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雍将符篆藏在衣袍内,继续他的任务。
经过一夜的奔波,简雍来到一座小镇的驿站,凭借李肃的手令,迅速发出一份信件。
完成在袁氏府邸的任务后,他立刻返回虎牢关。
在关内,董卓正在犹豫是否迁都长安。
他认为长安地势有利,可作为西凉军的后路,并可以威压关东联军,掌握汉室正统。
这样一来可以暂避锋芒,同时掌控关中,坐观天下乱斗,让西凉军得以休养生息。
但他也担忧关外的十九路大军。
董卓叹气。
李儒回应:“岳丈请放心。”
此时只有两人之际,李儒称呼董卓为岳丈。
他说:“我已经有妙计可以让关东诸侯之间产生猜忌,自相离去。”
董卓听闻后非常高兴,要求李儒详细道来。
李儒表示以传国玉玺为诱饵,如此这般谋划下去... ...
关外,关东联军持续攻打虎牢关。
这座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在诸侯联军的猛烈攻击下岌岌可危。
天色渐晚,晚霞笼罩大地,联军营寨里炊烟袅袅升起。
在袁绍的大帐内,曹操与袁绍相对而坐。
曹操告诉袁绍,各路诸侯的军队死伤惨重,士气低落,如果再不采取行动,高涨的士气就会瞬间崩溃。
袁绍表示他正打算催促刘备攻城,提及刘备麾下的三千大雪龙骑和华雄、胡轸的六千西凉铁骑,因为没有第一时间招揽华雄、胡轸而感到后悔。
曹操对此提醒,攻城应该慎重行事,自古未有骑兵攻城的先例。
袁绍听后表示让九千人下马步战攻城。
曹操听后默然无语。
此时帐外士兵高喊“报”
,进入帐内禀报说虎牢关上今日迟迟不见炊烟升起。
曹操与袁绍面面相觑。
片刻沉寂后,曹操首先反应过来,冲出大帐,登上高台远望。
前方虎牢关上,静悄悄的,不见西凉兵的身影。
曹操怀疑是否有什么诡计。
袁绍登上高台后也看到了同样的情景。
曹操判断这是董卓军队撤兵的迹象,随即决定连夜攻打虎牢关,破除关门追击董卓。
他迅速返回营寨,率领所有兵马和攻城器械,对无人驻守的虎牢关发动猛烈进攻。
与此同时,在刘备的营地里,刘备正在眯眼小憩。
忽然听到帐外的动静后惊醒,眼前出现了熟悉的身影——老祖。
刘备震惊之余,发现自己在现实中而非梦境之中。
老祖刘胜告诉他不用惊慌,只需听从吩咐。
他直接告诉刘备董卓的人马已经撤离虎牢关,曹操很快便会攻破虎牢关并追击董卓。
此时刘备的任务是追赶西凉逃兵,打探粮队的位置。
刘胜策略安排
刘备等人已悉听耳闻。
首要任务,夺取敌之粮草,后续行动自有刘胜部署。
其次,派遣赵云率军深入洛阳,接应耿平,并留意耿平的兄长简雍。
同时,需重视拉拢城中名士蔡邕,其影响力对日后掌控冀州至关重要。
若董卓欲带走蔡邕,需由子龙拦截。
第三,董卓仓促撤离,可能遗落传国玉玺于洛阳城中。
刘胜命令华雄利用对洛阳地理的了解,深入宫中各类枯井进行搜寻。
第四,利用胡轸在西凉军中的威望,收纳投降的西凉兵,壮大实力。
具体执行细节,简雍继续潜伏在李肃身边获取情报,耿平与赵云配合搜寻书籍并留住蔡邕,华雄负责寻找玉玺,刘关张则负责袭击粮队,胡轸负责接纳投降的西凉兵马。
正当刘备消化这些策略时,刘胜的身影逐渐淡薄并消失。
此时,张飞冲进帐篷,告知虎牢关已破,董贼兵马去向不明。
关羽、赵云、华雄、胡轸四位将领齐聚。
刘备召集众将,颁布号令。
他目光转向赵云:“子龙,你率领一千大雪龙骑,迅速赶往洛阳。
进城后,寻找耿平,与其紧密合作,务必确保蔡邕安全。”
赵云领命离去。
刘备继续吩咐:“华雄,你带领三千西凉铁骑,杀入洛阳宫中。
务必仔细搜查每一个角落,尤其是枯井,寻找玉玺。
找到后,立即与赵云汇合。”
华雄也领命出发。
刘备转向胡轸:“胡轸,你的任务是带领西凉铁骑,沿途招募失散的西凉士兵,无论多少,一律接纳。”
帐内,张飞焦急。
刘备拿起双股剑:“我带领剩余的雪龙骑,追击西凉军的运粮兵马。
夺其粮草。”
关、张二人蓄势待发。
三兄弟翻身上马,率军冲出营寨,越过虎牢关,直向洛阳追击。
虎牢关背后,曹操与孙坚汇合。
他们决定趁胜追击董卓,诛杀贼首,救回天子,重振汉室。
孟德催促追击,决心攻入洛阳城中,解救百官公卿。
两人分道扬镳。
不久后,关外的袁绍与袁术兄弟联军赶到。
二人尽管曾有矛盾,此刻却心照不宣,一同进军洛阳。
联军声势浩大,向洛阳进发。
此时的洛阳已成火海,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即便距离百里之遥,也能看到天空被浓烟和火光染红。
在洛阳东门,城门已被烧毁,城门楼崩塌,尘土飞扬。
洛阳这座东汉帝都,已被西凉军所焚。
这把火不仅烧毁了洛阳城,也烧毁了关东联盟的兵马。
城内,耿平带着一百部曲急匆匆赶往一座府邸。
府邸外的长街上,两侧的民房已燃起熊熊大火。
在蔡府门口,西凉军大将张济不断催促蔡府的人撤离。
尽管他派了多位士兵进去催促蔡邕,但士兵们久久未归。
张济忍无可忍,决定亲自冲进府邸。
他在火光浓烟中搜寻蔡邕的身影,但无论他如何寻找,都未能找到蔡邕及府上的下人。
张济心中升起不祥的预感。
他需将蔡邕安全带到城外长安,向相国交代。
但现在下人消失无踪,他该如何交差?
张济立即命令搜查董卓的府邸,全力寻找蔡邕。
随着西凉兵在燃烧的府邸中彻底搜索,却不见蔡邕的身影。
张济焦躁不安,决定制造假象,找一与蔡邕身形相近的百姓,冒充蔡邕烧死以 ** 相国。
另一边,蔡邕在小厮的协助下趁乱逃出府邸,与接应的耿平汇合。
他们关心府上的藏书是否安全,耿平告知所有书籍已安全转移至城东民居下的地窖中。
由于耿平预先多挖了几个地窖,足以应对蔡府丰富的藏书。
他保证洛阳的大火无法波及地窖。
得知消息后,蔡邕终于放下心来。
然而,董仲颖派了兵马在府邸前门接应蔡邕,若发现他不在府上必定会展开搜索。
蔡邕提议耿平趁此机会离开洛阳,但耿平表示目前洛阳城外全是西凉军的兵马,暂时无法离开。
因此,他建议蔡邕暂避于地窖中,躲避火势。
此时城中百姓有的烧死,有的逃亡。
洛阳城现状,唯西凉军在城中横行霸道,搜刮民财,无他人敢违。
蔡邕对此不禁感慨,光武帝创立的辉煌朝廷如今已毁于一旦。
他表示认同耿平的看法,当下只得避难于一间民居地窖之中。
但令蔡邕不解的是,为何耿平打算离开此地再度冒险。
耿平解释说他的目标是在袁隗府邸。
聪明的蔡邕立即明白了他的意图。
他们打算 ** 袁太傅的藏书。
但此行危险重重,因为他们可能遇到西凉军的盘问。
对此,蔡邕提出了一条密道的信息,他曾因袁太傅邀请而进入过府邸,得知府邸地下有一条通往城东的密道。
听到这个消息后,耿平心生希望。
然而他向蔡邕请教密道的位置时,蔡邕表示他也要参与行动。
尽管耿平希望他留在地窖里保证安全,但蔡邕决心一同前往冒险。
他决心与耿平一同努力寻找珍贵的书籍来保护和传承先皇的历史文化遗迹,哪怕冒着战乱风险也决不退缩。
下蔡邕性情固执,一旦决定之事,难以更改。
他向耿平表示,若让他独自在地窖中避难,他便满意。
而后,耿平考虑兄长简雍的嘱托,即夺取袁氏府邸的藏书。
见到蔡邕的坚决态度,并考虑到密道运输可能较为安全,耿平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蔡邕对袁氏府邸的丰富藏书曾有深刻印象,虽然袁隗已死,府邸被抄,但书籍仍散落在地,未被损坏。
他带领耿平前往袁家府邸,一路上晚霞与洛阳火光交织,景象奇异。
在中山郡靖王陵墓下,棺中小世界中的刘胜,通过眼前的光幕观察着他们。
尽管蔡邕略显狼狈,但仍难掩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
刘胜不希望他遭遇不测,他采用从空中俯瞰的视野观察他们,跟踪蔡邕与耿平寻找袁家府邸密道的入口。
刘胜感叹袁家对局势的误判,他们虽然设计了多处秘密通道,但在董卓的崛起中并无太大作用。
袁隗未能准确估计董卓的实力与手腕。
董卓的成功背后,袁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其进京还是之后的废立天子策略。
袁氏门生反噬主人,引发刘胜的感叹:“有些狼,养不熟。”
董卓的突然袭击使袁隗措手不及。
蔡邕凭借对袁府的了解,指引耿平打开了秘密地道。
一行人从地道中逃出,却发现袁府已陷入火海。
他们急忙赶往藏书阁,却发现火势已经无法控制。
蔡邕指挥众人抢救书籍,强调先搬走孤本。
然而,竹简搬运困难,时间紧迫,他们根本无法搬完所有书籍。
耿平深陷困境,面临难题:搬运袁氏藏书任务只完成一半,面临主公交付的任务难以完成,深感愧疚与焦虑。
眼前的藏书阁化为火海,让他悲怆不已。
此时蔡邕出面安慰他,并表示自己有能力背诵誊抄书籍。
耿平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
然后他向蔡邕透露主公的名字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
两人展开了一段关于刘备的对话。
随后耿平提议通过密道将抢救出来的书简运回城东民居地窖,等待西凉兵离开洛阳后再做打算。
蔡邕同意了这个建议,两人开始与众人一起收拾竹简准备撤离。
喜欢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