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如同黑暗中萌发的嫩芽,需要精心的呵护才能成长。远征队将所有重心都放在了两个目标上:利用水晶蕨解决能源危机,以及找到突破“观察者”通讯封锁的方法。
“启明星”号的一个大型货舱被紧急改造为“光合作用培养舱”。利用从残骸带采集的反光材料和前哨站库存的透明合金,工程师们搭建起多层立体栽培架,最大限度地利用红矮星微弱的光照。
苏婉带领着生物团队,小心翼翼地扩大水晶蕨的培育规模。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大规模培育尝试因为营养液配比微小偏差而失败,整整一茬幼苗化为了透明的凝胶。团队没有气馁,他们从前哨站数据库里寻找古老的植物培育资料,结合实时监测数据,不断调整参数。
“成功了!第三批次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几天后,苏婉疲惫却难掩兴奋地向韩冰汇报。
只见改造后的货舱内,层层叠叠的栽培架上,一片片蓝色的“水晶森林”正在悄然成型。它们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并通过根系网络,将转化出的生物电能汇聚到舱壁的能量收集器中。虽然单株产能微弱,但成千上万株聚集在一起,产生的能量已足以维持“启明星”号的基础运转,并开始缓慢地为“守望者7号”严重受损的能源核心进行“涓流充电”。
这并非长久之计,但确确实实解决了燃眉之急,让他们获得了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
与此同时,陈守义带领的技术团队,正在与前哨站的AI一起,全力攻关通讯难题。
“‘观察者’的干扰是针对性的广域压制,覆盖了所有已知的通讯频段。”陈守义在技术会议上阐述着他的分析,“常规的跳频、扩频技术在这种级别的压制面前毫无意义。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它无法干扰,或者尚未被纳入干扰范围的通讯方式。”
他们尝试了多种方案:
中微子通讯:利用之前发现的、从“引力深渊”泄露的中微子流作为载体。但很快发现,“观察者”似乎对中微子也有监控和干扰能力,只是不如对电磁波那样彻底。
引力波通讯:技术门槛太高,以他们现有的设备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编码和发射。
量子纠缠通讯:这是理论上最理想的、无法被拦截和干扰的通讯方式。但前哨站仅存的理论资料显示,要实现超光速的量子信息传递,需要一种特殊的、成对生成的“纠缠奇点”作为基础,而这种技术随着“星火网络”的断裂早已失传。
“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一个年轻的技术员有些气馁。
“不,还有一个方向。”陈守义眼中闪烁着科学家特有的执着光芒,“我们无法制造‘纠缠奇点’,但前哨站的数据库里,提到了‘星火网络’时代的一种备用方案——‘量子泡沫低语’。”
他调出相关资料:“理论认为,宇宙空间的量子泡沫背景在受到特定频率的秩序能量激发时,会产生极其微弱但超光速传播的‘涟漪’。这种‘涟漪’几乎无法被探测,更难以被干扰。如果能将信息编码到这种涟漪中……”
“需要什么样的秩序能量?”韩冰捕捉到了关键。
“非常精纯、稳定,并且能与量子层面产生共鸣的秩序能量。”陈守义看向韩冰,意思不言而喻。
(与量子层面共鸣的秩序能量……我的‘源初冰息’可以做到吗?)
(这又是一次对力量掌控的极限考验……)
“需要我怎么做?”韩冰直接问道。
“我们需要你将力量注入这个特制的谐振腔。”陈守义指向一个刚刚根据前哨站蓝图制造出来的、结构极其复杂的环形装置,“频率和波形必须绝对精确,不能有丝毫偏差,否则无法激发有效的‘量子涟漪’。”
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险。成功,他们或许能建立起一条隐秘的通讯渠道;失败,不仅浪费宝贵的能量,也可能对韩冰造成反噬。
经过数日的精心准备和模拟测试,第一次实际实验在“守望者7号”最隔离的舱室内进行。韩冰站在环形谐振腔中央,陈守义团队在防护窗外紧张地监控着数据。
“开始注入能量,频率Alpha-7,波形同步……”韩冰闭上双眼,将意识沉入力量本源。这一次,她不再追求冰封万物的寒意,而是极力模拟着从“起源方舟”感受到的那种、古老而纯粹的秩序波动。
幽蓝的光晕在她周身亮起,如同温顺的流水般,缓缓注入谐振腔。装置内部的复杂结构开始发光,发出低沉的嗡鸣。
数据屏幕上,代表能量稳定性的曲线剧烈波动着,几次濒临失控的边缘,又被韩冰强行拉回。她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这对精神力的控制要求极高。
突然,监控量子背景的探测器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非自然的扰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看不见的石子!
“成功了!我们激发出了‘量子涟漪’!”陈守义激动地低呼。
然而,这涟漪太微弱了,根本无法承载有效的信息编码。就像一阵风,吹过便了无痕迹。
韩冰缓缓收敛能量,脸色有些苍白。“还不够……需要更强的共鸣,更稳定的输出。”
第一次尝试,证明了理论的可行性,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掌握了点燃星火的方法,但要让它成为可以传递信息的“低语”,还需要更多的摸索和练习。
远征队在困境中,一步步地,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开拓着生存的空间与未来的可能。
喜欢末日重启:炼狱狂枭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末日重启:炼狱狂枭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