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怀仁的瞳孔猛地一缩。
目标……客户……群体?
这是什么词?
他虽然听不懂,但他瞬间就理解了这词背后蕴含的可怕洞察力!
这些年,也不是没人尝试过在话本小说里加上插图。
他自己就曾投资过几本,结果呢?那些画师画的插图,要么人物呆板,毫无神韵;要么画风粗糙,不堪入目。
再加上雕版师傅水平有限,刻出来的东西更是惨不忍睹。
最终,不仅白白浪费了成本,还被读者讥笑为画蛇添足,自那以后,便没人再敢轻易尝试了。
他一直以为,失败的原因是画工和雕版技术不行。
但现在,被宋河这么一点,他瞬间茅塞顿开!
错了!全都错了!
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想明白,这插图,究竟是画给谁看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只是愚蠢地认为,书里加几张画,就会更好卖。
而这个年仅十岁的宋河……他不仅拥有颠覆时代的画技,更可怕的是,他竟然一眼就看穿了市场的本质!
他精准地划分了读者,并针对不同读者的喜好,拿出了截然不同的“产品”!
这……这是一个十岁孩子能有的见识?
若是这件事上,卿儿没撒谎的话,搞不好他真能赚点大钱!
……
夜色如墨,墨家书坊的后院却灯火通明。
几位头发花白的雕版师傅围着一张大案,案上铺着两幅画稿。
他们是青州城里手艺最顶尖的匠人,一生与木头、刻刀打交道,什么样的画没见过?
可今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老李,你看这线条,一根到底,中间没半点停顿。这用刀怎么走?”
一位师傅捻着山羊胡,眉头拧成了疙瘩。
“是啊,还有这明暗,你看这狐女的脸蛋,这书生的衣袍,黑白分明,却又有那么点过渡的意思……这叫什么画法?咱们刻了几十年,从没见过!”
为首的钱师傅,是这家书坊的老掌柜,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雕版高手。
他眯着老花眼,凑近了画稿,鼻尖几乎要碰到纸面。
他没有说话,只是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拂过那炭笔勾勒出的轮廓。
不同于水墨的晕染,这炭笔画出来的线条,利落、干净。
尤其是那光影的处理,简直是鬼斧神工!
钱掌柜拿起刻刀,在旁边一块废弃的梨木板上试着走了几刀。
不行。
完全不是那个味道。
寻常的阳刻,刻去背景,留下线条,刻出来只会是僵硬的黑线。
而阴刻,留下背景,刻去线条,更不符合这画的神韵。
“这……这活儿,怕是接不了。”
有人泄了气。
钱掌柜却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出一团精光:“不!能接!”
他想起了少爷墨卿带回来的话,那个叫宋河的少年,提到过什么“素描”。
他不懂,但他能猜。
这画,要的不是线条,而是“面”。
“用点刻法!”
“疏密相间,仿出它的明暗!别想着一刀成型,把这画当成一万个点,我们把这些点刻出来!”
众师傅闻言,如遭雷击,随即茅塞顿开!
对啊!他们怎么就没想到!
一夜无眠。
当第一缕晨光照进后院,两块崭新的雕版终于完成。
钱掌柜顾不上休息,亲自上墨、覆纸、滚压。
当他小心翼翼揭开宣纸的那一刻,整个后院死一般寂静。
纸上,那勾魂摄魄的狐女仿佛要从画里走出来,眼波流转,媚态天成。
另一张,那俊逸非凡的书生临窗而立,眉目含情,似有千言万语。
比原稿更绝!
木板雕刻的独特质感,非但没有损失画稿的精髓,反而通过那细密如繁星的点刻,赋予了画面一种奇妙的韵味。
简洁、流畅,比水墨画更有冲击力,更富想象空间!
钱掌柜的手在微微颤抖。
他仿佛已经看到,当印着这两幅插图的书册摆上柜台,整个青州城的读书人,不,是所有人,会陷入何等的疯狂!
“快!用最好的油墨,最好的纸!印!”
他将两张新鲜出炉的印样用油纸小心包好,连早饭都顾不上吃,直奔墨家主宅。
……
墨家,书房。
墨怀仁的手指在微微发颤。
他从钱掌柜手中接过那两张印样,只看了一眼,呼吸便为之一滞。
狐女的眼波,勾魂夺魄。
书生的眉眼,情深似海。
墨怀仁自问经商多年,见过的名家画作不知凡几,可没有一幅,能给他带来如此强烈的冲击感。
他之前还想着,这次合作,算是看在儿子墨卿的面子上,给那个叫宋河的小孩一个机会,卖他个人情。
现在看来……
他错了。
错得离谱!
什么卖人情?分明是墨家攀上了高枝,占了天大的便宜!
一个十岁的孩子,不仅拥有鬼神莫测的画技,还懂什么叫“目标客户群体”。
这是何等妖孽?
这已经不是天才可以形容的了。
“备车!”
墨怀仁猛然抬头,“去官学!”
……
官学门前,青石板路被午后的阳光晒得发烫。
宋河与墨卿一前一后被管家从学堂里喊了出来,脸上都带着几分莫名。
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不远处,墨怀仁亲自站在车边,脸上挂着和煦到近乎热情的笑容。
“宋贤侄。”
墨怀仁一开口,称呼就变了。
这让一旁的墨卿都愣了一下,自家老爹今天是怎么了?吃错药了?
“墨伯父。”宋河不卑不亢,拱了拱手。
墨怀仁快步上前,从袖中珍而重之地取出那两张印样,展开在宋河面前,语气里的赞叹几乎要溢出来。
“贤侄,看!这便是用你的画稿印出来的成品!简直是……是神来之笔!我墨怀仁经营书坊半生,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绝伦的插图!”
他不吝溢美之词,把宋河的画工从线条到光影夸了个遍,仿佛那不是一幅简单的炭笔画,而是足以传世的瑰宝。
宋河看着印样,也颇为满意。
他没想到这个时代的工匠,仅凭他的几句提点,就能领悟“点刻法”,并且完成度如此之高。这确实省了他不少事。
喜欢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