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知行那套“高维流形约束理论”在模拟世界中取得的惊人成功,像一剂强效肾上腺素,注入了整个“金乌”计划。原本因外界质疑而略显沉闷的研发中心,氛围陡然一变,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一种高压电流般的兴奋感。理论组的成员走路带风,眼神发亮,说话语速都比平时快了一倍,仿佛下一秒就能把那个悬浮在全息影像里的“人造太阳”亲手掏出来。
但林见鹿和沈渊比谁都清楚,从完美的数学模拟,到实验室里噼啪作响的真实等离子体,中间隔着一道名为“工程实现”的天堑。再精妙的“流形舞步”,也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舞台才能跳起来。
这个舞台,就是被命名为“烛龙一期”的小型实验性聚变装置。
“烛龙”这个名字,沿用了见鹿巅峰芯片的代号,寓意着对这头“能量之龙”的掌控。它并非追求能量增益的原型堆,而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实验平台,核心使命只有一个——在真实世界中,验证陆知行那套理论的可行性。
“烛龙一期”实验室位于见鹿宁州总部地下五十米深处,一个经过特殊加固和屏蔽的庞大空间。这里没有窗户,空气带着一丝地下空间特有的、混合了金属、臭氧和冷却液的冰冷气息。实验室中央,矗立着一个约三层楼高的庞然大物,其主体是一个银光闪闪的环形真空室(d形环),如同一条盘踞的金属巨蟒,周身缠绕着粗壮的超导线圈和密密麻麻的管线、传感器,仿佛巨蟒的神经与血管。
整个装置看起来既充满了工业时代的硬核力量感,又透着尖端科技的精密与脆弱。
此刻,实验室里人头攒动,却又异常安静。除了核心操作团队在各自控制台前发出的简短、专业的指令声,就只有冷却系统低沉的嗡鸣和设备自检时继电器清脆的“咔哒”声。空气紧绷得像是拉满了的弓弦。
今天是“烛龙一期”的首次放电实验日。目标并非持续聚变,仅仅是生成并短暂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并收集关键数据。
林见鹿、沈渊、埃琳娜和陆知行站在位于实验室二楼、由厚重防爆玻璃围成的观测廊里,俯瞰着下方的装置。林见鹿穿着简单的深色工装,双手插在口袋里,看似随意地靠在栏杆上,但微微抿紧的嘴唇和下颌绷紧的线条,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沈渊依旧是一丝不苟的白大褂,站得笔直,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数据监测屏幕。埃琳娜难得地收起了平时的懒散,环抱着双臂,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手肘,蓝色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主控台。陆知行则紧张得多,他不停推着鼻梁上的眼镜,喉结上下滚动,额角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这毕竟是他理论的第一次真实检验,纸上谈兵与真刀真枪,完全是两码事。
“各单元最终自检完成!”
“真空室压力达到标准,10^-7 pa!”
“超导磁体预冷完成,进入待命状态!”
“燃料注入系统准备就绪!”
“数据采集系统全链路畅通!”
一道道准备就绪的报告声,通过内部通讯系统清晰地传到观测廊。
现场总指挥,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工程师,姓张,是沈渊费尽心思从国家某重点项目中“挖”来的国宝级人物。他站在主控台前,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经历过无数次重大实验的从容:“‘烛龙一期’首次放电实验,进入最后一分钟倒计时。”
整个实验室,乃至观测廊,瞬间落针可闻。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六十!”
“五十九!”
“五十八!”
倒计时的声音,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脏上。陆知行感觉自己的手心全是汗,他偷偷在裤子上擦了一下。
林见鹿的目光越过玻璃,落在那巨大的环形装置上,眼神深邃。他想起了母亲笔记里那些模糊的草图,想起了青藏高原那个废弃气象站,想起了埃琳娜捕捉到的“现实低语”,想起了格陵兰冰原下索恩那神秘的“芬布尔之冬”。所有的线索、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期盼,仿佛都凝聚在了眼前这个冰冷的金属造物之中。
“……五!”
“四!”
“三!”
“二!”
“一!”
“点火!”
张总工按下了那个醒目的红色按钮——尽管大部分操作早已自动化,但这个象征性的仪式被保留了下来。
没有震耳欲聋的巨响,也没有想象中的光芒万丈。
首先响起的,是超导磁体通电时,那种由无数细微电流汇聚成的、如同远古巨兽苏醒般的低沉嗡鸣,声音并不刺耳,却带着一种撼动内脏的低频力量,让观测廊的防爆玻璃都产生了细微的共振。
紧接着,环形真空室周围那些粗壮的线圈,开始散发出幽蓝色的冷光,那是强大磁场正在形成的可见效应。空气中的臭氧味道似乎更浓了一些。
主控台巨大的屏幕上,代表磁场强度的曲线瞬间飙升,稳定在预设的恐怖数值上。
“磁场建立成功!位形稳定!”
“燃料注入!”
“初步电离开始!”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住了真空室侧面那几个由多层特种玻璃保护的观测窗。
起初,里面是一片深邃的黑暗。
然后,一点极其微弱、如同风中残烛般的亮光,在黑暗的中心被“点燃”了。
那亮光迅速增强,从暗红到橙红,再到刺眼的亮白,仿佛在真空室中心孕育出了一颗微缩的恒星!它并非稳定的球体,而是一团剧烈翻腾、扭动、试图向四面八方膨胀的炽热能量体,周身缠绕着如同闪电般游走的紫色和蓝色光带,发出一种高频的、仿佛亿万只玻璃碎片在摩擦的“嘶嘶”声。
这就是等离子体!被超强磁场强行“攥”在环形空间里的、温度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度的电离气体!
它狂暴、不安分,像一头被激怒的精灵,疯狂地撞击、撕扯着无形的磁场牢笼。主屏幕上,代表等离子体密度、温度和稳定性的各项参数剧烈地跳动着,警报指示灯偶尔会闪烁一下,提示某个边缘参数触及了警戒线,但很快又在控制系统的微调下恢复。
“等离子体成功生成!”
“当前中心温度,六千五百万度!”
“约束初步建立!”
观测廊里,响起了一片压抑着的、松了半口气的声音。至少,第一步成功了。
但最关键的时刻才刚刚到来。传统的约束方式,到了这个阶段,往往就开始面临各种不稳定性的爆发,等离子体很快就会因为失控的湍流或大规模不稳定性而溃散(术语称为“破裂”)。
所有人的目光,包括主控台的张总工,都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陆知行和沈渊。
“启动‘流形’约束算法!”沈渊对着麦克风,声音冷静地下达指令。
一瞬间,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低沉的磁场嗡鸣声发生了极其细微的变化,频率似乎变得更加复杂,带着一种奇异的、仿佛某种活物呼吸般的韵律。
与此同时,观测窗内那团狂暴的亮白色能量体的行为,开始发生肉眼可见的、堪称“魔幻”的变化!
它那毫无规律的、火焰般的翻腾扭动,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无形的秩序。能量体的边缘,那些原本如同触手般胡乱挥舞的高温“舌头”,开始被一种力量梳理、收束,沿着环形真空室的内壁,形成了一圈相对稳定、明亮的能量环带。而核心区域的亮度,则进一步攀升,颜色变得更加纯粹、更加……“炽烈”!
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些代表不稳定性的、如同闪电般游走的紫蓝色光带,并没有消失,但它们不再随机出现,而是被“驱赶”到了能量环带的特定区域,像一道道被约束在河道里的激流,规律性地闪烁、爆发,不仅没有破坏整体稳定,其爆发的能量似乎反而被某种机制吸收、利用,让核心区域的能量环变得更加凝实、明亮!
“这……这简直……”张总工看着屏幕上那些变得前所未有平稳的数据曲线,尤其是代表能量约束时间的指标正在稳步攀升,远超传统模型的预测值,他张大了嘴巴,半天说不出完整的话来。他干了一辈子聚变,从未见过如此“听话”的等离子体!
“上帝……它真的在跳舞……”埃琳娜喃喃自语,脸上露出了近乎痴迷的神情,仿佛在欣赏一件绝世的艺术品。
陆知行紧紧攥着拳头,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他死死盯着那团遵循着他理论预言而“舞动”的能量,眼眶不受控制地湿润了。理论,真的照进了现实!
林见鹿依旧靠在栏杆上,但他插在口袋里的手,已经握成了拳,微微颤抖。他看着那在磁场牢笼中“优雅”燃烧的能量之火,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令人振奋的数据,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巨大成就感、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对未来无限憧憬的热流,冲撞着他的胸腔。
成功了!至少在实验验证的层面,“高维流形约束理论”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等离子体持续约束时间:500毫秒!”数据记录员报出了一个让全场再次屏息的数字。
对于大型装置,这个时间很短,但对于“烛龙一期”这样的小型实验装置,在首次放电中就达到这个量级,并且整个过程呈现出如此高的稳定性,这已经是一个奇迹!
“安全关闭程序启动!”
“等离子体逐渐熄灭……”
“磁场平稳衰减……”
随着指令下达,观测窗内那团瑰丽而强大的能量之火,如同它诞生时一样,迅速地黯淡、收缩,最终归于黑暗,只留下真空室壁上一些残余的、如同星屑般缓缓熄灭的辉光。
实验室里,在经历了短暂的、仿佛时间停滞般的寂静后,猛地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掌声和口哨声!工程师们、研究员们互相拥抱、击掌,有人甚至激动地把安全帽抛向了空中。长时间的压力、不眠不休的奋战,在这一刻化为了最纯粹的喜悦和自豪!
张总工摘下眼镜,用力擦了擦眼角,走到观测廊,紧紧握住了陆知行的手:“陆博士,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我今天算是开了眼了!”
陆知行激动得满脸通红,话都说不利索了:“是、是团队的努力,是‘烛龙’和‘灵犀’的支撑……”
埃琳娜兴奋地给了林见鹿一个结实的拥抱:“林!你看到了吗?我们做到了!第一步!最坚实的第一步!”
林见鹿笑着拍了拍她的背,目光却越过欢呼的人群,与沈渊对视了一眼。沈渊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个清晰而持久的笑容,那是一种看到智慧结晶被成功验证后的、发自内心的欣慰。
“这只是开始,”林见鹿的声音在欢呼声中依然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烛龙’今天只是睁开了眼睛。下一步,我们要让它真正地燃烧起来,照亮未来。”
他走到内部通讯器前,清了清嗓子。实验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抬头望向观测廊里的他。
“我宣布,‘烛龙一期’首次放电实验,圆满成功!”林见鹿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遍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感谢诸位!今天,我们不仅验证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更重要的是,我们向全世界证明了,‘金乌’并非妄想,而是我们脚下正在延展的道路!这条路注定崎岖,但有了诸位,我有绝对的信心,我们能走到终点!”
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再次响起。
然而,就在这片胜利的海洋中,沈渊的神经束连接接收到了一条来自“灵犀”AI核心的、标记为最高优先级的加密信息。信息内容,是关于对“烛龙一期”实验过程中,全频段能量波动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报告。
沈渊快速浏览着报告,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眉头重新蹙起。他不动声色地走到林见鹿身边,将个人终端屏幕递到他眼前,压低声音:
“实验很成功,但是……‘灵犀’在背景噪声里,捕捉到了一段极其微弱、频率奇特的能量共振波纹。其震荡模式……与埃琳娜之前记录的‘现实低语’,以及秦雪报告的格陵兰岛‘中微子爆发’,存在高度相似的数学本源特征。”
林见鹿瞳孔微微一缩,胜利的喜悦如同潮水般退去,心底泛起一丝寒意。
他低头看着屏幕上那几乎淹没在噪声中、却仿佛蕴含着某种规律的波纹曲线,又抬头望向下方那个刚刚结束运行、还散发着余热的“烛龙一期”装置。
难道,他们每一次向着“人造太阳”迈出的脚步,都不仅仅是在点燃能源的希望……
同时,也是在以一种他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敲击着某个连接着未知与现实、蕴藏着巨大风险与机遇的……“门扉”?
实验室里的欢呼声依旧热烈,但林见鹿和沈渊的心中,已经悄然拉响了新的警报。
喜欢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