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在华尔街的“华丽转身”,如同在原本就暗流汹涌的全球资本池里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各个维度扩散。但对于宁州,对于见鹿科技而言,外部的惊涛骇浪反而催生出了内部更强的向心力和一种近乎悲壮的专注。林见鹿那句“让太阳升得更高”成了所有研发人员心中无声的号角。
也正是在这种高压与希望并存的特殊氛围里,一些多年前悄然播下的种子,开始悄然破土,展露出令人惊艳的翠绿。
几年前,在见鹿科技刚刚崭露头角,林见鹿尚未被如此多宏大而危险的谜团缠绕时,他力排众议,推动了一项在外界看来有些“不务正业”的计划——“深蓝少年班”。这不是传统的校企合作项目,而是一个极其大胆的尝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在数理、工程、乃至艺术和哲学领域展现出匪夷所思直觉和创造力的少年(通常年龄在14-18岁),绕过常规的教育流水线,直接接入见鹿最前沿的研究环境和资源,由沈渊、埃琳娜这个级别的科学家亲自指导,给予他们最大限度自由探索的空间。
当时很多人质疑,认为这是浪费资源的“神童营销”。但林见鹿坚持认为,突破性的智慧往往孕育于未被格式化的思维之中,文明的传承需要更早地点燃下一代的火种。
如今,当“金乌”计划面临工程与理论的双重极限,“诸神黄昏”的阴影笼罩全球时,这些被精心培育的“新芽”,开始显现出他们的价值。
“灵境”实验室,高等数学与理论物理交叉项目组。
这里的气氛与其他实验室的严肃紧张截然不同,更像一个……嗯,充满零食和奇怪白板涂鸦的超级网吧?一群看起来还带着稚气的少年少女们,有的盘腿坐在懒人沙发上对着柔性屏幕念念有词,有的则在巨大的透明玻璃墙上写满了密密麻麻、如同天书般的符号和公式。
项目组的领头人,是一个名叫陈星衍的十七岁少年。他头发乱蓬蓬的,穿着印有卡通火箭的宽大t恤,盘腿坐在一个可以360度旋转的工学椅上,嘴里叼着根棒棒糖,正对着一组复杂到让沈渊看了都要皱眉的多维流形拓扑变换问题发呆。
陆知行拿着最新的“金乌-阿尔法”装置磁场优化需求走进来,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他有些头疼,这些“小孩”的思维太跳跃,有时候提出的想法天马行空,完全不符合工程规范。
“星衍,‘阿尔法’装置放大后,等离子体边界层的湍流模态出现了新的不稳定性,传统模型预测的磁场微调方案效果不佳,我们需要新的数学工具来……”陆知行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问题。
陈星衍头也没抬,伸出沾着点糖渍的手指,在空气中虚划了几下,含糊不清地说:“陆老师,你们那个线性叠加的微扰思路太‘老土’了。为什么非要‘压制’湍流呢?把它看成是高维流形上的一种‘信息纠缠态’,用非线性拓扑不变量去‘引导’和‘重构’不行吗?”他猛地转过来,眼睛亮得吓人,抢过陆知行手里的电子板,飞快地画了一个极其抽象、仿佛无数莫比乌斯环嵌套的结构,“你看,如果我们把磁场位形看成是这个拓扑结构的‘投影’,那么湍流就不是噪声,而是……密码!解开它,就能反过来增强核心约束!”
陆知行看着那完全违背他认知的模型,第一反应是荒谬。但当他顺着陈星衍那跳跃却自洽的逻辑思考下去时,后背竟然渗出了一层细汗——这个看似荒诞的想法,其数学内核,似乎真的有可能绕过当前最大的理论障碍!这小子……是个怪物!
另一边,“麒麟”高端制造园区,新材料研发中心。
这里的气氛则严肃得多,巨大的真空熔炼炉、分子束外延设备发出低沉的轰鸣。一个扎着马尾辫、眼神沉静、名叫林小雨的十六岁女孩,正站在一台原子力显微镜前,仔细观察着屏幕上如同连绵山脉般的材料表面形貌。
她负责的课题是“金乌”计划第一壁材料的微观自修复机制。传统的思路是寻找更耐高温、更强韧的合金或陶瓷。但林小雨却另辟蹊径,她从贝壳和蜘蛛丝的生物结构中获得灵感,试图设计一种在极端热负荷和辐射环境下,能够像生命体一样“感知”损伤并引导纳米粒子进行“自主修复”的智能材料。
这想法曾被几位资深材料学家认为是“科幻”。但此刻,显微镜屏幕上清晰显示,在她设计的一种多层异质结构中,一道模拟高能粒子撞击产生的微裂纹,正在以一种肉眼几乎无法察觉、但仪器明确捕捉到的速度,被从材料内部析出的某种非晶态物质缓慢“填补”!
“小雨!快看数据流!自修复速率比我们上次模拟预测的……快了百分之五!”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激动地喊道。
林小雨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只是轻轻“嗯”了一声,手指飞快地在控制台上输入指令,调整着修复因子的释放参数,仿佛在做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那微微颤抖的指尖,还是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她知道,这一点微小的进展,可能意味着未来聚变堆的维护周期可以从几个月延长到几年,这是迈向商业可行性的关键一步。
而在“昆仑”平台的核心算法架构部, 一个名叫阿赫迈特的、来自中亚的十五岁数学天才,正用一种融合了古老伊斯兰几何智慧与现代深度学习的全新算法,优化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调度模型,使其效率提升了惊人的七个百分点。
在负责“灵犀”oS人机交互迭代的团队里, 一个患有轻微阿斯伯格综合征、却对情感模式识别有独特天赋的十四岁女孩苏珊,正在设计一种能更精准理解科研人员“潜层需求”和“思维阻塞点”的AI助手原型……
这些少年少女,如同一点点星火,在见鹿科技庞大的研发体系中,照亮了一些被惯性思维忽略的角落,解决着一些困扰资深科学家许久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的突破,正涓涓细流般汇聚,为“金乌”这艘巨舰突破重重险阻,提供着意想不到的推力。
林见鹿在沈渊的陪同下,悄然巡视着这些“深蓝少年班”的项目进展。他没有打扰那些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年轻人,只是静静地看着,听着负责导师的介绍。
“陈星衍那个拓扑湍流模型,虽然还不成熟,但确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陆博士团队已经受到启发,开始重新审视磁场控制策略了。”沈渊低声汇报,语气中带着一丝难得的惊叹,“还有林小雨的自修复材料,如果能够稳定实现,价值不可估量。”
林见鹿的目光落在正对着屏幕冥思苦想的陈星衍身上,那乱蓬蓬的头发和专注的眼神,让他仿佛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在母亲气象站里,对着复杂天气图废寝忘食的自己。
“我记得,星衍刚来的时候,因为不喜欢穿鞋在实验室乱跑,还被安保追过。”林见鹿嘴角泛起一丝微不可查的笑意。
“是有这么回事。”沈渊也难得地笑了笑,“但现在,没人敢把他当孩子看了。”
“传承……”林见鹿轻声自语,他想起了顾老关于“星海与尘埃”的教诲。这些少年,就是见鹿科技,乃至中国科技未来的“根”。他们思维里没有被条条框框束缚的灵动与勇敢,正是突破现有认知边界的希望所在。
就在这时,林见鹿的神经束连接接收到一条来自“灵犀”核心的、标记为“溯源突破”的紧急信息。信息来源于“深蓝少年班”另一个小组——一个由几位对古文字和密码学有狂热兴趣的少年组成的“文明信息解码小组”。
这条信息的内容,让林见鹿和沈渊的脸色瞬间大变!
小组在尝试用他们自己开发的、融合了神经网络与符号逻辑的混合算法,破译埃琳娜从“摇篮”坐标关联信息中提取出的那些神秘远古符号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并非完全破译了内容,而是发现了一个被所有人忽略的、隐藏在符号结构本身中的“分层加密”机制!
初步剥离最外层(此前埃琳娜破译的警示信息层)后,他们捕捉到了更深一层、极其微弱的信息残留。其信息编码方式,与索恩“芬布尔之冬”基地泄露出的部分能量调控指令的底层逻辑,存在高度同源性!
这意味着,“摇篮”计划与“芬布尔之冬”项目,在源头技术上,很可能共享同一个极其古老的、远超现代文明的科技体系!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少年们从这同源的深层信息中,解读出了一个不断重复的、仿佛带着无尽恐慌的核心词汇——
“……看守者……已失格……”
喜欢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