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日头短,刚过申时天色就昏沉下来。流民屯的祠堂兼学堂里却比往日更热闹些。中间的空地上支起一口大锅,锅里翻滚着乳白色的粘稠浆液,散发出一股独特的涩味。李窑工和几个学徒正满头大汗地用木棍奋力搅拌,张五则在一旁指指点点,争论着火候。
这是尝试制作红薯粉条的紧要关头。林川根据模糊的记忆,提出了用红薯沉淀淀粉再漏制成粉条的设想。想法简单,操作却难关重重。淀粉沉淀不易,漏粉的孔洞大小、沸水翻滚的力度都极难掌握,前几次尝试出的不是糊糊就是断节。这次,李窑工改进了滤网的细密程度,张五则严格控制着灶火,眼看锅中的浆液渐渐变得透亮,有了一丝成功的迹象。
丫丫拿着账本和炭笔,紧张地记录着每一次添加的水量和柴火消耗。她不再是单纯记账,林川要求她开始尝试分析成本与成效。失败的次数、耗费的物料,都成了她笔下沉重的数字。但当看到第一缕勉强成型的、半透明的粉丝从漏勺中滑入沸水,又被小心捞出挂在竹竿上时,她眼中闪出的光芒,比锅灶里的火还亮。这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智慧的结晶,是向贫瘠土地索取更多生存资源的可能。
王老栓背着手在一旁看了半晌,突然开口道:“俺看这粉浆沉底后,上头那层清水,泼了怪可惜。能不能……喂猪?” 他家里今年用薯藤和野菜养了两头猪崽,是屯里的大事。众人一愣,随即恍然。对啊,这废水或许还有用处!一种物尽其用的思维,开始在细节处萌发。
这时,外出巡哨的石锤带着一身寒气快步进来,对林川低语了几句。林川眉头微蹙,示意大家继续,自己跟着石锤走到外面。
“东面二十里外的岔路口,发现了新的马蹄印,不止一匹马,脚印很深,像是驮着重物。”石锤语速很快,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凝重,“不是咱们的人,也不是寻常客商的路子。看方向,像是从北边山里头出来的。”
北边深山,正是孙小眼之前发现可疑矿坑的方向。林川心头一紧。是敌是友?是路过还是有所图?他立刻吩咐石锤:“加派东面暗哨,不要打草惊蛇,只远远盯着,看清他们有多少人,去向哪里。另外,让孙小眼带两个人,沿着脚印反向摸回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他们的来路。”
石锤领命而去。林川站在暮色中,望着东面层叠的山峦。粉条成功的喜悦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冲淡了。这世道,容不得半点松懈。一点微小的进展,可能招来窥伺;一丝安稳的气息,可能引来豺狼。
回到祠堂,粉条的试制已近尾声。虽然成品依旧粗糙易断,但总算有了个雏形。李窑工和张五虽然还在互相挑刺,但眼神中都带着掩不住的兴奋。这小小的成功,像寒夜里划亮的一根火柴,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一小片天地,温暖了人心。
吴秀才拿着刚记录的粉条制作流程,感慨道:“《天工开物》或有载,然不及亲手为之,方知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之艰难。格物致知,诚不我欺。” 他开始主动将制作过程用更简洁易懂的文字记录下来,准备纳入屯子的“技艺册”中。知识,终于从书本落到了泥土里。
夜里,林川召集核心几人通报了东面的发现。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兵来将挡!”赵铁柱握着刀柄。
“先摸清底细再说。”孙小眼更冷静。
王老栓磕了磕烟袋锅:“咱们这粉条要是真成了,可是能换好东西的……就怕被人惦记上啊。”
林川沉声道:“不管来的是什么,咱们自己的篱笆先要扎牢。从明日起,所有外出劳作的小队必须配备武器,由巡防队护送。粉条的事,暂时不要对外声张。咱们得习惯在光亮底下,也时刻提防着暗处的影子。”
会议散去,林川独自走到存放红薯的地窖口。窖里传来的安稳气息让他稍稍定心。他想起白天丫丫看着粉条成型时的眼神,那是对未来的期盼。这期盼,如此脆弱,需要最坚实的力量去守护。他攥紧了拳,指甲陷进掌心。微光已然亮起,他绝不允许任何风雨将其吹灭。前方的路依旧迷雾重重,但每扎深一寸根,每点亮一星火,走下去的勇气便多了一分。
(第三十二章 完)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