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师规定,每次战斗必须记录阵中日记,以便以后总结战斗经验。
不过虽然制度挺好,但201师的扫盲工作却跟不上许粟的设想。
能打仗的,往往是参军较早的老兵。他们的文化水平太低,写不了日记。
能写日记的,都是后来的学生兵。他们战斗经验太少,日记中又总结不出来什么东西。
许粟手中倒是有一批又能打又有文化的军官。
他们主要由跟着许粟万里转战的老兵中机灵的一些人、最开始在禅达招募的溃兵中的学生兵以及后来在昆明整编过的华侨和西南联大学生组成。
可是,这些人只要在战火中活下来的,都被紧急提拔成高级军官了。
他们中官最小的,也是连长了。
按照201师的兵力配备,他们的连长,到其他国军部队中少说是个营长。如果按火力兵器配备,则比国军普通团的团长还累。
这些军官是没时间写日记的,他们太忙了。
东溪河战斗胜利后,许粟看着前线交上来的由一线指挥官、文化教员甚至基层士兵写的阵中日记就头疼。
11月13日。
标注:阵中日记由三连4号地堡重机枪班班长赵山记录。
就在部队即将登上阵地之前,马大志连长突然把我叫到一旁,让我撰写连里的阵中日记。
我有些惊讶,因为我对写作并不是很擅长,而且我所在的重机枪班是从营里下放过来的,理论上来说并不属于三连,所以我觉得不应该由我来记录三连的日记。
然而,马大志连长却坚持认为我有足够的文化水平来完成这项任务,他说:“你别推脱,每天写一段就行,把咱们连在阵地上的日常情况记录下来,这对以后总结经验很重要。”
我心里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好再拒绝。
在上阵地之前,我紧跟着三连的步伐,一同聆听连里的文化教员进行动员。这可是 201 师的特色之一,他们总是会组织各种活动,让士兵们在紧张的战斗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些文化氛围。
回想起我在东北军的日子,那时候队伍里可很少有这样的活动。一切都听从长官的命令,长官说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根本不需要解释什么。而现在,这里的文化教员会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任务的重要性和意义,让我们对即将面对的战斗有更深刻的认识。
看着身边那些新兵们,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激动。文化教员的动员显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充满了斗志。
这倒是一件好事,到时候上了阵地还能轻松点。
领受任务后,我带着机枪班上了阵地。
我的任务是守卫4号地堡,主要武器是刚刚下发的民二四式重机枪。
我最初在奉天参军,那时候我们部队的旁边就是一座兵工厂。不过,那个时候我所见到的武器,可没有现在的部队中配发得那么勤快。通常情况下,如果武器损坏了,最多也只能在一两个星期内得到维修。
后来,我到了陕军,情况变得更糟糕了。我手中的武器,竟然只剩下一把膛线都已经被磨平的老套筒!这把枪的状况实在是太差了,能开火就算不错了,更别提什么精准度和威力了。
然而,当我加入 201 师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这里的武器不仅在下发时配件齐备,而且一旦武器出现故障,新的武器当天就能配发到位。
光看武器,我从中条山跑回来,加入这只部队是赌对了。
就是这只部队打的仗都太狠了。
我驻守的地堡已经被重炮炮弹炸开两回了,幸好,防御阵地修建的十分完善,我带着人及时跑出来了。
这次,班里来的几个新兵不知道能回来几个。
鬼子的进攻队形还是那样死板,他们的战术也依旧是步兵冲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
鬼子的步兵死命冲了一阵子后,鬼子的炮兵开始轰炸。
不过鬼子那点猫腻,他们一脱裤子,我就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从东北到陕西,小鬼子的那几招,我早就摸透了。炮声一响,我就带着机枪班顺着交通沟跑了。
鬼子步兵趁着机枪停火,火力网有空缺的时候,冲进了第一线的战壕里。
我赶忙把机枪推进备用阵地,亲自抓住机枪连续射击。
鬼子的步兵们趁着火力网中的短暂空隙,迅速地冲了上来。然而,他们的数量并不多,仅仅只有一小部分能够突破防线。
国军重机枪迅速恢复开火,将鬼子的第二梯队牢牢地拦在了原地。
而那些已经冲进战壕的鬼子步兵,则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他们在狭窄的战壕里四处乱窜,仿佛无头苍蝇一般。
就在这时,三连的预备队在号声中迅速杀到。他们手持手榴弹,毫不犹豫地将这些惊慌失措的鬼子步兵一一消灭。手榴弹的爆炸声响彻一线战壕,把已经发疯的鬼子步兵炸成了碎尸。
在三连预备队的猛烈攻击下,鬼子步兵们很快就被清理干净,战场上的局势也因此得到了暂时的稳定。
11月15日。
标注:阵中日记由三连文化教员周志远记录。
鬼子炮火不断加强,机枪班损失严重,原记录人赵山已经牺牲,日记转交三连文化教员周志远。
我虽然出生在重庆,但实际上并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的父母在城市里经营着一些小本生意,经过多年的辛勤打拼,也算是小有积蓄。这些资产不仅能够维持我们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还足够支持我接受良好的教育。
然而,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抗日热潮。我也深受这种氛围的影响,内心涌起了从军报国的念头。
可惜的是,当时的我年纪尚小。尽管我渴望能够奔赴前线,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但由于年龄的限制,我只能无奈地将这个愿望深埋在心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战的局势却愈发严峻起来,鬼子已经打到了四川门口。
抗战前途如何?国家前途如何?难道咱们真的要去当亡国奴了?
当时的重庆,街坊领居每天都忧心忡忡的。
家父家母听了抗日宣传之后,心情沉重,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他们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送我去参军。
我曾经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拥有一些文化知识。当我抵达昆明的集训处时,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的基础,所以直接进入了一所军校。然而,这所军校的生活却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在这里,每天的日子都被无尽的杂物所填满,根本没有机会上前线参与真正的战斗。
终于,在某一天,我下定决心逃离这个军校。趁着夜色,我偷偷地溜出了校园,踏上了未知的道路。
就在我漫无目的地游荡在街头时,突然间,我看到了一群身着整齐军装、军容严整的士兵。
我被他们的风采所吸引,追着他们,一直来到了他们的军营,那里正好在招兵。
我就这样成了201师的一员。
那时,我还不知道,我将经历怎样的地狱。
此时的东溪河,就是实实在在的地狱。
喜欢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