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已近初夏,日头一天比一天毒。坡地上的薯秧,经过春雨的滋润和人们的精心照料,已然铺开厚厚一层绿毯,长势喜人。这是流民屯第一个像样的庄稼,是全屯人眼巴巴盼着的秋收希望。然而,这希望的绿色,也引来了不速之客。
先是巡防的乡勇在薯田边缘发现了野猪拱过的痕迹,接着又有鸟雀啄食嫩叶的困扰。更让人心头一紧的是,孙小眼在巡查时,于屯子外围发现了几个陌生的脚印,不像是山里野兽,倒像是人迹,鬼鬼祟祟地绕着屯子转悠,似乎在窥探什么。
“护青!”王老栓磕着烟袋锅,语气斩钉截铁,“这时候节,眼珠子都得给我瞪圆了!不能让畜生糟蹋了,更不能让宵小之辈惦记上!”
于是,“护青”成了屯子里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巡防队加大了巡逻的密度和范围,尤其是在夜间,火把的光亮在山梁和田埂间闪烁不定。赵铁柱带着人设置了一些简易的陷阱和响铃,防备野兽和预警生人。妇孺老人们则自发组织起来,白天轮流到田边地头值守,挥舞着绑了布条的竹竿,吆喝着驱赶鸟雀。就连学堂的孩子们,下课后的任务也多了一项:捡拾田间的碎石,加固田埂。
丫丫跟着妇孺们一起下田护青。她个子小,眼神却尖,总能发现那些藏在叶片下的害虫,或是被风吹歪的秧苗。她小心地将虫子捏掉,将秧苗扶正,动作轻柔得像对待珍宝。休息时,她坐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这片浸润着汗水和希望的绿色,忽然对身旁的吴秀才说:“先生,这薯田就像咱们屯子,得大家一齐守着,才能长得好。”
吴秀才闻言,微微一怔,随即抚须点头,感慨道:“丫丫此言,甚合圣贤‘守望相助’之理。护青,护的不仅是粮,更是人心,是家园。”他回到学堂,便将“护青”之事编入课业,让孩子们画下护青的场景,写下护青的感受,将这份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和对家园的责任感,深深植入幼小的心灵。
张五和李窑工也没闲着。张五带着徒弟,利用有限的铁料,赶制了一批铁尖的扎枪头,装在硬木杆上,分发给了巡防队,增强了威慑力。李窑工则琢磨着烧制一种中空的陶哨,声音尖利传得远,作为传递信号的工具,比人喊省力得多。
就连与私矿那边的交易,也暂时放缓了节奏。林川派人传话,言明屯内正值农忙护青,交易暂缓,并特意送去了少许新收的时令野菜以示歉意。疤脸头领那边倒也理解,毕竟他们也要靠流民屯的粮食过活,只是回话催促秋后务必加大交易量。
在这场全民护青的行动中,流民屯展现出了空前的凝聚力。往日里或许还有些许摩擦闲话,但在共同的庄稼面前,大家都拧成了一股绳。一种更深层次的归属感和共同利益意识,在日复一日的巡逻、守望和劳作中悄然巩固。
夜晚,林川站在哨塔上,望着月光下静谧的薯田,耳边传来巡防队员规律的脚步声和偶尔的低声交谈。他心中渐渐清明。第一阶段,求生存、扎根基,眼看着这片绿色,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但“护青”二字,也预示着新的挑战。当你的劳动有了值得守护的成果时,必然会引起贪婪的觊觎。未来的路,将从单纯的“求生”,转向更复杂的“御侮”与“发展”。
薯秧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第一阶段的故事,在这片象征希望与挑战的绿色中,缓缓落下了帷幕。而更广阔的画卷,即将随着夏日的热风,徐徐展开。根基已稳,新芽正茁,是时候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山外,迎接那不可避免的风雨了。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