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来,坡地上的薯叶开始泛黄,预示着第二季红薯的收获时节即将来临。这一次,人们心中少了最初的狂喜,多了几分笃定的期盼。收获,不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汗水与规划应得的回报。
林川的目光,却已越过即将到手的丰收,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他深知,若不能解决粮食的长期储存和深加工问题,再高的产量也可能毁于一夕之间,或者只能停留在饱腹的初级阶段。
第一季红薯的储存,虽依靠新窖得以保全,但损耗依然存在,且方式单一。林川开始推动食物的“多样化”保存试验。他指导妇人们将更多红薯切片、切条,利用秋日晴好天气大量晒制薯干;尝试将红薯蒸熟捣泥,混合少量杂粮面粉,烙成易于保存的干饼;甚至模仿记忆中粉丝的做法,尝试将红薯淀粉分离出来,虽然初次尝试出来的“粉条”粗细不均、易断裂,却打开了食品深加工的思路。这些尝试,意味着从“储存粮食”向“加工食品”的跨越,是抗风险能力和生活品质提升的关键一步。
人口的稳步增长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维度。单纯的“乡老议事会”和几名“管事”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开始显得力不从心。林川意识到,需要将管理职能进一步细分和制度化。
他主导进行了一次“人口田亩普查”,虽然手段简陋,但首次较清晰地掌握了辖区内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劳动力状况以及土地垦殖面积。基于这些数据,他对管理架构进行了细化:设立了专司户籍、土地登记的“册房”,负责物资收支、“薯金”核算的“账房”,主管治安巡逻、壮丁训练的“巡防队”,以及协调农事、工匠的“工勤所”。各机构负责人由议事会推举,定期向议事会汇报,重大决策仍需共议。这套雏形中的“行政体系”,虽然粗糙,却使管理从“因人设事”向“因事设岗”迈出了一步,运作效率显着提升。
张溥的联络愈加频繁,送来的不再是单一的书籍,而开始包含一些抄录的朝廷邸报片段和北方战局的简要分析。林川从中读到的是关外战事的胶着、朝廷党争的激烈以及中原腹地饥荒的蔓延。这些信息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脚下的这片世外桃源是何等脆弱,又是何等的异类。
张溥在信中隐晦地提及,复社中有部分有识之士,对林川此处“小治”颇感兴趣,称之为“乱世微光”,甚至有人提议可否将某些经验择其善者,推广于他处。但同时,他也严肃警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间情形,恐已引起某些地方豪强乃至官府中不同派系的注意,嘱其务必谨慎,内修实力,外敛锋芒。
这内外信息的交汇,让林川心中那根弦绷得更紧。 他一方面加紧督促赵铁柱等人的军事训练,将防御体系向外延伸,增设了几处前出的暗哨;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内部的凝聚力和思想认同。
他在一次全体聚会上,没有讲述高深的道理,只是指着粮窖、水渠、整齐的田垄和人们身上虽旧却完整的衣衫,对大家说:“看看咱们周围,这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咱们自己一砖一瓦、一滴汗一滴血建起来的!外面世道乱,咱们管不了,但咱们能管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规矩,是咱们自己立的,就得咱们自己来守!谁想破坏咱们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安稳日子,”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就是咱们所有人的敌人!”
这番话,将个人利益与共同体命运紧密捆绑,进一步强化了内部的向心力。一种基于共同建设成果的集体荣誉感和防御意识,深入人心。
秋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林川知道,这个秋天过后,他们将迎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丰年”。但未来的冬天,也必将更加寒冷和漫长。他现在所做的每一分“固本”之功,都是为了能让这片微光,在无尽的寒夜中,燃烧得更久一些。
(第二十四章 完)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