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七月初五。
居庸关失陷的消息如同瘟疫般在京畿蔓延。昌平沦陷,沙河浮尸,通往京城的官道上挤满了逃难的人群。在这片恐慌中,西山卫却呈现出诡异的平静。
指挥使衙署内,林枫正在主持一场决定西山命运的战略会议。
“建虏主力五万,其中真夷不过万余,余者皆是蒙古附庸和汉军旗。”赵胜指着沙盘,声音沉稳,“但他们携红夷大炮二十门,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
张嵩眉头紧锁:“京城尚有京营十万,为何要我们这支新军驰援?”
“因为京营不堪用。”林枫一针见血,“更重要的是,这是西山新政面临的第一场大考。胜了,我们就能堂堂正正地推行新政;败了,万事皆休。”
他转向陈文渊:“粮草准备如何?”
“新式压缩干粮可供三千人十日之用,火药储备充足。但箭矢仅够两轮齐射。”
“足够了。”林枫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此战,我们要让建虏见识一下,什么叫做新时代的战争。”
就在此时,亲卫来报:“将军,郝摇旗部整编完毕,请求参战。”
校场上,三百名原农民军士兵挺直站立。他们换上了西山卫的制式棉甲,手中的兵器却五花八门——有缴获的建虏腰刀,有自制的长矛,甚至还有几支老旧的鸟铳。
郝摇旗单膝跪地:“将军,给俺们一个机会!俺们熟悉北边地形,知道建虏的作战方式!”
林枫扶起他,目光扫过这些饱经风霜的脸庞:“从今天起,没有农民军,只有西山卫。你们的编制暂定为‘突击营’,由郝摇旗任把总。”
他顿了顿,沉声道:“但是,军纪就是军纪。临阵脱逃者,斩;不听号令者,斩;劫掠百姓者,斩。做得到吗?”
“做得到!”三百人齐声怒吼。
几乎同时,工械营传来捷报。在蒸汽机的驱动下,新式镗床日夜不停,三天内赶制出十门改良版火炮,射程比“镇北一号”又远了五十步。
“将军,这批新炮要不要先试射?”王铁柱请示。
“不必了。”林枫摇头,“直接运往前线。让建虏来祭炮。”
七月初六黎明,西山卫主力开拔。这是一支奇怪的军队——最前面是骑着蒙古马的夜不收,中间是推着新式火炮的工兵,后面跟着装备燧发枪的神机营,最后才是传统步军。更奇特的是,随行的还有十几辆装载着奇怪器材的马车。
骆养性站在路旁,目送这支军队离去。他已经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那些士兵行军时踏着统一的步伐,那些火炮被拆卸后由骡马驮运,那些工匠居然随军携带了完整的修理工具。
“这根本不是大明军队......”他喃喃自语。
与此同时,京城已是一片混乱。崇祯皇帝在乾清宫来回踱步,首辅温体仁跪在地上,汗如雨下。
“五万大军啊!就在朕的眼皮底下!”皇帝猛地转身,“西山卫到哪里了?”
“回陛下,林枫部已过清河,正在构筑防线。”温体仁小心翼翼地回答,“只是......只是他们带的火炮样式奇特,军中还有不少流寇出身的士兵......”
“朕不管这些!”崇祯打断他,“只要能退敌,他就是大明的功臣!”
城外,建虏大营。莽古尔泰的族叔,镶红旗固山额真阿敏正在听取探马汇报。
“西山卫?就是那个让莽古尔泰吃亏的地方武装?”阿敏不屑地冷笑,“传令,明日全军出击,我要用他们的头骨做酒器。”
然而他并不知道,就在三十里外,林枫已经布下了一个死亡陷阱。
夜幕降临,西山卫前沿阵地。士兵们正在埋设一种新型地雷——不再是传统的绊发式,而是用浸油牛皮包裹的压发雷。更远处,工匠们正在组装可拆卸的木质炮台。
“将军,所有火炮都已就位。”赵胜汇报,“按您的吩咐,全部采用空心方阵部署。”
林枫举起望远镜,望向远处建虏大营的点点火光。他知道,明天这一战,将决定太多人的命运。
“传令下去,今夜加餐。让火头军把最后那点腊肉都做了。”
月光下,新式火炮的炮管泛着冷光。在这些钢铁巨兽旁边,蒸汽机驱动的鼓风机正在为锻造炉提供持续不断的风力——这是王铁柱坚持要带来的,他说随时都可能需要现场修理武器。
更远处,郝摇旗正在给突击营做最后动员:
“弟兄们!明天这一仗,不是为朝廷,是为咱们自己!让那些狗眼看人低的家伙瞧瞧,咱们农民军也不是孬种!”
夜风中,不知是谁轻轻哼起了陕北民歌,很快,三百个声音跟着合唱起来。这歌声穿过营地,飘向远方。
林枫站在指挥帐外,听着这歌声,忽然对身边的陈文渊说:
“记住今晚。无论明天胜负,从今夜起,大明已经有了第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
陈文渊若有所思:“将军,您说的‘人民军队’是......”
“就是知道自己为谁而战的军队。”林枫望向星空,“不是为了军饷,不是为了功名,是为了脚下的土地,是为了身后的父老。”
这时,一匹快马驰入营地,骑手滚鞍下马:
“急报!建虏前锋五千骑兵已出营,预计明日辰时抵达!”
林枫深吸一口气,最后检查了一遍腰间的燧发手枪。
“传令:各营按预定计划进入阵地。让我们给阿敏一个惊喜。”
黎明前的黑暗中,西山卫阵地上响起一片整齐的拉栓声。新式火炮的炮衣被缓缓掀开,露出黝黑的炮管。在这片死亡陷阱后方,蒸汽机依然在低沉地轰鸣,如同这个新生势力强劲的心跳。
喜欢带着DeepSeek闯大明请大家收藏:(m.pipidushu.com)带着DeepSeek闯大明皮皮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