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来说,许粟现在所做的工作已经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了。
虽然没有像红色人员那样做到触及灵魂的地步,但已经很深入了。
那么,为什么光头还没有什么反应呢?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些事。
他得到的消息里还显示许粟的201师在乖乖训练呢。
这也是上层统治者的一个命门,他们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关键消息的人。
地方上的事情需要先经过基层官吏的筛选,再由地方大员们裁剪一遍,然后才能递给上层人物的亲信手里,最后,一个经过数次删改、美化的故事版本才能到达统治者的面前。
这还是中央权威强大的时候,像是光头这个由自己的敌人、假惺惺的把兄弟、各个军阀、不同利益代言人等等牛鬼蛇神组成的国府,不过是一个敌对者联盟罢了。
光头对基层的控制力现在已经完全依靠暴力和特务了,他自己编的政治理念根本出不了重庆。
就是他自称的黄埔系,也不是那么忠诚。
汤恩伯、胡宗南、戴笠在抗战中曾经多次密会,最终达成了攻守同盟。
汤恩伯、胡宗南会在地方上给戴笠谋取利益, 戴笠则会把报告他们两人罪行的人都处理掉。
这不是说隐藏他们对人民犯下的罪行,国军杀百姓又不是什么罪行,大家都这么干。
这里说的,是隐藏了汤恩伯、胡宗南私自扩充部队的行为。
胡宗南还和戴笠结拜成了兄弟,两人感情好的要命。
就是因为光头丧失了对胡宗南部队中特务的掌控,胡宗南才能逐步发展成了西北王,他的部队一度达到了数十万。
胡宗南还在西北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税收机构、教育体系以及只听命于他的情报部门。
几乎把西北搞成了国中之国。
其他的,像是李白二人控制的广西,薛岳控制的长沙,龙云控制的云南。
真要说起来,在光头看来,对比起他们,许粟还是个乖宝宝。至少他的命令下达后,许粟还会真的执行。
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在战火中淬炼着,一个崭新的国家正在烈火中诞生。
这个国家由谁来领导,要由能掌控国家的人说了算。
显然,光头不是那个可以掌控国家的人。
抗战一开始,因为有大义名分在,权利还向重庆集中了一会。
结果光头根本掌握不住权力,他在排除异己,清理杂牌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用自己的嫡系把持了国府。
然后,他的嫡系也开始分化成一个个军阀。
他又要继续对付自己原先的手下了。
这也不是光头权术水平不高,你可以说光头军事水平不行,说光头政治水平不行,说光头经济水平不行,但是绝不能说光头权术水平不行。
他就靠这个上位呢。
只是统治一个国家始终是要有点子精神指引在里面的。
光靠权术,是凝聚不起来一个国家的。
可光头没有理想只有权术。
所以他现在四面受敌,不仅同样壮大的桂系和他在争抢权利,他自己的嫡系也在拆他的台。更不要说急速壮大的红色势力了。
这种情况下,光头对许粟的控制手段,只能是在201师里安插了大量的特务。
这不就来到许粟的主场了。
这些特务收了许粟的钱,天天给许粟说好话,光头自然也就发现不了问题了。
许粟离开滇缅战场后,他部队里的特务也换了一批。这些特务都是光头精心选拔出来的,专门用来监视许粟的。
按道理来说,没有那么好收买。不然胡宗南不至于和戴笠结拜成了兄弟才能控制住自己部队中的特务。
但是架不住许粟给的多呀。
他一个特务一个月就发三十块大洋,逢年过节还有粮油,虽然看着不多,但也要看和谁比。
现在是1943年。
河南还在大旱,已经死了300多万人,广东也已经开始显露旱情,仅潮汕地区就死了100多万。
其他地方也是洪灾、蝗灾不断。
这年头,在中国大地上,人命是以每天数万条的速度消失着。
能有口吃的已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更不要说,许粟还给特务们发大洋了。
当然了,还是有部分死硬分子的,始终忠于光头的。
这时候,许粟就会把他们派到那些战斗激烈的战场上去,把他们消耗掉。
这也是为了他们好,至少可以捞个烈士的名号。
随着许粟在201师的权威越来越重,他终于可以毫不避讳的提出自己的思想整顿计划了。
世界是物质的,人们从物质中总结出了精神。人民又强化了精神,加快了物质的开发速度。
按道理说,201师现在的武器装备,人员配置,完全可以和鬼子一个师团对抗了。
但是现实中,201师没办法和鬼子师团面对面对撞获胜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些鬼子们都被所谓的武士道精神给深深地洗脑了。这种洗脑的程度之深,让他们对于伤亡的承受能力变得异常强大。
许粟在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或许能够凭借一些策略和优势占到一些便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战斗进入到后期阶段时,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鬼子们对武士道精神的执着和对伤亡的高容忍度,他们会不断地发起猛烈的攻击,毫不退缩。而许粟的部队,尽管在初期可能表现出色,但在面对这样持续不断的压力时,很可能会逐渐陷入困境。
最终,许粟的部队会因为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而导致自己崩溃。
所以思想工作第一条,就是把士兵们心底的爱国热情勾出来。
注意,是把士兵们原先就有的爱国热情勾出来,不是教导士兵爱国。
要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导士兵,思想工作就做不好了。
思想教育不是给人家当教师爷,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来救世。
思想教育是将心比心。
爱国谁不知道,是个中国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中国是一个已经传承了五千年文明,我们创造出了璀璨的精神文明。
一个中国人,他可能不会背四书五经,乡下的农民也许背不出什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诗句。
但是他们却实实在在地知道爱国这个道理。
这些道理,伴随着数千年的口口相传,一点一滴地融进了中国人的思想中。
你在这个环境中成长、工作、娶妻、生子,你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自然而然就爱上了这个国家。
抗战初期,中国的政府力量还远远没有深入到基层,红色人员还没有开始深入基层。东北、华北,国军跑后,多少民间武装自发起来和鬼子战斗,死了多少人,现在已经没法统计清楚了。
这些民间抗日武装,不是出于党派,不是出于利益,甚至他们也没有什么理想。只是他们觉得国家不能就这么亡了,自己动员了自己,上了战场。
爱国是不需要理由的。
这种情况下,叛国才是不正常的,才需要不断为自己找理由欺骗自己。
在中国人民麻木的表情下,实际上埋藏着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明,只要把这股子情感勾引起来,动员了全体人民,抗战就胜利可期了。
许粟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培养好的文化干部派到了各个连里去,和新兵们一个个谈话,解决他们的顾虑。
实际上,许粟在开始宣传新兵故乡的地有人帮助他们耕地后,就发现了问题。
他犯了一个错误,把人直接分类处理了。
实际上人都是有各自的苦衷的,不是可以直接划分成几个类型,然后拿出一个笼统的方案就可以处理了。
许粟把自己队伍里参军的知识青年都集中起来,让他们加强培训了一个月,把他们派到了基层担任文化干部去了。
许粟只是给他们确定了一个大的原则,尽全力动员新兵。至于怎么做,许粟还需要依靠这些干部下去后收集上来的问题进行单独处理。
家里父母没有人供养的,要派人去照顾。
家里儿女无人抚养的,要派人看着。
许粟在师管区下了功夫,从禅达邮了一大批家书过来,缓解新兵的思乡之情,也向他们展示他们提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而且这些下到基层的文化干部,入伍前都是青年学生,爱国思想浓厚。又在许粟的部队里锻炼了这么久,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了。
他们在和新兵不断谈话的同时,还以身作则参加准时军事训练,给这些新兵好好做了一回榜样。
当然了,光是分散谈话只能解除新兵们的顾虑,抗战思想教育也要跟上。
思想教育的第二条,就是把士兵们地爱国激情具象化出来。
爱国不能光喊口号。因为口号太空虚了,根本没法调动人的感情。
国家是一个大家想象的产物,他是没有实体的,不能像一块美玉那样拿到手里。
当人们想起爱国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响起的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印象深刻的画面。
可能是自己遇到的一段生活场景,一个电影场景,一段戏曲,一篇文章,一首歌曲。
许粟想尽办法,给新兵们提供这种想象空间。
他先是下发了大批的抗战报纸。
在抗战中,不止是士兵们在前线奋战,抗战是全民族的事情,文艺左翼人士创造了大批的抗战诗歌。
当然了,这些出身农民的新兵是看不懂这些诗歌的,不要说他们了,老兵也看不懂这些东西。
但是不要紧,这不是有文化干部嘛。许粟派他们去,就是专门朗诵这些诗歌,解释诗歌的意思。
不要以为士兵出身农村,就不喜欢诗歌艺术这些高雅的东西了,只要是好东西,大家都是喜欢的。
而且,抗战时期的文艺作品创作权还是掌握在左翼的手里的,文艺作品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诗歌听多了,他们也能在脑子里构架一个中国的大致样子。
除了诗歌朗诵活动外,许粟还组织了抗战电影放映活动。
10月里,夜幕降临后,201师的营地里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每天晚上,一部部经典的抗战电影在大银幕上轮番放映。这些电影不仅有家喻户晓的《风云儿女》,还有充满激情与奋斗精神的《大路》等。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能够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通过放映这些抗战电影,他希望能够唤起官兵们对国家的爱意,让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抗战前线英雄们的无畏精神。
许粟组织的抗战电影放映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丰富了官兵们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官兵们的思想动员起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
许粟借鉴了后世的经验,将后世部队中常见的一种做法引入到自己的军队中。
他派遣了军乐队前往各个部队。这些军乐队成员们身背各种乐器,如鼓、号、锣等,他们的任务是在部队训练的时候,组织军歌竞赛。
当军乐队抵达各个部队时,士兵们都对这一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军乐队的成员们迅速展开工作,他们用激昂的旋律和嘹亮的歌声,点燃了士兵们的热情。
这些军歌不仅旋律动听,更重要的是,它们传达了军队的精神和价值观。士兵们在反复吟唱中,逐渐将这些歌曲铭记在心,它们成为了士兵们心中的一种力量和信念。
通过这种方式,许粟成功地让军歌在士兵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歌曲不仅在训练时给予士兵们鼓舞和激励,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种下了对军队的热爱和忠诚的种子。
许粟为了动员基层官兵,把自己手头所有资源都用上了。
至于有没有用,那只有看士兵自己的了,许粟已经没有什么办法了。
毕竟他也不能代替士兵激发爱国热情。
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套连招,在物资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还是十分有用的。
思想工作做了一个月,部队的面貌就有了很大的改观。
士兵们的训练热情大为增长,201师的战术水平已经恢复到了鄂西战役之前。
部队编制整齐,武器完善,士气高昂,又有众多老兵担任基层军官。
已经锻造成一支铁军了。
喜欢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