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是《圣经·旧约》中一座巍峨壮丽、影响深远的神学与文学高峰。它不仅是篇幅最长的先知书,更因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前瞻性,被犹太教与基督教共同视为旧约正典的核心之作。要理解这本书,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动荡与危机的年代,聆听先知以赛亚所传达的、既针对当下又指向永恒的信息。
本书的传统作者是先知以赛亚,他的名字意为“耶和华是拯救”。他出身于耶路撒冷的贵族家庭,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犹大王乌西雅驾崩的那一年(约公元前740年),在圣殿中经历了一次震撼性的异象,蒙召成为神的代言人。他的事工跨越了约坦、亚哈斯和希西家三位犹大王的统治时期,长达四十余年。这正是古代近东历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强大的亚述帝国如日中天,不断向西扩张,最终于公元前722年攻灭了北国以色列。南国犹大虽暂得保全,但也长期活在亚述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干涉的阴影之下,一度首都耶路撒冷也被大军围困。与此同时,犹大社会内部却充斥着宗教上的虚伪(徒有外表的祭祀而无内心的虔诚)、道德上的腐败(社会不公,欺压贫弱)和政治上的摇摆(是倚靠强大的埃及还是亚述,而非倚靠神)。以赛亚的信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他既是严厉的国家批评者,又是充满希望的未来预言家。
从整体结构上看,《以赛亚书》如同一部宏伟的交响乐,可以清晰地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但其主题一脉相承。第一部分是前三十九章,通常被称为“审判之书”。这部分内容紧密贴合以赛亚身处的历史现实。它开篇便以“天哪,要听!地啊,侧耳而听!”的强烈呼求,指控犹大和耶路撒冷的悖逆之罪,并宣告神即将来临的审判,这审判的工具正是亚述帝国。然而,审判中总有怜悯,神始终为那些悔改的“余民”存留盼望,着名的“以马内利”预言(第七章)和关于弥赛亚君王将出自大卫后裔的预言(第九章、第十一章)都出现在这部分,为黑暗的时刻投下光明。此外,这部分也包含了对周围列国的审判预言,并详细记载了希西家王时期面对亚述大军压境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在危机中信靠神的重要性。
从第四十章开始,全书语调发生戏剧性转变,进入“安慰之书”的部分。这里的背景似乎一跃而至一百多年后的巴比伦时期,预言被掳的百姓将得归回。这部分以“你们的神说: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这样温柔而有力的话语开始,用极其优美的诗体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救赎与新生的画面。它深刻地阐述了神的唯一性和主权,对比偶像的虚无。其中,一系列关于“受苦的仆人”的诗歌(尤以第五十三章为巅峰)是神学上的精华,描绘了一位通过承受苦难来担当世人罪孽、成就救恩的弥赛亚形象。最后,本书以“新天新地”的终极远景作结,那时一切的悲哀、哭泣和疼痛都将成为过去。正因为前后部分历史背景的差异,现代圣经学术界常有“以赛亚问题”的讨论,认为本书可能集结了以赛亚学派跨越两个世纪的思想结晶。然而,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均坚信全书内容的统一性和先知以赛亚的终极作者身份,视其为神启示的整体。
在历史地位上,《以赛亚书》是研究公元前8至6世纪犹大王国政治、宗教和社会状况的珍贵文献。在神学地位上,它的贡献是奠基性的。它极其强调神的“圣洁”属性,这从以赛亚蒙召时天使的呼喊“圣哉!圣哉!圣哉!”可见一斑。圣洁的神要求祂的子民过公义的生活,也必然审判罪恶。同时,本书也将神的救恩计划推向了一个普世性的高度——救恩不仅为犹太人,也为万国万民。它深化了“余民”的概念,即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神总会为自己保存一批忠信的子民。
在整本《圣经》中的地位,《以赛亚书》堪称一座连接旧约与新约的核心桥梁。新约作者引用《以赛亚书》的次数远超过其他任何先知书。耶稣基督在开始传道时,便宣读《以赛亚书》第六十一章的经文,宣告其使命的应验。早期教会更是从“受苦的仆人”的角度来理解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使本书成为基督论最重要的旧约依据之一。因此,《以赛亚书》被誉为“第五福音”实至名归。总而言之,它以其深邃的神学思想、磅礴的文学气势和跨越时代的预言,深刻地塑造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仰面貌,在圣经正典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枢纽地位。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圣经21世纪GQ版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