宝,立刻埋头研究起来。
宋河自己,则选择了其中最难的一道题——《论开海之利》。
喜欢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