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落
蛇比主上帝在野地所造的一切活物更精于谋算。它向那女人发问:“上帝岂真说过你们不可吃园中任何树的果实?”
那女人对蛇说:“园里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但至于园子中央那颗树的果实,上帝确实说过:‘你们不可吃,连碰都不可碰,否则必死无疑!’”
蛇却对那女人说:“你们绝对不会死!其实上帝清楚知道:就在你们吃那果子之日,你们的眼目必被开启,你们将如上帝一般,成为能辨善恶者!”
那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实既可作食物,又悦人眼目,更能得智慧,就伸手攫取吃了。随后又将果实递给在场的丈夫,他也吃了。
二人的眼目顿然开启,便知自己赤身露体。他们急忙缝缀无花果树叶,编成围裙遮蔽己身。
男人和他妻子听见主上帝在园中凉风时分往来巡行的声响,就仓惶躲避他的面,匿身于园子的树丛之间。
主上帝却呼唤那人,质问道:“你如今在何处?”
那人回应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就惊惶战兢,因为我赤身露体,便匿身躲避。”
主上帝查问:“谁使你知晓自己赤身露体?莫非你竟吃了那了那树上的果子?——我严令你不可吃的那棵树!”
那人竟说:“你赐予与我同处的这女人,是她从那树上摘给我,我这才吃!”
主上帝严正询问对那女人:“你究竟做了什么事?”女人答道:“是那蛇诱骗我,我便吃了。”
主上帝的宣判
主上帝宣判那蛇:“因你此举,你必在一切牲畜与野地活物中沦为至卑!终其一生,你必以腹部匍匐,以尘土为食。我必使“永世为敌”恒与于你与这女人之间,你的后裔与她的后裔之间!她的后裔必重创你的头颅,你却只能噬咬他的脚跟。”
主上帝向那女人宣判说:“我必使你身怀六甲的苦楚与肉身孕苦倍增,你将在撕裂之痛中诞育生命。你对丈夫的渴慕将沦为病态,他却要以此辖制你。”
主上帝对亚当宣判说:“因你屈从妻子的声音,吞吃我严令禁止的那树的果实,所以全地都因你遭受咒诅!你必终身在苦役般的辛劳中啃食土地的出产。土地必为你滋长荆棘蒺藜,你不得不以野地之草为食!你必汗流夹背才得糊口,直到你归回所出的尘土——你本从尘土被塑造而来,仍要归于尘土!”
亚当宣告其妻名为夏娃,因她注定成为全人类的母源。(注:夏娃的名字在希伯来文里与“生命”共享词根,夏娃的直译意思是“赋予生命者”)
主上帝为亚当和他的妻子制作了皮衣,并亲自给他们穿上。
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
“看哪,亚当已成为我们中的一个,因而能知善与恶;现在,不可容他伸手取生命树的果吃而活到永远!”
主上帝将亚当逐出伊甸园,命他归回所出的土地,在劳苦中挣扎存活。
他将亚当逐出,又在伊甸东边立起基路伯与回旋不止的烈焰剑,彻底封锁通向生命树的路径。
——————
这段经文描绘了人类失去伊甸园后的核心处境:劳苦、隔绝与失去直接通往生命树的路径。这虽然是一个沉重的转折,但其中恰恰包含了深刻且极具实践意义的指导,帮助我们如何在“伊甸园之外”的现实世界中,有智慧地生活。
以下是根据这段文字提炼的实践性指导:
一、接纳“尘世”的本质:在劳苦中寻找意义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回尘土”和“出的是土地,在劳苦中挣扎存活”点明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常态。生活必然包含劳苦与挑战,抗拒这个事实会带来更多痛苦。
- 实践指导:以平常心面对劳苦,并从中锻造价值。
- 转化心态: 将日常的工作与责任,不仅仅是视为谋生的“劳苦”,更是你“耕种自己的园地”、服务他人、塑造品格的机会。例如,在完成一项艰巨任务时,除了看到压力,也关注它带来的成长、技能或对别人的帮助。
- 寻找“小确幸”: 在“劳苦”的间隙,有意识地发现并感恩那些简单的美好:一杯好茶、一缕阳光、一次真诚的微笑。这如同在“被诅咒的土地”上寻找依然存留的“菜蔬”(创3:18),能为心灵提供滋养。
二、正视关系的破碎:学习沟通、担当与和解
亚当夏娃彼此指责,推卸责任,是人类关系破裂的开端。我们活在各种关系中,冲突与隔阂在所难免。
- 实践指导:成为关系的修复者,而非破坏者。
- 从“我”开始担当: 在发生冲突时,练习先反省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像亚当那样说“你所赐给我的女人……”,或像夏娃那样说“那蛇引诱我……”。尝试用“我注意到我当时……”、“我感到……”来表达,为自己的部分负责。
- 主动迈向和解: 如同上帝主动呼唤“你在哪里?”,在安全的前提下,做那个主动破冰、寻求沟通的人。即使无法完全修复,努力本身就能带来内心的平安。
三、理解“界限”的保护性:尊重不可触及之地
封锁生命树的路径,看似是惩罚,实则是慈爱的保护,防止人类在堕落的状态下“永生”在痛苦里。这揭示了“界限”的深层意义——它常常是为了保护我们。
- 实践指导:辨识并尊重生活中的“烈焰剑”,即那些保护我们的界限。
- 尊重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这些社会规则如同“基路伯”,保护我们不被自身的欲望吞噬。理解遵守它们不仅是约束,更是为了共同体和自身长远的平安。
- 设立个人情感界限: 对于消耗你、伤害你的关系或行为,勇敢地设立界限。这就像为自己立起一道“烈焰剑”,保护你内心的“伊甸园”不再被侵犯。学会说“不”是重要的成年礼。
四、在“东方”寻找希望:踏上回归的旅程
人被安置在伊甸园的“东边”。在圣经叙事中,“东”常常是漂泊和回归的方向。这暗示回归之路虽被封锁,但希望的方向已被标出。
- 实践指导:将生命的“放逐”视为一条有目的的朝圣之路。
- 每日的“东行”: 设定能让你生命成长、更接近“伊甸”状态(即和谐、平安、与神圣联结)的小目标。这可以是每日的静心、阅读经典、帮助他人。每一次向善的选择,都是一次心灵的“东行”。
- 视挑战为“耕地”: 你所处的“东边”之地,虽然充满劳苦,但也是你独特的“耕地”。你的经历、你的“挣扎存活”,恰恰是你能长出坚韧、智慧和同理心的土壤。在这片土地上认真耕耘,本身就是在书写你的救赎故事。
核心总结:
这段经文指导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幻想回到一个没有痛苦的乌托邦,而在于有勇气和智慧地活在“当下”——这片充满劳苦、关系复杂、通往永恒生命之路看似隔绝的土地上。
1. 以耕耘之心面对劳苦,在其中发现意义。
2. 以担当之心面对关系,致力于修复与和解。
3. 以智慧之心面对界限,理解其保护的本质。
4. 以盼望之心面对未来,视人生为一条不断朝向光明的朝圣之路。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并非回到那个原始的伊甸园,而是在生命的旷野中,凭借内心的指引,建造一个属于精神层面的、更为坚韧的“新家园”。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圣经21世纪GQ版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