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部队可以执行什么样的战法,取决于他的组织架构。
他可以建立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又取决于他的政治属性。
很多人天真地认为,一旦掌控了部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将现代的各种先进战法直接套用上去,仿佛这些战法就像是万能的公式一样,可以适用于任何情况。然而,这种想法实在是过于简单和片面了。
暂且先不去考虑基层官兵们的饮食、装备以及文化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单就其中一个问题而言,就已经让人感到束手无策了,那便是:下面的人为何要听从你的指挥呢?
即便你能够想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绝妙创意,但手底下的人又凭什么非得去将其付诸实践呢?
要是说,给点东西就可以让人去干活,理由仅仅是因为你身上有个什么师长,军长之类的名头,对大局有好处的话。
那公司老板也可以说自己是董事长,给你一天加10块钱工资,你现在开始007工作吧,这也是对公司大局有好处的。
你会不会去干呢?
工作只需要牺牲一下员工的健康,战争可是要投入人命的。
国军底层官兵们的确是深爱着自己的国家,他们拥有着无比坚定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感并非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表面上,而是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毫不畏惧死亡,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付出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像是被爱国激情所操控的机器人一样,无时无刻都被这种情感所驱使。事实上,他们同样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他们在面对各种情况和选择时,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来做出决定。
这也是为什么,许粟目前在他所率领的部队里还没有推行三三制。
他的这支军队,并没有经历过红色政委的改造。部队本质上仍然是一支兵为将有的军阀部队。
如果此时强行推行三三制,让士兵们在没有军官直接监视的情况下作战,那么很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士兵们会因为缺乏足够的约束和监督,而迅速逃离战场。毕竟,对于这些士兵来说,他们更关心的可能是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是什么战术的执行。
光头在战场上不断地微操也是因为部队的政治属性。
作为一支军阀部队,国军如今已经四分五裂,成了一盘散沙。各个派系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让。
在这分裂的局面中,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分化。中央政府虽然名义上掌控着军队,但实际上地方势力却各自割据一方。
而在中央内部,又进一步分化出了嫡系和杂牌。
嫡系部队通常是由蒋介石直接掌控的精锐力量,被视为国军的核心力量。杂牌部队则是由其他军阀或地方势力所组成的军队,他们在国军体系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嫡系部队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出黄埔系和收编系。
黄埔系是指那些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军官所领导的部队,他们被认为是光头的亲信,在国军内部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而收编系则是指那些通过收编其他军队而形成的部队,他们与蒋介石的关系相对较远,在国军内部的地位也较为尴尬。
最后,在黄埔系中,还可以看到西北、西南、土木等不同的派系。这些派系之间虽然都属于黄埔系,但由于地域、出身等因素的影响,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竞争。
要是作为最高长官的光头不干预军事指挥,光是基层各个部队之间的内耗,就能把整场战事拖垮。
那要是委托一个人来指挥,不让光头直接指挥行不行呢?
也不行,要是其他人可以控制好几支不同派系的部队一起行动,那他的权利就会威胁到光头,那光头怎么当委员长呢?
现在发布让部队撤退,去割稻子的命令,其实不是针对许粟的,而是针对第六战区代长官孙连仲的。
按照战前会议制定的作战计划,第六战区的部队江防军、第10集团军、第29集团军沿着长江由东向西依次排开。
鬼子从防线最西头开始进攻后,第29集团军牢牢坚守阵地,把鬼子的进攻部队拖住了。
在29集团军的后方,许粟率领201师已经基本打垮了绕后偷袭的鬼子针谷支队。
此时,孙连仲察觉到了战机。
他立刻调动江防军的第86军和第18军东进,希望可以包抄进攻第29集团军的鬼子主力的后路。
如果动作迅速的话,国军应该可以包围歼灭鬼子主力一部。
然而,部队一动,光头就开始表达不满了。
第18军是中央军,为什么听到一个出身西北军的军人的命令呢?那他们以后还会听自己的命令吗?
而且,第18军是守卫重庆门户,石牌要塞的主力部队,他们要是走了,谁来守护重庆呢?
在抗战中,因为国军的进攻能力不足,只能通过坚守的方式消耗日军实力。
由此,国军发展出来了两种战法。
一种战术是由李宗仁所开创的,其核心思路为,先派遣那些装备相对较差、实力稍逊一筹的杂牌部队,去坚守前线那些地势险要、防御坚固的阵地。与此同时,再调遣一支实力强大的部队,从敌人的侧翼或后方进行包抄。
通过前后夹击,不仅能够有效地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还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使其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标志性战役就是台儿庄战役,以孙连仲的部队守卫台儿庄消耗鬼子主力,再以汤恩伯的部队包抄敌后,歼灭鬼子主力。
另一种战术是由薛岳所开发的,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巧妙地运用杂牌部队。它们被部署在层层防线之中,与敌人展开激烈的阻击战斗,不断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当敌人的力量被削弱到一定程度时,主力部队便会依托坚固的城池,发动强力反击。再派出生力军,从敌人的后方进行包抄。这样一来,敌人就会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难以逃脱被歼灭的命运。
标志性战役就是长沙会战。
这两种战术迅速被推广向全国各个战区,现在孙连仲使用的就是李宗仁所开创的战术。
但是,这两种战术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有生力军来救援被围困的坚守部队。
现在,许粟的201师被调到安乡去割稻子了。
第86军和第18军根本没有到达前线,直接就被光头调回石牌去了。
唯一一支按照事先部署发起反击的部队,是第29集团军自己的预备队第73军。
这也是许粟没有办法联系到第73军的原因。
他们一出击,就发现左右的友军都没有跟上来,直接陷入鬼子的三面包围之中。
全军死了四分之三才跑出来,现在建制已经完全乱了。
幸好,许粟没有完全执行光头的命令。他把补充团和师直属部队派到安乡去割稻子去了。
其实哪里有什么稻子可以割,这个命令其实是平毁田地的代名词。
补充团也没有什么办法在短期内毁了这么多田地,只能扔了几颗手榴弹草草了事,随后掩护着战区派来的运粮队退往津市了。
许粟把自己的三个作战团派往各个方向掩护友军撤退。
一直打到5月8日晚,第29集团军丢掉了全部江防阵地,还活着的人退到了津市一带。开始重新集结。
喜欢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