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城下的僵持,成了李莫愁势力涅盘重生的契机。
面对蒙古大军的重重围困,内部的组织与效率被提升到了极致。
在明确了各自职责后,四人集团如同精密的战争机器,开始高速运转。
杨康全身心投入到城防与军队建设中。
他并非一味死守,时常组织精锐小队夜间出城袭扰,破坏蒙古攻城器械,锻炼部队的实战能力。
他深知兵贵精不贵多,在守城之余,以古墓派武功基础结合战场搏杀,总结出一套更适合普通士兵修炼的速成功法,强调配合、耐力与一击制敌。
同时,他利用李莫愁建立的威信和杨家将后人的号召力,在控制区内(以临安为中心,逐步向外辐射)推行“寓兵于民”的政策,鼓励百姓农闲时参与军事训练。
四年间,一支最初以护卫和残兵为基础的军队,不断吸纳流民、壮丁,经过严酷战火淬炼和系统训练,逐渐扩充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战力强悍的三十余万雄师,号“夏武军”。
沈玉清的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商业网络成了支撑战争的生命线。
通过隐秘渠道,江南的粮食、布匹、药材,乃至海外的精铁、硝石,被源源不断输入控制区。
他建立了严格的物资配给制度,确保军民基本生活,同时优先保障军队供应。
在李莫愁整顿后方城池时,他迅速跟进,将原有的商业体系转化为战时计划经济模式,统一调配资源,设立官营工坊,大规模生产兵甲、箭矢、乃至简易的火器。
他当仁不让地承担着户部尚书的职责,将庞大的物资流转管理得井井有条。
苏玉洁领导的医疗体系,成为了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
所有医馆全力运转,不仅救治伤员,更承担起防疫、公共卫生宣传的重任。
她组织编撰的《战时救护手册》、《常见疫病防治》被大量刊印下发,提升了整体生存率。
随着控制区扩大,她迅速在新收复的城镇建立医馆,派遣大夫、医女,使得“苏氏医馆”几乎成了新政权的象征之一,深得民心。
由她主管医疗卫生事务,众望所归。
李莫愁的目光则投向更广阔的后方。
在临安防线基本稳固后,她亲自带领十几名精心挑选、各有所长的能臣干将(包括善于理政的、精通律法的、擅长工程的等),率领数千精锐,以临安为起点,向后方城镇系统性地推进“整顿”。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有些地方官员尚存忠义,欣然合作;有些则拥兵自重,或心存观望。
李莫愁手段果决,恩威并施。
对合作者,给予重任;对抵抗者,以雷霆手段清除,迅速接管政权。
她废除了南宋后期的许多苛捐杂税,推行均田令,鼓励农耕,惩治豪强,使得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同时,大力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她尤其注重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原南宋的低级官吏、民间隐士、甚至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只要有能力、愿意为抗击蒙古出力,都得到重用。
她建立的考核制度清晰明确,使得吏治为之一清。
四年间,原本属于南宋的大片疆土(主要是江南、部分荆湖地区)被逐步整合,政令统一,民心归附,形成了一个以抗蒙为核心目标的、高效运转的割据政权。
四年后,南逃的南宋小朝廷在颠沛流离中,最后一位象征性的皇帝也病逝。
消息传来,控制区内群情涌动。
历经战火洗礼、目睹新政权带来的秩序与希望,军民人心所向,劝进之声不绝。
在此形势下,李莫愁与杨康审时度势,知时机已成熟。
于临安城内,祭告天地宗庙,宣布正式立国,定都临安(暂称行在),国号“夏”,取“华夏正统,光复旧物”之意,亦暗合“夏日烈烈,驱除胡虏”的雄心。
李莫愁与杨康共称“二圣”,不分正副,共同执掌最高权柄,开创了罕见的双圣临朝格局。
李莫愁称“文圣”,总揽政务、吏治、外交;杨康称“武圣”,统帅全军,主管军事征伐。
新朝班底:
· 户部尚书: 沈玉清,总管财政、税收、物资调配、户籍田亩。
· 医部尚书: 苏玉洁,总管医疗卫生、疫病防治、药材管理。
· 兵部尚书: 由一位在守城战中表现出色、精通兵法的原宋军老将担任,辅佐杨康处理日常军务。
· 工部尚书: 由那位擅长器械的墨匠徐方担任,主管军械制造、城池修葺、水利工程。
· 吏部尚书: 由一位被李莫愁发掘、以清正廉明着称的原地方学者担任,主管官员选拔考核。
· 刑部尚书: 由一位精通律法、铁面无私的能人担任,主持制定新律,肃清吏治,安定地方。
· 礼部尚书: 负责礼仪、教化、以及与周边残余势力的外交联络,由一南宋逃官之女担任(官员南逃之时未带女儿)。
至此,一个脱胎于江湖儿女情长、崛起于民族存亡之际的新生政权——“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拥有广阔的疆域、三十万历经战火的军队、充足的后勤保障、一套初步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行政体系,以及两位威望极高的领袖。
面对依旧强大的蒙古帝国,“夏”国如同巨石下顽强生长的劲草,准备迎接更加残酷的考验。
而李莫愁与杨康的故事,也从江湖传奇,迈入了波澜壮阔的天下争霸新篇章。
喜欢综影视:女配逆袭记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综影视:女配逆袭记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