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粟的201师到达暖水街时,才得到第六战区传来的敌情通报。
半天就没了一个大队这种事情太恐怖了。
直接把日军吓住了。
他们心中暗自揣测,国军是否已经洞察到了他们的行动计划,特意设下了一个陷阱,就等着他们自投罗网呢?这个想法让他们心生恐惧,毕竟面对狡猾的敌人,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正面进攻的日军立刻停止了猛烈的攻势。原本如狂风暴雨般的攻击戛然而止,战场上瞬间变得异常安静。日军开始有条不紊地集结部队,显然是在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反击做准备。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日军紧张地等待着国军的反击,却始终未见任何动静。一天过去了,国军的阵地依旧静悄悄的,仿佛完全没有意识到日军的存在。
鬼子的情报系统紧急联系了重庆的内线,发现是201师干的后,一下子火气就起来了。
他们精心策划的这场战役,原本将攻占常德设定为首要目标,而歼灭 201 师则被列为次要目标。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尚未采取任何行动,201 师竟然突然现身,并毫不留情地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惊愕不已,完全打乱了他们的作战计划。面对这一情况,他们迅速与重庆方面取得联系,急切地想要探明 201 师的确切位置,以便重新评估局势并制定应对策略。
抗战期间,国府作为中国的代表,却三番五次想要投降。
作为一个买办政府,他们给英美当买办是当,给日本当难道不是当吗?
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后,重庆政府连续三次和日本媾和。
光头一度提出,可以不要已经丢失的地区,只要日本停止进攻,他就同意签署和平协议。
只是,日本人看不起光头,他们强烈要求,停战后的政府中要换掉光头。
这也不是日本人对光头纯粹的个人恶意,也是为了显示他们的主导地位。毕竟就连政府领导人都下台了,即使协议写着和平,那也是一纸投降协议。
这光头怎么可能同意。
他对双方调停的特使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威胁道:“没了我,不说底下要求抗战的爱国官兵要造反,就是红色武装你们都搞不定。”
“要知道国府是可能投降的,但是红色武装是绝不可能投降的。”
“你们还需要我和日本人联合起来,剿灭红色。”
最终,这些和谈都破裂了,抗日战争还是继续了下去。
但是,这些和谈不是没有影响的。
上面的领袖都天天想着投降,下面的官员怎么会坚持抗战呢?
不要说汉奸汪精卫的叛逃,就是说重庆政府里,叛徒也是处处可见。
美军刚刚组建的情报系统在中国调查日军间谍的时候,往往就会追查到重庆政府的高官头上,最终,这些调查只能不了了之。
所以,日军在重庆的消息渠道比许粟是灵敏不少的。
许粟现在除了中统的关系,基本把重庆其他派系都得罪了。
就是中统的关系,也是系统绑定的朋友关系和许粟源源不断送去的礼物才能维持的,不然就国府这个政治风气,许粟早就被放弃了。
当鬼子来打听许粟的位置的时候,大量关于许粟的情报很快就来到了横山勇手中。
很快,鬼子就知道了许粟所在的方位,暖水街。
为什么许粟要在暖水街设防呢?
这就要说到鬼子的主要进攻方式了。
他们这次的进攻方式不再是以往那种呆板的一线平推,而是采用了钳形攻势。
一路鬼子从长江边出发,连续打破国军设立在松滋河两岸的三条防线,一直打到暖水街附近。
他们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消耗阻击中的国军部队,另一方面,为进攻常德的部队开辟后方,掩护日军的后勤线。
只要他们能把暖水街以东的地区都拿下来,国军就算想要骚扰鬼子在洞庭湖上的后勤线都没有办法。
距离太远了。
那为什么要把攻击截止地点定在暖水街?
因为这里是湖南平原和四川山地之间的交界点。
国军的作战策略就是用杂牌部队节节抵抗,主力部队侧翼出击。
杂牌部队抵抗的依托就是松滋河两岸的防线,主力部队出击前,就隐藏在暖水街西面的山地中。
鬼子打到这里,就意味着他们成功地将国军主力围困在山里,让其陷入绝境。因为山里的出路非常有限,而这些道路对于国军来说,反击最为便利的便是暖水街中的道路。
暖水街中的道路地势较为平坦,视野开阔,有利于国军展开反击作战。一旦国军能够守住这条道路,就等于守住了第六战区的反击通道,为后续的战略部署和反击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如果鬼子成功地拿下了暖水街,那么他们就能够彻底切断国军的道路,让国军在山里无处可逃。这样一来,鬼子就可以从容地歼灭第六战区的国军部队,给国军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暖水街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许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拼尽全力也要守住这里,绝不能让鬼子得逞。
11月4日,鬼子重新发起攻击。
11月4日,松滋河东岸的国军防线被鬼子突破。
11月5日,松滋河的国军防线被鬼子突破。
11月6日,松滋河西岸的国军防线被鬼子突破。
11月6日下午,鬼子就打到了暖水街,和许粟的201师接上了火。
平心而论,我们确实不能对第六战区的国军部队过于苛责。
毕竟,就在短短几个月前的鄂西战役中,他们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那场惨烈的战斗给这些部队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要知道,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而补充兵员和武器并非易事。与许粟所率领的部队不同,普通部队并没有那样迅速补充的能力和条件。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第六战区的国军部队已经尽力而为了。
许粟是个极其特殊的个例。
就现实条件而言,他的201师几乎是国府在全力运转的条件下的理想产物。
部队的新兵没有在师管区的征集中拖延,他们的训练物资也没有被各级贪官扣押。
新兵来201师的路上,没有被各个眼红的国军部队直接抢了。
新兵来了许粟手下,他还能按时领到粮饷,更有尽心尽力的师部长官给他们提供训练计划。
他们的武器也没有被长官倒卖,上了战场,还有充足的弹药供应。
甚至,他们还能体验到许粟推行的简化版的思想工作。
201师的战斗能力强,是把带着系统的许粟榨干才换来的。
然而,与 201 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国军部队的状况却令人堪忧。
这些部队不仅兵员和装备严重短缺,而且指挥系统也存在诸多问题。
尽管面临如此艰难的局面,国军的基层爱国官兵们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继续在战斗的第一线奋勇拼搏。
105师的官兵伏击了急速推进的日军汽艇,当场打死11个鬼子,缴获了一张五十万分之一的日军军用地图,地图上标记了日军全套的作战计划。
地图很快就交到了国军第六战区的指挥部,帮助国军长官确定了战役决心。
丢失了南县的第98师连续撤退,已经撤过了松滋河,98师的一个连决定不再撤退。他们在张家厂停了下来,坚守不退,把佐佐木支队一个联队的兵力挡在了前面。
他们整整坚守了四天,随后再也没有音讯了。
暂编第6师和鬼子彻夜激战,前线部队的一个营伤亡惨重,五百多人只剩下六十多人了。
在局部战场上,国军基层官兵打得很英勇。但是国军长官都跑了,指挥失灵,根本没有构建起全线联动的攻势,国军官兵的生命的损失没有挡住鬼子的攻势。
然后,鬼子就撞到了201师的防线上。
鬼子虽然通过各种手段得知了许粟的具体位置,但他们却无法直接掌控自己部队的基层行动。
在鬼子军队中,底层士兵往往有着强烈的下克上倾向,他们对于上级的命令并不一定会听从。
尤其是那些一路打过来的鬼子先锋小队,他们自恃作战经验丰富,对于上级的警告更是不屑一顾。
在他们眼中,所谓的支那军队不过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根本无需太过在意。
然而,正是这种轻敌的态度,让这些鬼子先锋小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他们如往常一样轻视对手,毫无防备地冲入许粟的警戒阵地时,迎接他们的却是猛烈的火力打击和顽强的抵抗。
原本自信满满的鬼子们瞬间被打蒙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些被他们视为蝼蚁的支那军队竟然如此勇猛善战。在突如其来的攻击面前,鬼子们乱作一团,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嚣张气焰。
许粟在知道自己的任务后,立刻开始了布防。
他先是坐着吉普车,亲自把暖水街周围的地形侦察了一番。
在作战中,只要情况允许,最高长官必须亲自视察自己部队的作战地域的地形。
不能闭着眼睛指挥,在地图上划线调动部队,那样想当然的指挥会把部队带到沟里去。
通过亲自视察和侦察参谋的情报汇总,许粟确定了暖水街的守卫要点。
他开始安排部队驻防。
师部、补充团和炮团驻守在暖水街,作为防御中枢。
二团驻守在暖水街前面的火连坡,作为一线防御兵力。
三团隐蔽在暖水街东北方向的金家山,准备在适当时机发起反击。
一团在火连坡后面的东溪河驻守,作为第二条防线。
确定防御位置后,201师的各个部门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作战科立刻开始制作地形沙盘,标记好作战地图,为许粟作战提供支持。
201师全师的作战部队都在运动,阵地工事的修筑、弹药的补充,作战分界线的划分,作战道路的修筑……,这些作战指令都需要作战科起草下达。
这么多工作,要是以前,只能光靠许粟、林译以及几个参谋,鄂西战役的时候,几乎快把他们熬成人干了。
到了现在,经过不断补充,201师的参谋已经达到数百人了,许粟终于可以只管大方向的工作了,他的精力可以集中在作战指挥上了。
201 师的通讯科此时正处于一片繁忙之中,通讯兵们犹如忙碌的蜜蜂一般,扛着那厚厚的、犹如长蛇般的电话线,在 201 师的各个部队之间来回穿梭。
他们脚步匆匆,不敢有丝毫耽搁,因为每一刻的延误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地通讯系统的构建。
许粟所在的师部里,原本空旷的房间现在已经被数十部电话所占据。这些电话就像是人体的神经系统一样,将全师的各个作战单元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每一部电话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节点,它们传递着各种指令、情报和消息,确保着整个部队的协调与配合。
管理科的工作也变得异常繁忙起来,因为防御作战对于各种物资的需求量极大,无论是弹药、粮食、药品还是铁锹等工具,都需要充足的供应。
这些物资对于战斗的胜利至关重要,管理科必须确保它们能够及时、准确地到达前线。
此外,管理科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将作战地域的百姓安全地转移出去。
考虑到接下来的战斗可能会异常激烈,百姓们如果继续留在原地,恐怕会遭受巨大的灾难。因此,管理科需要迅速组织并实施撤离计划,确保百姓们能够远离战火,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难。
现在201师的后方道路上,每个路口都有士兵站岗,他们不断为百姓发放着许粟制定的标准逃难物资。
一份可以支撑一家人一周的口粮,三套被子。
这些东西对许粟来说不算什么,201师打起仗来,银子像决堤的河水一般,普通百姓就算干上十年,也供给不上许粟一个班一分钟打出去的弹药。
但是,许粟发放的这些微薄的物资却支撑着百姓们离开了这块将要变成地狱的地方。
这里没有变成南京那样的结局。
等接到前沿接敌的报告后,许粟向全军发出命令。
“201师军旗在此。”
“一步也不许后退。”
喜欢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