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重大项目安全信息真实性核查新规推行一个多月,各地在磨合中逐步适应,也暴露出不少具体问题。江辰觉得有必要开个会,听听一线的真实声音,不是听汇报,而是听问题。他没让搞成正式会议,只通知了省发改委内部相关处室负责人,以及从各地市抽调的、正在省委党校参加春季培训的几位地市发改委分管副主任,搞了个小范围的“碰头会”。时间定在周五下午,地点就在委里的小会议室。
下午两点半,人陆续到齐。十来个人,围坐在椭圆桌旁,气氛比正式会议轻松些,但也没人真敢放松。江辰坐在中间,面前就一个笔记本,一支笔。
“今天不开大会,就是聊聊。”江辰开门见山,“新规跑了一个多月,咱们关起门来说话,都碰到什么难处了?有什么地方绕不过去?有什么没想到的?畅所欲言,主要是找问题,解决问题。”
起初有点冷场。几位地市来的副主任互相看看,有点犹豫。省里的处长们也没轻易开口。
江辰也不急,点名坐在角落的一位年轻副主任,他来自偏远的山区市,“李主任,你们那边山区项目多,地质复杂,抽查原始记录,实际操作起来,最大的麻烦是什么?”
被点了名,李副主任清了下嗓子,说:“江主任,最大的问题是……记录本身就不规范。施工日志,好的项目还能按时记,有些项目忙起来,好几天才补一次,细节都对不上。监理日志更是,有的监理在现场时间少,记录简单,跟施工方对不上号是常事。我们下去抽查,经常是先要花半天时间帮他们捋顺记录,不然没法比对。”
这话引起了共鸣。另一位来自工业城市的副主任接话:“是啊,江主任。我们那还有个问题,大企业还好,有些中小施工队,根本就没形成像样的日志习惯,安全员也是兼职的,记录就是应付差事。你跟他讲要比对,他两手一摊,说‘原来没这要求啊’。”
“还有时间成本,”又一个副主任补充,“抽查一个像样的项目,比对一个月记录,两个人得干一整天。我们科里就那几个人,手里几十个项目,根本跑不过来。现在下面项目公司都有意见了,说我们天天盯着本子,不干正事。”
问题一个个抛出来,很具体,也很尖锐。省里投资处的处长插话:“我们最近汇总也发现,各地报上来的抽查发现问题,雷声大,雨点小。多是‘记录不规范’‘签字不全’,真正涉及安全质量实质性的瞒报、漏报,发现得少。是不是检查深度不够?还是下面有顾虑,不敢报?”
“顾虑肯定有。”一位年纪大些的地市副主任叹口气,“查出小问题,批评教育,整改就算了。真要报个实质性的瞒报,就得启动问责,牵扯面广,得罪人。有时候想想,不是原则性问题,能过就过了。”
会议室里渐渐热闹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执行中的难处、顾虑和发现的新情况都倒了出来。江辰一直听着,偶尔在本子上记几笔,不打断,不评判。
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放下笔,环视一圈:“好,问题比我想的还具体。这说明新规不是纸上谈兵,是真碰到肉了。记录不规范,是多年积弊,要改,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能不能我们先搞个简易范本?就针对关键安全环节,比如基坑、高支模、用电、爆破,设计几张表格,要求必须每日现场填写、签字确认,简化内容,但要保证真实、及时。先从重点项目、风险高的项目试点推行。”
“人手不够是现实。”他继续说,“能不能转变思路?抽查不一定非要我们的人跑到现场翻本子。现在手机这么方便,能不能要求项目方每日将关键工序的施工日志、监理日志用手机拍照,上传到指定平台?我们在办公室就能实时抽查,发现疑问再重点下去核查。这样效率是不是能提高?”
关于不敢碰硬的问题,他语气严肃了些:“新规能不能立住,关键就看能不能动真格。总查记录规范,不触及实质安全,时间长了,这规定就废了。下次汇报,我要看各地发现了多少实质性的安全信息瞒报漏报案例,处理了多少。不敢报,就是我们的失职。这个板子,首先要打在在座的各位身上。”
他又看向省里的处长们:“处里要研究一下,怎么给基层赋能减负。那个线上抽查平台,抓紧搞试点。简易日志范本,一周内拿出来讨论。对于中小施工队,能不能联合住建部门,搞点针对性培训?”
“今天聊得很好,问题摸准了,办法总比困难多。”江辰最后总结,“下次碰头会,咱们就听试点情况。散会。”
会议结束,大家收拾东西离开,不少人还在低声交流。江辰坐在原位,看着笔记本上记下的几个关键词:记录范本、线上抽查、动真格、中小队伍培训。这次碰头会,没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但摸到了真情况。他知道,真正的较量,不在文件里,不在会议上,而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操作细节和需要破除的惯性思维里。
喜欢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